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如果英特爾一直以擠牙膏的方式研發 CPU,CPU 的效能是否會進入一段停滯期?

2016-08-07數碼

這是一個3年前的話題

匿名使用者 添加了問題
如果英特爾一直以擠牙膏的方式研發CPU,CPU的效能是否會進入一段停滯期?
#406281707 •2016-08-03 10:53:57

回顧過去,前幾年的CPU市場確實是太擠牙膏了……

說難聽點,當年酷睿i系列第二代的使用者,買個i7-2600K超個高頻一直混到i7-7700K時代也可以用,而同時代的顯卡早都被秒的渣都不剩

2600K超頻也能湊活用的

2600K是2011年初釋出,到7700K是6年的跨度,對應顯卡時代是GTX580到GTX1080(其實還少了半年),看看這倆顯卡有多大差距

抱歉實在找不到直接對比了,GTX580比入門級GTX1050都要弱一些……

不要談技術有多困難,如果是回顧過去的成功,這個艱苦卓絕的故事可以講給消費者去緬懷,如果把這個說法當成是當下市場消費者不滿意的借口,恐怕也只能是心理安慰了。

單核心提頻是很困難,但多幾個核心不好麽?

核心多了最佳化不到位似乎沒意義,但這又如何?當年單核到雙核的演變,不也有很多人看衰雙核市場麽?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覺得硬件規格先到位了,才有談軟件最佳化的資本。

正如USB3.0的普及那樣,當大家都用上USB3.0的主機後,相關的器材(例如U槽、手機)才會逐漸配備USB3.0,科技進步是一步一個腳印來的,不是大家一起全到位。

那麽問題來了,為啥intel只想說頻率的困難,卻不願意增加核心呢?

這就是壟斷的結果,吃相太難看

咬定消費者沒辦法選擇競爭對手的產品(當年的推土機、打樁機),出啥都是買intel的,所以才可以如此肆無忌憚。伺服器市場intel是一直沒停歇的進步,只不過價格就很誇張了,利潤大了自然是可以磨推鬼的,大家都懂。

如果這番話在16年說,恐怕還有反駁的,但是這兩年市場變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切。i7-2600K到7700K,靠指令集、PCH升級、核顯升級等外圍器材強制繫結新CPU讓消費者買單,而從8系列開始到明年的10系,8700K是6C/12T,9900K是8C/16T,明年的i9已經曝光,是10核,這麽算下來i3也得有4C/8T了,才過了3代原來的i7就已經降到了i3的規格,這難道是intel突然間克服了技術困難了???

還不是對面AMD已經把16核都糊臉上了……

所以說,市場有了競爭,才能把最實惠的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上,指望資本主義來施舍我們,簡直是癡人說夢……商業公司是為了掙錢的,不是做慈善的,只要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科技進步或者人類文明進步

當然,堆核心的做法也不能持續進行下去,到時候似乎還會回到16年這些答主們的思考:還有什麽可以進步的呢?擠牙膏不是在所難免麽?

錯!

很多人忘了一個關鍵的指標,性價比

你不進步了,可以在價格上做文章啊!你可以代比代降低成本,讓高端芯片的價格能夠讓更多消費者可以接受啊!這難道不就是很多其他行業的規律麽?

憑什麽高端的芯片永遠就要那麽貴?NRE掏了,產線成熟了,bug少了,成本必然下來,你說提升不了那就守著現在一畝三分地好好把產品cost down成大家隨便買的價格,量大換取更多利潤不也挺好的麽?

很可惜,這就是作為高科技公司的傲慢,他們喜歡的是單品高利潤,而不是薄利多銷

很早很早以前,電腦制造業分化,就是因為這些高科技公司把利潤率低的臟累活分離出去,交給海外去做,自己守著核心技術,把握供應鏈的最上層——芯片,從而做到左右行業的能力。每一台電腦缺少不了CPU,但是可以換很多種主機板,很多種記憶體,很多種機箱和顯視器。核心技術保證了銷售量,所以隨便做點東西出來,隨意定價(只要競爭對手根本打不過你),消費者都得去買單,這不是很開心嘛?

只可惜,CPU效能終將會到一個瓶頸,擠牙膏不降價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上不去你就應該降價而不是拿一堆故事來忽悠消費者,我們不吃你這套,抱歉。

瓶頸了就意味著這行業的把控權不屬於你了,將利潤讓利給供應鏈的其他關鍵領域中,才能讓行業更快的發展

比如現在的手機,旗艦SOC和中高端SOC差價有但不是核心競爭力,低價位的同樣可以旗艦SOC,而拉開差距的是各種新的科技進步(屏下指紋、曲面屏、攝影等等)

看到手機百花綻放的樣子,真心的希望筆記本行業也能如此發展……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筆記本供應鏈,大頭被CPU/GPU/微軟拿走,部份被螢幕/記憶體/SSD瓜分,剩下的才可以被OEM/ODM去賺,行業被壓榨的很難做出大步前進的機器,只有把那幾個利潤大的元件都壓回合理區間,才有可能讓產品做出手機那樣的形態(當然,這裏指的不是水軍/輿論帶節奏的形態)

這裏再舉個例子吧,當下筆記本研發時的成本計算:

通常來說,作為ODM/OEM,自己能實打實管控的,只有BOM cost。BOM裏不包含關鍵元件,例如CPU、GPU、記憶體/視訊記憶體、硬碟、螢幕、電池、系統,這些關鍵元件往往是幾家大公司聯合壟斷控價/有統一標準/價格可能會變化。研發會把BOM cost作為關鍵指標,來衡量這個產品是否達到產品經理PM的預期市場定價,如果不符合就必須去修改(也就是cost down),直到產品經理PM同意為止。

然而,這裏的BOM cost,往往在最終產品價格中占很小的比例,這在主流遊戲本中很常見。一款垃圾的遊戲本,i5+1650+8G+512G價格可能是5500,而BOM cost應該只有60多刀,如果BOM cost漲到130刀,價差70刀,實際價格按照700元算也不過6200,然而這帶來的提升很可能是全金屬機身、很理想的散熱、窄邊框等高大上的東西。

但從60刀漲到130刀,對於ODM/OEM來說簡直太誇張了,振幅高達117%,翻倍多了。

然而對於消費者來說,至少在我的角度,5500到6200沒什麽大不了的,我5500買個散熱垃圾邊框跑馬的玩意回去,自己給自己找罪受,多花700塊買個舒服點的有啥不可以的麽?

這還只是1650顯卡的,如果是1660Ti的,6800到7500,感覺更沒啥了,有幾個人會在這個價位因為預算不足刻意買散熱很差的遊戲本?

但對於ODM/OEM來說,這就是沒辦法去拍板的,因為我們只有BOM cost可以管控,其他都是已知量……只是這些已知量對於BOM來說,實在太大了

大到什麽程度呢,SSD廠商突然告訴你,1T固態降價100刀了,你幫我多賣800K的量就可以。一個降價直接把你BOM cost全都吃了,你再怎麽省也摳不出來這麽多,然而這些供應鏈的寡頭就可以輕松幫你做到……

有時候真的很心酸,摳了半天的價格,還不如人家CPU/GPU來一波降價大促銷,瞬間全都解放了……

這些也證明了,利潤大頭都在哪裏……而BOM裏面的東西,利潤基本都壓榨的差不多了,靠這點利潤怎麽可能大幅前進?

最後,回到主題,擠牙膏不是錯,錯的是你不降價,讓這個行業停滯不前。幸虧競爭對手卷土重來,把這攤死水攪活了,但願能夠早點讓行業走回原來的軌域上,把實實在在的,貨真價實的產品交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