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來自蜥蜴的靈感!科學家設計抗震安全建築

2024-07-04科學

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人類總是顯得非常渺小。地震,作為地球上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其破壞力常常令人觸目驚心。傳統建築結構往往難以承受大地震的沖擊,導致頻繁倒塌、嚴重損毀,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這些悲劇不斷地提醒我們,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效能刻不容緩。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揭開新型抗震建築的神秘面紗!

蜥蜴啟發的新型建築系統設計

2024 年 5 月 15 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受蜥蜴啟發的建築系統的文章, 這種建築的問世有望規避地震等外界撞擊可能導致的建築坍塌風險 ,為我們的生命安全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在地震發生時,地震波會產生周期性振動。這些地震波與建築物的固有振動頻率相接近時,就會引發共振現象,導致建築物產生更大的振動振幅,加劇建築物的損壞程度。在建築物設計中,一個常見的挑戰是如何在建築發生初始損壞時,防止損害進一步擴散到整個結構,從而避免引發災難性的全面坍塌。因此,在建築物設計中,關鍵問題是在建築物受到外部沖擊時,如何像蜥蜴一樣迅速做出反應,防止損壞進一步擴散,並避免更大的破壞。

蜥蜴尾部的軟骨組織中有許多預定的斷裂點,當蜥蜴感到危險時,它們會收縮尾部肌肉,使尾巴迅速折斷在這些預定點上。在尾巴折斷後,蜥蜴的身體會分泌出一種黏液來掩蓋斷裂處,以防止感染和減少失血。這種黏液還能夠迷惑捕食者,讓蜥蜴有更多的機會逃脫。 受到這種行為的啟發,科學家將提出了「倒塌隔離」概念,並將其套用於新型建築系統的設計中。

「倒塌隔離」概念的套用

為了防止地震或外界撞擊等情況下,建築物中損壞部份進一步擴散,科學家們套用「倒塌隔離」概念,透過控制結構系統的失效層級,以隔離由初始大失效引發的崩塌。

科學家在建築物的關鍵部位設定了特定的斷裂點結構。 當建築物受到損壞時,這些部位會按照預定的方式斷裂,確保特定元素在最關鍵的元件失效之前先行失效。這樣一來,整個建築會被隔離成不同的單元,從而增強其抗損性。同時,新型建築系統的不同單元之間具有足夠的環通度,可以彼此重新分配荷載,進一步隔離崩塌傳播。

基於層級結構的倒塌隔離設計(a、基於分層最佳化的梁柱連線;b、基於層級結構的建築部份倒塌隔離模擬;c、常規建築倒塌場景模擬)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現場測試與結果驗證

為驗證這種「層級式倒塌隔離」設計在實際地震發生中的抗倒塌效果,研究者用混凝土建造了一個長 15 米、寬 12 米的雙層建築,與現行的樓房標準層高類似,雙側建築的每層高 2.6 米。研究者進行了雙重測試, 首先驗證了建築物在受到小範圍沖擊後連鎖結構防止崩塌的能力,接著驗證了建築物的崩塌隔離效果。

在第一圈測試中,研究者去掉了建築轉角的兩根柱子中的一根,結果發現,建築物未出現大面積的崩塌,仍能提供傳統的結構支撐。在第二輪測試中,研究者采用了更極端的初始破壞,他們去掉了轉角剩下的那根柱子。結果顯示,基於「層級式倒塌隔離」設計概念制造的建築成功避免了整個結構的坍塌,只有沿著載入路徑的部份建築發生了崩塌。這證明了此種建築設計可以將崩塌限制在限定區域內。

建築設計和測試(a、在不同測試階段拆除的全尺寸預制混凝土和柱結構;b、施工過程中的一層連線;c、施工中預制梁放置後的二層連線;d、在第一階段測試中用於準靜態去除的兩柱裝置;e、角柱拆除采用的三鉸機制)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結語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型抗震建築技術應運而生。這些技術不僅顛覆了傳統建築的設計理念,更在材料、結構、施工等多個方面實作了革命性創新。它們不僅能夠顯著減少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還能在災難發生後提供更為安全的避難場所,構築了守護我們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技術將廣泛套用於各類建築中,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安全、堅固!

參考文獻

[1]Makoond, N., Setiawan, A., Buitrago, M. et al. Arresting failure propagation in buildings through collapse isolation. Nature 629, 592–596 (2024).

[2]董丙君.蜥蜴斷尾及再生研究[J].生物學通報, 2009, 44(1):24-25.

[3]鄭建國,徐建,錢春宇,等.古建築抗震與振動控制若幹關鍵技術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 2023.

[4]金波,張敏政,郭迅,等.抗震建築的結構整體性分析和構造措施[J].世界地震工程, 2009(2):4.

策劃制作

來源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石霧遙 生物學博士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