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如何評價達音科這個品牌?

2016-03-16數碼

國產品牌幾乎每一個都有自己很明顯的特點,並且幾個相對知名一些的品牌在市場上各顯神通,走上了不同的路線,都有了自己的擁躉。其中,達音科可能是最為「有趣」的一個品牌了。這裏指的並非是在產品上有什麽特別值得推薦的爆款,而是它的經歷頗有一些象征意義,與國內隨身HIFI市場幾乎同步在成長。

和很多國內品牌一樣,達音科最早也是代工起家,最高峰的時候人數應該有上千人。後來開始做自己的品牌,早期比較有名的型號是S01、EX01,還有一系列DN開頭的動圈入耳,沒記錯的話當時旗艦應該是DN19太極。同期還有I3C-S(與CK9神似的那個)等若幹產品。達音科當時的客製我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動圈動鐵入耳算是有所接觸,多數還是在低價位,當時賣得不錯的國產耳塞中最貴的可能還是GR07(一千多)和PK1,再高價位幾乎沒有什麽國產品牌。

達音科的第二個階段是從DN1000開始,到DN2002結束。這個階段是圈鐵的爆發期,自從K3003引爆了整個入耳市場開始,國產廠家紛紛跟進,達音科也是最早開始研究K3003結構的國內廠家(達音科工程部 淺談 K3003、CK90PRO、EX1000、IE8聲學頻響曲線對)。雖然圈鐵熱前期也有大量廠家跟進,但是不得不說K3003的位置非常穩固,無論是極致IQ、索尼的XBA系列、達音科DN1000還是阿思翠的AX系列,幾乎都可以算是玩票水準的作品,距離成熟尚有一段距離。雖然有DN900、DN2000、DN2000J甚至ALPHA1(圈鐵平頭!)等型號不斷推出,但是圈鐵這個概念確實熱度在下降,也有更多質疑的聲音出現。這個時間點,實際上是整個市場最為混亂的時候。一方面是手機廠商小米加入戰局,另一方面則是黑黃鸝這樣的高端圈鐵橫空出世,整體格局一下子變得非常不一樣。達音科當時最高端的型號DN2000J已經顯得不太夠看,後續DN2002也更像是回光返照續個命,真正的新時代產品已然浮出水面。

第三個階段開始是DK3001的出現。應該說,從DK3001開始,達音科前面積累下來的經驗終於開始取得成效了。大量中低價位圈鐵的出現也終於將這個概念拖下神壇,消費者也不再將其當作是一個多麽了不得的噱頭來看待。隨著新一批國產品牌的加入,國內耳塞品牌終於迎來了全面崛起的時代。甚至可以說,原來一水國外品牌占據的高端市場,已經被國產品牌分走了一半江山。論壇裏面 UM、QDC、Oriolus、DUNU 等品牌的熱度已經完全不遜於威士頓、舒爾或是索尼(入耳)。達音科 DUNU KING 系列的DK3001,也第一次邁過3000價位,開始躋身高端市場。憑借其完全超越DN系列的做工與聲音,DK3001成為了該價位最值得推薦的入耳之一,也讓達音科後續的壓力減小了很多。後面計劃中的隼與DK-X(極 原來的DK4001)也有更多時間來調教。

達音科新技術的使用上非常激進,DK3001開始采用了全新的液體金屬腔體,而在這之前達音科就已經把被人詬病已久的MMCX插針做了改進;DK4001歷經大概兩年的研發過程,在預計上市時間前半年幾乎完全推到重來,重新設計采用了鈹動圈振膜。而隼的調音則是參考燒友意見反復修改,直至最終成型。技術上的激進與態度上的謙卑讓達音科這個品牌很像是一個年輕的創業團隊,它就像是你鄰居剛剛出師的一名匠人,「誒我突然有了個新想法,要不要這麽試試。」「你覺得這麽搞怎麽樣?還要不要調整?」成天在琢磨一些好玩有趣的點子,也願意搞一些幾乎必然不會賺錢的實驗品出來(比如電子分頻版DK4001,不過這個感覺是fiio主導的)。

聽說SpinFit套比較火大家比較感興趣,就跑去找廠家談,在後續產品中作為標配。聽說平衡成為了主流,趕緊把平衡線加入配件全家桶。DK-X又打算加入藍芽線,配件大廠誠不欺我。(BTW,隼的收納盒特別好看)

這麽一個品牌,不比那些賣人設、賣性價比的品牌好玩多了?

2018年12月更新:DUNU 目前的思路問題很大,我實在無法理解4001調音取向居然真的是往吐槽過的『高價產品』那個方向走了……

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於國內市場來說)高價位隨身大量產品是為了滿足『蔡琴能聽一輩子』和『三個月換一次老婆』這兩個年齡段的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人群。對於某些產品來說,關鍵甚至不是真的做出聲音更好的產品,而是依靠價位與行銷制造『我有你沒有』的快樂——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