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2013-02-01數碼

2014年入職,在大非洲奮鬥了三年。一個多月前剛離開公司。

離職前寫下了對三年多工作的總結,有自己的真實感受,也有對「華為能帶給你什麽」和「什麽樣的人適合來華為」等問題的思考,應該部份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今天看到了這個問題,分享一下。希望能給小夥伴們帶來一點啟發。

25歲,放棄年入50萬的工作

前幾天,在知乎上被邀請回答一個問題:「30歲前賺到100萬是種什麽樣的體驗?」

我自己有一個電子賬本,於是看了一下:2017年1月~12月,自己的稅後收入是52萬多一點。

再往前兩年沒有詳細記錄,但三年加起來,粗略估計是夠100萬了。這是畢業第三年,剛好25歲。

本著真實的原則,就不打馬賽克了:過去三年我的主要職位是海外專案財務,回國後是區域財務分析師。我所在的公司是傳說中的華為。:-)

但這裏不是來「曬收入」的。實話講,100萬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成就」,同齡人裏能甩我幾條街的大有人在。

我想說的是,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講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 年輕的時候,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才真正意義非凡。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你自己賺了一點小錢,就開始顯擺,然後說薪水不是最重要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其實不是。就在兩周前,我正式送出了離職申請。

關於我的工作,讓人不滿的地方,會實事求是;讓人愉快的地方,也會認真介紹。

大多數工作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好」或者「壞」,只有「適合」或者「不適合」。我選擇離開,本質上取決於我對自己的認知,而不是我對公司的認知。

由於我在國內總部的新職位只待了不到三個月,所以這裏主要講海外工作。分六個部份來說:

【一、我的工作職位&日常工作內容是什麽?】

【二、我的工作節奏是怎樣的(比如加班多少)?】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樣的?】

【四、我對工作的10點思考】

【五、華為能帶給你什麽?】

【六、什麽樣的人適合來華為?】

一、我的工作職位&日常工作內容是什麽?

如上面所說,過去三年我的主要職位是海外專案財務,不過同時也兼許多職位(這也是華為海外工作的特點之一)。

1、海外階段:

  • 國家售前財經
  • 負責一個國家的售前財經工作,其中「售前」指的就是「簽約之前」,具體包括:專案投標、簽約階段財經解決方案設計;組織財經各專業線人員,完成財經條款評審(包括與內部各評審層級的大量溝通推動,但也有大量IT系統重復操作);必要時參與客戶談判;售前概算(即專案盈利性測算,就財務負責的「概算編制人」工作來說,屬於一個相對機械的、負責各模組數據匯總整理的工作,通常需要不斷地重復操作以重新整理數據)。

  • 代表處交付專案財務/企業業務財務/系統部財務/GTS財經
  • 這裏就體現出華為管理的多維度性,具體包括:海外交付專案的預算編制、月度預測,持續的核算監控與經營分析,以及最終專案決算;企業業務、系統部(即負責某個客戶或客戶群)以及GTS(交付與服務模組)日常財務類工作,包括各類數據提取加工、經營數據分析等從收入到回款全流程所有財務相關工作,其中GTS部份涉及大量內部管理核算分攤規則梳理、各業務模組收入成本費用分攤等明細數據梳理。

  • 代表處專案財務Leader
  • 坦白講,這部份是最讓我無法接受的。簡單來說,就是負責統籌代表處專案財務日常工作,其中很多時間用於對接地區部部份行業線人員的要求,組織代表處進行相應工作,其中相當部份都被大家普遍認為沒有意義——比如各種財務數據的反復反饋,以及一遍又一遍重新整理一些說不清楚原因的歷史老舊專案預算,以滿足地區部五花八門的指標監控。我猜這可能是部份區域才有的特點。

    2、國內階段:

  • 區域財務分析師
  • 這部份我剛接觸兩個多月,目前來看,主要是介面海外區域的預算、預測與經營分析。具體包括:為管理層提取並加工各種財務數據,輸出各類經營分析支撐材料;介面區域,為系統部、區域等各級人員,提供或者收集需要的數據與材料;溝通了解區域經營情況。核心是做區域與總部之間的橋梁,最終為總部管理層決策提供有用的財務資訊。

    二、我的工作節奏是怎樣的(比如加班多少)?

    1、海外階段:

    坦白講,加班極其多。在海外的三年左右時間裏:

  • 工作日早上8:30到公司,幾乎85%的晚上在11點以後下班;
  • 90%的周末需要至少有一天在辦公室,很多時候兩天都要開會;
  • 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在任何時間都可能接到同事的電話要求馬上處理工作,全年如此(即使過年休假也一樣,不過休假時大家盡可能會找接替工作的人,因此電話會少一些)。
  • 以上的85%或者90%,並非經過精確計算,而是過去幾年的直接感知。

    2、國內階段:

    我回國的時間比較短,僅以最近觀察到的自己部門同事為例:

  • 工作日,早上最晚9點到公司,幾乎沒有6點下班就回家的時候,正常情況都要加班一兩個小時;任務較多或者晚上開會的時候,需要加班到10點甚至更晚,不過這種情況並不是特別頻繁;
  • 周末,基本每周都會有任務需要處理,絕大多數人都會帶電腦回家,抽出一定時間處理工作,具體不詳;偶爾也需要到辦公室加班。
  •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樣的?

    1、有很多歡樂:

  • 最開心的莫過於剛畢業就可以到海外,還是大非洲。
  • 我以前常說,等我變成一個老頭的時候,跟小輩們吹牛,一定要說自己當初在非洲工作的歲月。這三年裏,去過贊比亞去過南非,去過英國愛丁堡;到過維多利亞大瀑布,看過贊比西日落,聽過愛丁堡街頭悠揚的風笛聲。

    華為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平台,可以給一個應屆畢業生帶來極大的視野開闊——如果你願意探索的話。

  • 可以接觸到很好的團隊,在工作中結交一幫兄弟。
  • 我自己所在的團隊氛圍非常棒。因為大家每天在一起生活,所以關系都很近,平時一起工作,周末一起出去浪。這種同事關系,在國內很多公司裏可能並不常見。

  •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海外的良好福利為員工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 在艱苦國家,公司會租條件非常好的房子給員工住,我常常笑稱:「回家有‘豪宅’,吃飯有廚師,洗衣有保姆,出門有司機」。

    2、有很多痛苦:

    主要來自以下原因:

  • 個人特質與工作內容的不匹配,以及對公司文化的不認可。 這兩點會在後面解釋。
  • 工作節奏的嚴重不合理。
  • 如果你問我個人的看法,我會說,上面提到的工作節奏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海外部份。

    這樣的節奏讓人長期處於一種身心疲憊的狀態,頭腦變得遲鈍,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幾乎沒有時間留給自己,幾乎沒有時間去認真思考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很多小夥伴都表達過同樣的感受。

    加班,並不一定就是奮鬥。

    但需要註意的是,如果你在生活中的愛好並不多,在工作之外沒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同時喜歡長期高強度工作帶來的充實感,能夠欣然接受這種工作節奏,那麽它就是適合你的。

    我確實見過一心投入在這種節奏裏並樂在其中的人。所以,根本上這還是一個適合與否的問題。

    四、我對工作的思考

    1、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比你去別的公司拿到的薪水都更多,是否該留在這家公司?

    乍一眼看上去,這是個很傻的問題。但換一種問法也許會更清晰: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能拿到某個薪水,但只要辭職,去別的地方就都拿不到這個薪水,你應該留在這個崗位嗎?

    這正是我自己面臨的問題。我的答案是: 如果是在年輕時,如果認真思考確認這個職位與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匹配,如果留在這個崗位上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提升,那就不要留下來。

    你走在一條並不正確的道路上,處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組織中,卻不斷增強自己對這個組織的依賴性——如果離開它,就無法保證當前的收入水平。

    那如果有一天它離開你呢?

    在短時間內獲取一定量的財富,會將人的本性更快地顯露出來:有的人會選擇留在這個平台中,看起來「一輩子都有了一個不錯的保障」。

    但是, 沒有哪一個組織是絕對安全的。只有自身能力的積累,才能帶來安全邊界與真正的自由。

    年輕時收入高於自身價值,並不一定是好事。這個時候最關鍵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後積累有價值的能力。估值高於實際價值,會讓人滿足於當前的收入,無法正確看待自己,也不敢舍棄現有工作去選擇真正重要的事業。

    理想的狀態是,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但你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隨時離開這家公司,都會被其他公司聘用,給出更高的薪水;因為你有能力創造獨特的價值。

    2、是否應該單純因為高薪而留在一家公司,透過「賺快錢」來完成一筆「原始積累」?

    我的答案是:如果有這樣的機會,進行一筆「原始積累」,為以後一段時間的生活獲取便利,並無不可。但是,如果你確定這不是一份自己想要長期為之奮鬥的事業,那就絕不要超過三年。

    你積累財富的速度可能越來越快,你可能越來越難以割舍,也就越來越善於蒙蔽自己:雖然現在的工作讓我非常難受,但收入很高,還是先幹著吧。

    我見過太多人,你從他們每天的狀態就能輕易看出他們有多麽厭惡一份工作,然而卻一輩子都沒有勇氣離開。他們一生中的絕大部份時間都待在一個「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地方,做著「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話說回來,「原始積累」並無不可,卻也並非必須。根本上,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我們擔心離開以後找不到這樣高的薪水,我們擔心遇到「事情」沒有一筆「足夠」的積蓄,我們擔心買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婦兒,我們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卻偏偏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

    長遠來看,年輕的時候,金錢的積累並不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抗風險能力最強,失敗的機會成本最低,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迅速積累能力才真正意義重大;如果你找到了,錢只是隨之而來的結果。

    我們積累了一點小錢,卻放棄了去探索更好生活的機會。

    3、職業選擇才是真正的斷舍離

    我是一個極簡主義者,在生活中持續踐行著「斷舍離」。我越來越發現,扔扔東西,只是斷舍離的初級水平。

    斷舍離的終極目的,其實就是認識自我,明白什麽是對自己最重要的,然後剝離一切次要的東西。

    敢在人生大決定上,追求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是最大的斷舍離。

    4、做艱難選擇時需要提出的問題

    這種思維方式受啟發於Steve Pavlina的【My Favorite Questions For Making Tough Decisions】,對我這次離職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我尤其喜歡Steve提出的前三個問題:

  • 這個決定能幫我成長嗎?
  • 最佳自我會做此事嗎?
  • 我想要這份回憶嗎?
  • 面對這三個問題,我發現自己的答案都是積極且清晰的。

    5、為什麽離開華為?

    是因為加班太多、壓力太大嗎?

    我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不是的。回國以後加班已經比海外少很多,工作壓力也小很多。但我還是選擇了離開。其實加班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加班在做什麽。

    對我來說,最根本的原因有兩方面(按優先級排序):

    1)個人特質與職位的不匹配

    有一個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這份特質決定了他適合做某一類工作,同時不適合做另一類工作。

    過去三年的經歷,讓我得出一個結論:自己不適合做財務。

    我自己的特質是什麽?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我最近也在進行著自我認知的探索,包括準備閱讀相關書籍,進行一些科學測試,比如「蓋洛普優勢辨識器」,MBTI性格分析,等等。

    但是,每個人透過以往的經歷,都會多少對自己的特質有一些感知。

    舉個例子,我發現自己在加工詳細的財務數據和表格、為別人提供分析材料時,有一種異常的焦躁和吃力感;但如果一份材料交到我的手上,讓我去講,我通常可以講得比別人好。

    客觀地講,我並不是那種幹得不開心、覺得壓力大就撂挑子,動不動「老子不幹了」的天真沖動型。其實三年前我剛到海外的時候,生平第一次開啟一個叫「收入明細」的Excel表格——那一刻我就認定,這不是我要做一輩子的事請。不過,我也意識到剛開始做一份工作,不可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

    於是,過去三年裏,我一直在仔細體察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並一直盡最大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實事求是地說,我在海外的績效很好,在代表處得到了很多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升職加薪發獎金也超過很多一起進公司的小夥伴。但是有一點卻一直沒有變: 我在做這份工作的時候,真實的感受是持續的痛苦和折磨。

    我見過身邊真正擅長做財務的同事,他們對數據的敏感、對詳細數碼的整理非常高效,而我在處理數據和表格的時候卻異常低效。

    做一件事情,合適的人幹了100分,可能只需要付出80分的努力,事半功倍;我最終可能也做得不錯,幹了100分,但其實背後付出了150分的努力,外加150分的痛苦感受。

    有的人可能會說,沒關系啊,你看你最終不也是得了100分嗎?然而我想說的是, 我們為什麽不能去從事一項與自己的本性一致,能夠最大化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呢?

    我很認真地思考過,如果有一天我能變成一個領導者,我願意成為一個CEO,CMO,COO……但我不願成為一個CFO。

    我的自身特質決定了很難去做詳細的數據處理加工,不適合透過大量數碼去分析事情。

    同時,財務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業務的支持者,而我自己更願意去做業務的直接推動者和執行者,我喜歡具有直接反饋的任務。就比如在大學裏背單詞,背一個就多一個;比如做銷售,拿一個訂單就是一個訂單,拿多少金額就是多少金額,清晰明確。

    而財務工作,多數情況下是流程中的一個節點,提供的是分析與參考。我可以加工一份又一份數據,提供一個又一個材料,但我看不到一個清晰明確的結果反饋。我不知道什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相比之下,我更願意去直接觸碰業務,去推動業務。

    如果一份工作,在很長時間裏讓你覺得缺乏意義感,讓你覺得每天都耗盡自己的能量,讓你覺得使不上勁,讓你覺得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那就是不適合自己。你必須直面這個問題。

    這裏沒有好壞,只是匹配度的問題。

    2)對文化的不認同

  • 對個人尊重的缺失
  • 一年四季,7*24小時,隨時隨地都可能被一個電話要求馬上工作。沒有對個人空間的尊重,已經深入到絕大多數人的工作習慣。

    好處是,永遠保持工作運轉狀態;壞處是,對於我這種極度重視個人空間,必須保留一定時間來讀書思考的人,造成的是持續的思維幹擾。

  • 對「艱苦奮鬥」相當程度的扭曲
  • 長期積累的慣性,造成很多「加班-低效-拖延-再加班」的惡性迴圈。

  • 有狼性,卻缺少人性
  • 這裏並不是說我所在的部門或者團隊。也許是自己運氣好,我身邊的主管和小夥伴們都是很棒的家夥,在海外的團隊氛圍尤其好;我自己遇到的幾任主管都是非常好的領導。

    這裏要說的是公司整體的感覺——只有利益,只有KPI。整體上,攻擊性很強,與此同時卻少了溫度。這也許是公司的基因使然。

  • 唯領導是從
  • 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帶來了公司的超強執行力:一聲令下,千軍萬馬。但是,也造成了無數的資源浪費:一聲令下,千軍萬馬,最後卻發現這一聲命令只是一個臨時的、隨口說出的想法。

    有太多的人把太多的時間投入在按照上級的多變想法,把一個材料翻來覆去地寫。這裏要說的依然不是我的主管,而是整個公司層面隨處可見的現象。

    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自己作為一個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半花的人,為什麽不能用這些時間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呢?

  • 追求高效,卻有著極其繁瑣的流程和冗長的會議
  • 華為的流程建設在國內公司中絕對是頂尖水準,流程的完善也帶來了執行的標準化和風險的強管控。但也許公司還處於流程的變革期吧,有太多的繁瑣審批。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華為可以變得無比復雜。

    華為的「會」應該也是國內公司裏最多的幾個之一。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把工作按照0.5個小時的顆粒度進行記錄,看看一天的時間都用在了哪裏。結果發現,有太多的時間用來開效率極低的會,還有剩下太多的時間用來準備開效率極低的會。

    我是一個極簡主義者,我的一條基本哲學就是能少不多,抓住重點。所以,我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感到痛苦。

    6、離開華為,是不是自己想要舒適、逃避壓力的動物性本能在幹擾理性的判斷?

    離開華為,註定會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我不想很多年以後回頭來看,發現這個決策是受到某些動物性本能的驅使,而不是經過理性判斷而做出的清醒自主的選擇。所以這個問題我持續地問了自己無數遍。

    我認為自己不適合做數據處理類工作。那是不是自己作為一個初入職場的人,眼高手低,覺得自己應該幹大事,做不了瑣碎的小事?

    我認真地問過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是不是華為工作強度大,壓力大,自己受不了想要逃避?我認真地問過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類似的問題有很多。我確實進行了長期的思考和內省,排除了自己因「逃避」或「沖動」而做出決策的可能性。

    7、如果離職以後,發現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怎麽辦?

    關於這個問題,我從敬一那裏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他向我分享了一個觀點: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專註於「正確率」。我們拿到一張滿分100分的卷子,每道題10分。如果做錯一道,那最多也就只能拿90分。所以正確率至關重要。

    我們從小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方式,以這種方式來看待人生中的問題。

    但是,人生不是一張考試卷。這個世界是極大富足的,有無數個機會無數種可能性。這個世界沒有一個100分的上限;一道題10分,但卻有無數道題。如果我做錯一道題,沒關系,吸取教訓,趕緊做下一道——我做得越多,得分就越多。

    人的動物性本能,往往會使自己不知不覺地專註於困難,而使恐懼把自己勸退。如果一件事情已經想了兩三年都沒有付諸行動,那它就不是想的問題了,而是做的問題。

    不跨出去第一步,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麽。

    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是什麽。但我相信,長遠來看,保持好奇與熱情,堅持探索並不斷努力,結果一定好過留在原地,作繭自縛。

    8、短期內沒有收入怎麽辦?

    這是典型的「大邏輯/小邏輯」問題。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規劃是什麽,這些是「大邏輯」的問題,或者說是方向性的問題。想清楚方向性的問題,如果細節執行層面的問題還沒有想清楚,不放先開始執行,總好過猶猶豫豫,耽誤時間。

    其實自己的積蓄足夠生活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深層次的恐懼到底是為什麽。即使現在我也依然有對於「收入斷流」的無端恐懼,但這次我決定直接面對它。

    有時候,直面恐懼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9、下一份工作做什麽?

    坦白說,還沒想好。但是,如果自己已經長久地處於能量消耗的狀態,持續處理著讓自己痛苦的事情,那麽在沒有想好自己真正喜歡什麽的情況下,不妨先離開自己確定不喜歡的事情。

    但對於下一份工作,有幾點約束:

  • 除非經過詳盡的考察,確認某些工作是非常適合自己的職位,否則不會再做財務。
  • 傾向於去做銷售或者市場。
  • 不以薪水高低作為關鍵衡量標準。
  • 不以公司大小作為關鍵衡量標準。
  • 10、離職以後近期做什麽?

    初步計劃留出3個月左右的時間。

  • 讀書
  • 我會花時間集中閱讀一部份書籍,這其中會包括對行業及職位的調研,以便為下一份工作選擇提供依據。但更多會是關於個人成長的探索,包括自控力、專註力、思維模式、效率提升、精力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學習;很可能還會包括多項睡眠、純素生食、清醒夢等「奇奇怪怪」的事情,總之可以是一切引起我的興趣且值得投入時間的領域。

  • 旅行
  • 我會去日本、泰國清邁和尼泊爾,去了解禪宗、茶道和寺院,去學習冥想以及其他有趣的技能。其他國家或者城市,還在計劃中。 如果你有什麽好玩的想法,非常歡迎告訴我。

    如果我到你的城市去,如果你也願意,我們可以小酌一杯。這一路上註定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文藝青年」。我的本科專業是經濟學,自己是一個比較嚴格的實用主義者;但我也熱衷於一些看起來有點「文藝」的探索。

    接下來會遇到什麽,我不知道。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充滿樂趣。

    五、華為能帶給你什麽?

    這裏說說華為帶給我自己最重要的收獲:

  • 一個足夠大的全球化平台。
  • 畢業就有機會到國外工作,隨之而來的全球開放視野,以及海外經歷對個人思維的極大開闊。
  • 絕對有競爭力的起步薪酬。
  • 長期高強度工作對個人心智的極大磨練,以及伴隨而來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中國公司裏頂尖的流程架構與管理思維。
  • 相對公平的機會:如果你能力出眾,做出突出貢獻,同時為人處事沒有什麽問題,一般情況下華為會讓你得到豐厚的回報。
  • 六、什麽樣的人適合來華為?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大,我只說說自己的觀點。註意,這裏沒有任何褒貶傾向,只是客觀描述。

    1)如果你符合以下特質,可能更適合來華為:

  • 希望依附於一個強大的平台。
  • 希望短期內迅速積累一筆小財富(比如達到年收入50萬,不過一般得在海外)。
  • 具備很強的抗壓能力。這裏的壓力不同於你在學校或其他大多數地方遇到的壓力,註意要客觀地評估自己。
  • 具備很強的靈活應變能力。
  • 具備很強的執行力。
  • 情商高,具備很強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 有狼性,有沖勁,有戰鬥力。在華為,沒有狼性也許會是一個普通貢獻者,但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突出貢獻者。
  • 對個人時間不敏感,頻繁加班和24小時隨時呼叫的工作不會造成嚴重的痛苦感。
  • 個人沒有太多興趣愛好,對工作之外留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很強的需求。
  • 沒有太強的個人獨立性,價值觀偏向於集體主義。
  • 2)如果進一步,想做華為的專案財務,或者其他多數財務類職位 ,那麽在上述基礎之上,最好還具備一些特質:

  • 對數據敏感,至少不排斥。
  • 細心而耐心,願意加工整理各類繁瑣的數據。
  • 願意做業務支撐者,而沒有強烈的意願要做業務的直接推動者。
  • 人生中新的經歷,新的事情,往往是一個接一個發生的。就像喬布斯所說,生活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點連線而成。

    有時候你不開始第一個,就註定無法連出第二個。

    如果沒有放棄海外高補助,決定回國,就沒有「早起5:01」試驗;沒有這次試驗,就沒有 【個人成長之行】 公眾號;沒有這個公眾號,就沒有這段時間的內省和梳理,幾乎可以肯定就不會選擇馬上離職,做出這個長久以來思考又思考的決定。

    之前說過,華為是我從大二就開始向往的公司。我認識一個很優秀的學長,他大我兩屆,畢業加入華為。我得知以後,特意請他喝了一壺茶,兩個人聊了很久,我也就此得知了可以去海外甚至去非洲的有趣機會。

    後來,我花了大量時間練習英語,曾經把一本新東方托福單詞從A背到Z,又從Z背到A,整本書從頭到尾做滿了筆記。大三暑假,我從大連坐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來深圳看了華為總部。兩個月以後,校招簽約華為。

    一定程度上,華為影響了我過去五年的成長軌跡;在這個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在離開非洲時的工作交接郵件裏,我在最下方用白色字型藏了一句話:

    「Thank you all for giving me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Africa early in my life.」

    感謝華為帶給我的所有美好記憶。:-)

    如果覺得有用,還請點個贊讓我知道,謝謝你的支持~

    另外,很多學弟學妹們問怎樣才能進華為。這一篇寫的是我在大學時的經歷,包括最終怎樣拿到了華為的offer,給大家做個參考:

    我是 @一煒 ,前華為海外財務,現斜杠創業的自由派;一個極簡主義者/成長踐行者/寫作者。

    我還有幾篇高贊回答,也許對你有用:

    歡迎關註我的公眾號: 個人成長之行

    從傳統職場到自由職業,分享個人成長相關真實體驗與思考;500+篇原創,超過100萬字內容。

    微信搜「個人成長」,這是 排名第一 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