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就開始寫這個答案,因為懶一直拖拖拖到今天...因為內容太多我後面還會慢慢增加細節和例子,這是個粗糙版本先湊合看吧。
我直接說實踐層面的技巧好了。
以及這些技巧只局部適用於:
1,英國碩士
2,文科,具體來說就是傳媒
3,不是那些大牛學校,只是常見的二梯隊英國大學
4,不是學神、 不在乎過程、只想盡量得高分 的同學們
1. 論文選題
選題是個非常關鍵的東西,因為它基本決定了你論文能不能寫好不好寫以及怎麽寫。
本著盡量高分的目的我提4個建議:
1,在保證你找得到足夠reference的基礎上,領域越簡單越好,重點越細越好,一定要那種能找到大量近似研究但有恰好少了一些細分的主題。
2,參考同院往屆優秀論文。
3,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和中國沾邊。
4,多用學術搜尋。
要想高分拿得穩,選題是需要投機取巧一點的。投機取巧的意思就是你的論文題目一定要 「理論賊簡單,套用賊方便,gap賊好找」且讓導師產生一種「道理我都懂,原來這也行」的感覺。
1.1 關於Gap
先說一下gap的事兒。一篇論文是否可以引發這一領域的學術工作者們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那個gap是不是穩準狠。能判論文的老外就像中國地區的雅思考官,對學生能搬過來的理論早就熟透了,他們最關心的是你怎麽從這些理論研究裏摳出了一個有關但是沒有多少人研究過的方向。
這就是說,在文獻綜述的部份搞得多復雜,在判分老油條們跟前也都只是班門弄斧,倒不如給自己行方便,去找常見領域裏不太常見的延伸話題。——而這個不太常見,其實主要指的就是某套理論不曾大面積涉及到過的研究範圍。
找gap的思路大白話就是這樣:
A領域一千個人研究,ok看哪個分支我可以
→A-a分支一百個人研究,ok看哪個分分支我可以
→A-a-b分分支五十個人研究,ok看他們都研究了哪些具體範圍
→A-a-b分分支有二十個人都研究美國,二十個人研究英國,十個人研究中國,ok看中國都被研究了什麽
→研究A-a-b以中國為研究背景的論文裏,八個研究中國男人,兩個研究中國女人,但都沒區分年齡段
→那我就來研究A-a-b在中國20-30歲年齡段的女人中間的情況
你不用像上述說的摳那麽細,但大概意思是這樣, 在任何一層你只要覺得現有paper數量不足了,就可以在這裏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
1.2 確定方便發掘gap的主題
關於確認A是什麽,A-a是什麽的過程,特別說一句:個人興趣有一定的重要性,你怎麽著也得研究一個自己能堅持下去的方向, 但千萬別把個人興趣放到第一位,一定要把可操作性放前面。
我最早寫proposal的時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寫的,主題是「搬運新聞」,也就是編譯成中文在國內發表的外媒新聞。一開始覺得這題材真他nia精致,興致勃勃光選哪個詞來表達「搬運」的概念就花了很多精力。結果在整理reference的時候卡住了——尼瑪根本找不到能借鑒的paper,這個題材太冷門了,老外很少研究啊!!!費勁吧啦找了一堆純理論(其中很大一部份交叉到轉譯學去了),看著那些艱澀的英語,我感覺自己多年不犯的腸痙攣都要發作了——導師都是按照proposal分配的,沒有合理的理由是不好半路改題目的。
後來是和導師哭訴了一番自己有突發家事不得不處理,分散了很多精力,這個題目實在門檻太高了自己怕是不能按時弄完,但本人又一心向學不願意暫停學業所以求給個機會換成個周邊題目雲雲,導師給整得挺感動,果斷表示同意。
攥著第二次定題目的機會我不敢放飛自我了,先捋了一遍學院提供的往屆優秀論文樣版,專門挑中國學生寫的看,然後我發現了一個規律:我們學校 題目的難易程度和分數是成反比的。越是通俗易懂常見的研究領域,分數越高。
比如說我們學院裏最高的一個往屆論文是82分,研究的就是中國社交媒體作為新聞源的使用情況,具體說就是微博和微信。論文反饋評價極高,差不多感覺是導師在吹彩虹屁一樣。整個看了一遍內容後我發現這論文的最大亮點其實就是 「雖然你們老外研究了辣麽多推特、FB當新聞源的事情,但是你們沒多少人正經研究過中國有木有,看老子給你們整一個!」
這種選題的好處是什麽呢,首先,reference滿天飛,你要樂意的話參照100個reference都可以,這基本盤就有了。然後呢,中西方雖然媒體環境不完全一樣,但是媒體理論本身卻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通的,也就是說他們琢磨推特的那些理論其實放到微博上也能一定程度上自圓其說。此外最重要的是,老外雖然把自己外網的社交平台研究透了,但真正跨網來研究中國的paper要有限得多。
——這不就是絕妙的切入點嗎?老外對中國缺乏了解的程度留學生都有體會不用我多說,他們對中國很多東西是無知的,而這個研究點恰恰是中國留學生最666的。
我呢為了求穩(半路改題時間很緊了),幹脆就根據這篇82分的論文來了個「借鑒」,這大神研究中國的新聞源,我也剛好對這個題材很關註,社交媒體人家研究過了,我就換一個好了,看了看涉及到新聞源的一些基礎教科書的章節後我就挑了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分支「匿名新聞源」,搜了一波谷歌學術、Academia之類的網站,發現確實研究中國匿名新聞源的極少,但研究西方匿名新聞源的還算比較多,果斷拍板:就這個了!
也就是說到最後我的論文亮點就是: 「雖然你們老外研究了辣麽多匿名新聞源的事情,但是你們沒多少人正經研究過中國有木有,看老子給你們整一個!」
同理還可以是,老外研究絕望主婦裏的女性形象,你就研究甄嬛傳裏的女性形象(我要是社會學的還真挺想研究這種東西的);老外研究YouTuber的廣告行銷,你就研究李嘉琪的抖音行銷;老外研究杜林普的推特粉絲數據,你就研究美國大使館微博下評論的傾向......倒也不是非研究中國不可, 只要能把老外已經研究過的模式和角度套用到你熟悉但是他們不熟悉的領域就ok。
哦對了,確定具體主題的時候不要太想當然了,一定要記得多搜尋學校的圖書館、谷歌學術以及其他的學術論文網站, 把你要研究的關鍵詞放進去搜,先搜一遍大範圍的,再搜一遍有限定的,看看二者paper的數量對比再決定,免得出現你以為的gap其實都讓人研究爛了的情況。 比如先搜Anonymous source,嗯,200篇paper,大概掃了一眼基本都是研究其他國家的,再搜 China + anonymous source,嗯,10篇。這種數量差異就相當完美,參照內容豐富,但限定後的主題基本沒有,這麽一來咱們就有足夠的空間來發揮自己對限定範圍的熟悉度了。
1.3 確定研究範圍
定了大方向後,接下來就必須要細化研究範圍。 寬泛的研究方向會給你後面research的部份增加極大的難度, 所以一定要選好定量。 媒體領域的dissertation本身很好錨定目標,維度無非就那幾個:媒體類別(紙媒網媒電視廣播)、媒體平台(微博微信推特fb陌陌人人網YouTube抖音等等等)、媒體內容(電影電視劇小說等等等)、性別、年齡段、社會身份(白領學生家婦xx行業從業者LGBT群體等等等)之類的。這其實是個定形容詞的過程,也就是「我要研究xx的、xx的、xx的某個事或某個人群」。你可以選一個維度,也可以選擇很多個, 具體要看你的gap需要多少形容詞才能顯示出獨特性來。
確認維度的時候先想好你後面能不能真的找到對應且足夠多的數據,別給自己瞎找事兒。比如你定個「20-30歲女性留學生」,那你身邊的中國留學生同學就可以給你當研究物件,很方便。但你要是定個「生活在四線城市的中年女同性戀」,不是不能定,可如果你都不知道去哪裏找到她們的話,就得掂量掂量了。這時候個人興趣就很重要了,如果你是刷劇狂魔,那就找個方便借助電視劇來研究的主題和維度,最好那種一說你就能想到一大串素材的,選材靠譜的話寫論文都會變成快樂源泉。
這個研究範圍同時會關聯到你後面用的研究方法,跟人有關的多半是調查問卷和采訪,跟事物有關的多半是文本分析,其他的研究方法根據自己喜好決定就好,找你最熟悉的那種。如果不知道哪種方法比較合適,那就參考和你研究近似的已發表paper(也就是離你的gap最近的那一層的paper),看他們用了什麽你就盡量照著用,一個研究方法湊不夠數那就用兩個。
最後你的論文題目可能就是「影片媒體如何影響中國在英留學生申請院校:以抖音為例」、「從黑豹到上氣:好萊塢電影裏的種族刻板偏見」或者「‘大女主’?中國古典宮廷劇中反映的現代女性主義要素」之類的。——這都我瞎編的啊,這種題目就是涵蓋了通用普遍的理論(社交媒體與廣告影響、刻板偏見與電影、女性主義與電視劇),同時限定了研究物件的範圍(在英留學生與抖音、漫威的有色人種主角、中國宮鬥劇),範圍只要夠個性的話,gap就肯定足夠吸引導師眼球啦。
2. 簡介與文獻綜述
這倆我都放在一起說了,一般簡介10%-20%,文獻綜述的話40%左右。這兩個部份的目的簡單說就是「告訴讀者你到底為什麽決定研究這個題目」。
2.1 簡介
其中簡介的成分大概就是「研究背景+研究目標+論文結構」,一樣一個小章節就行。
研究背景近似於後面文獻綜述的縮小版,大體內容包含「xx問題從什麽時候開始被關註,盡管學術界對其有著怎麽樣的探討爭議和發展,但xx領域這個問題還研究的不透徹,因此本論文就要在這個方面進行拓展和探索」雲雲。
研究目標麽就是為了研究你的這個題目你設立了哪些需要得到答案的Research question,一般3~4個足矣了。我建議想保分的同學問題風格盡量采用「To what extent」開頭,大量提出可以用統計數碼回答的問題,最後你得出的結論最好可以總結為「絕大部份的xx」「一半的xx」「只有少數的xx」「主要傾向於xx」「幾乎都是xx」這種東西。
論文結構也很簡單,直接說一下你每個大章節是幹嘛用的就行。我論文裏這部份寫得非常直白,「第一章節主要用來介紹xxxx。第二章節對xxx領域的早期文獻和相關研究做了梳理和回顧,具體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xxx,第二是xxx。第三章節闡釋了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具體的設計方式。第四章節用圖表的形式展示和分析了得到的數據。第五章節更進一步討論和比較了研究結果與早期研究的異同並給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第六章節對整篇論文做出了總結並反省了不足之處。」
如果想寫出點兒花活兒來就每一段換換不同的英語表述,尤其是動詞,introduce、demonstrate、illustrate、elaborate、review、analysis、summarize、discuss、conclude,一樣一個換著說,配合主動句被動句變化什麽的,就看著不會那麽幹巴巴的了。
整個簡介章節可以先放著不寫,正文寫完再補全比較好。
2.2 文獻綜述 + 過渡節
文獻綜述和Essay有一點點相似性,就是把和你研究有關的早期研究整理一遍,然後證明「你看見沒有他們只研究到xxx,沒有研究更深一步的yyy/在yyy語境下的情況,所以我下面就要搞這個事兒」。我之前有回答過怎麽寫essay,可以看一下這個:
但要註意的是, dissertation和essay的表述目的絕對不同。 如果說essay性質像是一種議論文的話,那麽dissertation就更像是你的復習筆記,而且還是歷史課的那種——帶有不同朝代變化的時間線。
也就是說寫essay的時候你可以暗示或者明示你自己的態度,但dissertation並不太需要你的直接想法,你只需要把你在後面discussion裏可能會用到的理論研究結合發展時間線捋一遍就行了。你可能用得到多少大理論,就可以有多少小標題和小小標題。每個理論及其延伸要寫多少字取決於你後面實際套用的情況和字數限制。
具體寫的時候建議包含:
定義就不用說了,詳細闡述就是「to be specific」,擴充套件這個定義。這裏一定要堅持「就把老外當傻子」的原則,千萬不要覺得某個定義很好懂就不展開了,在marker眼裏,你不展開等於你不懂。寫論文一定要學會適當的啰嗦。例子麽就是把定義找點類似的案例再比喻一下,這都是為了豐富論文層次加湊字。
相關研究這個,可以結合你實際論文的結構來插入。如果你采用的理論體系比較單一且沒有特別突出的時間脈絡(就是沒什麽理論前進演化過程,一直都是這套東西),你可以考慮在每一節的最後插入一節related studies,然後把前人的研究結論總結一下。反之也可以在涉及該理論時直接穿插實踐研究,把研究當做一個例子來進一步解釋理論。
我是直接穿插的,比如這樣:xxx指的是xxxxx,具體來說就是xxxxxx。在xxx的早期研究中,xxxxxx(描述了一下研究結論),類似的結果在xxx針對xxx的研究中也有所體現。
如果有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否定這個理論的也可以,後面就變成「然而,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與ta的觀點相悖,在xxx的研究中xxxxx」。
在把LR裏涉及別人的理論研究說完後,LR這章的最後一個小節可以是一個過渡段,也就是把你前面LR說的這些東西銜接到你的研究設計裏。——或者更準確的說就是,LR其實是在論證你選擇的gap存在,現在你需要一個小節來作出gap的總結了。
這一段的大意就是「雖然上述眾多大佬已經圍繞這些理論研究了眾多領域,然而遺憾的是xxxx的角度還很少有人涉及。為了更加深入得研究xxx,本研究以xxxx為研究目標進行了xxx的研究。這一研究將用來回答這樣的問題:1,2,3,4。」
至此,你的LR就過渡到第三章研究設計了。
3. 研究設計
Method部份包括你的取樣方式(Sample),你的研究方法(Method design),具體研究的步驟(Procedure)。每個類別一個小節說明白就完事兒。
和LR(以及後面的Discussion)需要很多參照不一樣,Method(以及後面的Findings)不需要太多理論搬運,因為在研究設計上的決策者就是你本人,所以重點是要說清楚你為什麽要這麽設計,你要達成什麽收集效果。說的時候只要語法沒錯,這個環節不需要一本正經學術腔,可以寫得自然一點兒,「首先我怎樣怎樣,然後我怎樣怎樣」就可以。
混分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文本分析和調查問卷這倆,因為它們都是定量研究,只要你樣本總數上來了就沒什麽大問題(我這裏也只講這兩個,因為別的研究方法我也沒用來寫過論文)。文本分析因為是和text打交道,編碼效率高,幾十個樣本會比較少,為了保險和刷分最好照著幾百個來抽樣。我當時比較兇猛,直接抽了1300多個樣本,但實際編碼上也就兩三天的工夫就搞完了。調查問卷的話,50人以上很穩,最少不要低於30人。
第一小節是介紹你選擇的研究方法,這個部份靠reference就行了,介紹一下方法的定義和常規用法,優點缺點。用了幾個方法你就寫幾個,總體篇幅不用太長。
第二小節是抽樣規則,就是要說一下到底符合什麽門檻條件才算你的sample,以及你是怎麽找sample的。
樣本門檻和你的論文題目選擇有關系,你設定的是20~22歲女性中國消費者,那sample的條件就是20~22歲的中國女性;像我設定的是不同類別的中國媒體,我設定的門檻是某個中國媒體影響力排名上某3個類別的Top3,然後這9家媒體的2018年全年的所有原創稿件。——這裏的門檻要素有三個:影響力Top3,2018年的報道,原創的報道。門檻規則不怕多(多一個條件就少很多工作量),說清楚就行。
抽樣的方式呢,如果你的樣本是人,就說一下你怎麽找到這麽些人的,比如你學校的學生群啊,校園裏直接隨機采訪啊,社交媒體上的公開征集啊,都可以。樣本是文本的,比如媒體報道,你可以用常規的報道研究隨機抽樣方式,比如什麽結構周模式,也可以像我一樣,直接一篇不落全收錄,只要保證——或者聲稱你保證——抽樣有隨機性,不會出現人為偏差,就行了。
如果你的抽樣的確用到了某些很個性的方式,也可以詳細介紹一下,比如我就扯了一番怎麽透過google的高級搜尋功能找到網媒的原創文章啥啥的...當然在介紹具體抽樣的過程時,如果你的方法確實是從某些地方看來的,該參照還是要參照的。
第三小節就是具體的編碼或者問卷的設計了。整體內容就是「本分析/問卷共分為三大部份,其中第一部份用來xxxx,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設計這個問題的理由是xxxx,第二部份……」
寫起來的整體邏輯和介紹抽樣差不多,反正就是你怎麽想的怎麽寫,言之有理即可,如果是參考了別人就參照,甚至可以直截了當的說「本研究在這裏參考了xxx的研究」都沒有任何問題。
這樣就算寫完Method了。最後如果你願意,可以加上樣本的統計成果——也就是「透過上文所述的研究方式,本研究最終獲得了xxxx個有效樣本數據。」
如果你用的是調查問卷,這個有效樣本數據和你的總問卷數據可以不一樣。如果你總數據是80,那你的實際有效數據可以比80低,變成74,因為調查問卷可能出現一些人瞎填的情況,或者比如你只想研究本科生,但是群發的問卷裏有一些人其實是研究生,這些數據你可以去掉,然後在這一部份說明你排除一部份樣本的理由。這樣幹其實是為了在湊字兒的同時表現出你特別的認真,增加點兒態度分兒。
——特別是如果你根本沒打算做研究,只是在自己瞎編數據的話,我強烈建議你演戲演全套的。
4. 研究結果
這個部份麽,理論上分為兩個部份就行,第一部份是呈現數據結果,也就是不斷在說百分之多少的樣本如何如何的過程。我建議按照你的研究問題來分節,四個研究問題那就四個小節。一般來說定量分析的數據結果都需要帶圖表。
4.1 圖表怎麽做
需要幾個圖表一般看你問題怎麽設計的。有一些過於簡單的數據沒必要上圖表(比如性別比例這種一句話就說清楚的),同一問題不同選項維度的可以合並(比如不同性別的人對某app的使用程度/不同年齡的人對某app的使用程度)。
做圖表最好的工具就是正版office excel內建的那些,可以滿足絕大部份的需求(大多數學校是提供學生免費下載安裝正版office的許可權的)。
就是這個了,數據我瞎編的,樣式、顏色、隨便根據你的個人喜好去選擇就行(當然選的時候還是別弄得太復雜,免得老外看不懂)。都弄好以後,把生成的這張圖表直接復制貼上到word裏就行。
到了word裏的圖表如果你還想再更改數據或者換個圖表樣式,就對著圖表點選右鍵→編輯數據→編輯數據/在excel裏編輯數據。excel的數據更改後,word的數據就會自動跟著改了。
當然這只是比較簡單的數據圖,你的數據越復雜,圖表也會越鮮艷...比如這樣:
對了,建議一定要把「數據標簽」開啟,把具體數據顯示出來。要是某個數據你覺得很重要,還能單獨把它加粗標紅什麽的。
4.2 描述數據
寫起來的話,其實就和雅思小作文是一樣的,我就不細講了,可以沒事兒看看那些雅思範文兒,我個人比較推薦Simon的...
還有推薦參考天涯這個貼文,我當時基本是照著這個貼文拓的:
要額外註意的一點是,不要純粹的羅列數據,而是要進行總結和對比。你要突出去描述「同樣一項問題,特征A的樣本有70%,特征B卻只有40%」,兩個數據之間要用compare with, while, as well as之類的詞組以及各種比較級最高級連線起來,讓老外看出所謂的high是誰比誰high,所謂的less是誰比誰less,所謂的most是在哪個範圍裏的most。——還是那句話,這就是雅思小作文的高分思路。
我隨便復制一段自己的當例子:
On the other hand, magazine and online media have similar rates of using anonymous sources providing personal opinions, at 15.8% and 16.7% respectively , whereas newspaper tops the list with 28.3%.除了描述數據,還可以加一些簡單的敘述性分析,以便和後面的Discussion能夠連線起來,但切記不要展開太多,不然後面沒得寫了。
都寫完了以後,建議增加一個小節「Summary」,把核心的數據結果重述一遍。因為你整個Findings會有很多細碎的數據,但真正到討論環節還要繼續深挖的只有核心的那幾個,也就是直接回答了你研究問題的那幾個。
如果一個問題是透過好幾個數據得到結論的,最好總結到一起,一到兩句話內說完。也就是說,如果你有4個細分的研究問題,你的Summary就是4個濃縮段。
5 討論+結論
這倆也放一起了哈。先說Discussion,這是大論文最重要的部份。
5.1 討論依然是幾個RQ就有幾個小節
小節標題嘛一般就是對RQ的回答的縮略版本了,之前不是說建議RQ是「to what extent」嗎?用這種問題你就很好寫結論了:「大部份xx都xxx」「極少數xx會xxx」就是標題。
具體怎麽discuss呢,最基礎的就是這三步:
1,針對RQ?,本文的研究結果是________(不要再強調細節數據了,直接範圍描述就行)
2,這一結果和早期研究相似/相反。
3,造成這一相似/相反結果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______ , 第二______,第三_______。
基本上針對每一個RQ你都可以這麽寫,相對而言肯定是你的結論和早期研究差不多的最好討(jie)論(jian),但是都完全一樣的話會很無聊,能憋出點不一樣的地方也會有加分效果。好歹是自己一點點收集整理出的結論,還是要多動腦子想想答案比較好。
如果你真的是選擇了參考西方早期研究套用到中國背景下呢,就更好寫了:結論一樣,則說明世界大同,中國的不同情況並沒有造成明顯的差異;結論不一樣,則說明早期研究有局限性,沒有考慮其他國家的差異。如果你選擇的gap正好就是你擅長的,那這一塊不管是正著說反著說都會很好寫。
要註意的就是一定要保持批判性寫法,討論的時候盡量用possible這種帶有余地的詞匯,不要說得太強硬。如果對一個結論現象的解釋存在多方文獻沖突的也不要挑,可以都寫上,中間銜接「然而根據xxx的觀點,這一現象也可能是xxx造成的」之類的就行。
如果你在研究中還發現了一些額外的結論,就是那種早期研究也沒涉及到,純粹是你無意中發現的結論,也可以單獨分析兩句,這部份可以延伸到結論部份的「未來研究方向」裏。
如果你的某些結論能套用到的文獻解釋你自我感覺不太充分,但又實在編不出新花樣了,你也完全可以老老實實寫上「然而由於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無法就此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和展開。」——這會顯得你特別cautious。
哦對了,LR用了啥主題的文獻,Discussion也一定都要用上,這兩部份原則上是互相呼應的,別落東西,討論涉及的理論比LR多一丟丟沒關系,別差異太大就行。
5.2 Conclusion
Conclusion嘛就是把你前面所有東西都又超濃縮說了一遍。Introduction是側重研究背景,最終目的是解釋你為什麽要研究這個,Conclusion就是側重你的核心Finding以及重點分析了。
一般Conclusion可以分四部份:純總結、貢獻、自我反省、建議。
純總結這個一般句式以「透過對xxx個樣本進行了xxxx的研究,本研究註意到/發現/顯示出了啥啥啥,雖然數據上咋樣咋樣,但這樣這樣的特征還是再次驗證了/某種程度上否定了某某某早期研究的結論,這很大程度上是啥啥啥啥造成的,除此以外這個那個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積極/消極作用」這樣的為主,總的來說就是把Discussion再精簡一番就對了。
貢獻就是誇誇自己的研究有啥積極意義,主要是說自己怎麽彌補了那個gap就行了,不用誇太多。
自我反省嘛就是講講你的研究還有哪些漏洞,可能有哪些負面因素造成了結論不準確,一二三的列舉幾個就行了,什麽時間不充裕啊,樣本不夠多樣化啊,存在主觀偏見啊,統計不夠科學合理啊,就大膽進行自我批評就行。
建議呢就是你這個研究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延展空間,你在gap的基礎上填補了一些內容,那以後的研究者也會在你的肩膀上做進一步的研究,那他們應該往哪個方向進一步比較好你就來說說個人想法,比如建議以後換個研究方式、增加樣本量、換個取樣環境、深挖一下主題什麽的。
6 其他
這裏還有一些建議可供參考。
6.1 關於和導師的溝通
一定要對你的導師的水平有個認知!!!
我的同學們有嚴格聽從導師意見於是得了高分的,也有嚴格聽從老師意見然後掛了的(然後導師就翻臉不認啦)。要不要完全聽導師的完全看導師是什麽人。
像我自己的導師,我根本沒咋和他溝透過,因為他給我提了很多非常二的意見,而且他對我關心的領域沒有什麽概念,說出過「中國人應該都不知道川普是誰吧」這種言論,我要聽他的建議估計就完了。
我一個朋友聽了他奇怪導師的研究方法建議後被掛了,因為他導師提議的樣本數根本不符合要求,等我朋友去抗議的時候那導師就以家裏死人了為由賣慘...
所以導師的意見很重要但是也分人,我建議如果想要差不多的分數還是用最保險最好操作的研究思路,很多時候導師說的「你可以做呀」完全是「有種你就試試」的意思,一定要領會內涵不然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6.2 編數據
我知道很多人會編數據的,如果真到了迫不得已瞎編的時候,就先設定好你打算得到的結論,先想好你想得到和早期研究相似的結論還是相反的結論,確認了哪個更好寫再編。
還有編完後最好自我催眠一下,把數據就當作真的來分析。我上面提到的那個被導師坑掛了的,重交論文的時候我幫他一起編的數據,但是寫分析的時候我倆一直一驚一乍的「哎呀你看這個數據和以前的一樣哎!!說明果然是這樣這樣的有木有!!」就感覺好像拿到的是真實數據一樣...我覺得保持這樣的心態還是很有幫助的,更容易發現一些有意思的(雖然是假的)結論。
6.3 標題、摘要、目錄、參照列表
論文標題的基礎就是「一項關於xxxxxx的xx研究」,比如「一項關於青年女性對後宮劇中的性別符號的看法的調查研究」。如果你想個性一點也可以前面加半句「高級話」:「爭奪男人還是權力?一項關於青年女性對後宮劇中的性別符號的看法的調查研究」。
Discussion部份的標題也可以走這種風格,比如「毒死那個皇帝:大多數中國女性對後宮劇中的男性角色持負面態度」。
摘要是個更更更更更濃縮的版本,大意一般就是「因為某些研究背景上的空白本研究以xx方式對xxx進行了研究。基於對xxx個樣本的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xxxx。本研究認為這是由於xxx」。這裏的重點研究結果和結論就挑你覺得最得意最核心最吸引人的說就行了。
目錄用word內建的目錄生成工具就行了,簡直完美,具體用法以後再補充。
參照列表也一樣,用refwork之類一鍵生成,用200個都不帶怕的。不像我某些同學因為嫌手打reference麻煩於是12k的論文就用了50個參照...
6.4 時態
論文裏的動詞時態是個比較微妙的東西,我個人理解以及某個波蘭大牛老師給我解釋的是這樣的,不一定準確:
1,參照理論時,強調理論本身的動詞用三單:claims argues 這種。
2,參照理論時,強調學者行為的動詞用過去時:published found 這種。
3,參照理論時,這個理論已經學界共識認為過時的用過去時,至於學界共識怎麽判定就看你的文獻到底是什麽了。——這是基於理論生命來決定的,作者死了但是理論還活著就是三單,作者不管死沒死只要理論廢了就是過去時。
4,關於你的研究本身看法的是三單:this study believes 這種。
5,關於你的研究涉及行為的是過去時或者過去完成時:this study (has) collected 200 samples 這種。
6,你的研究物件如果是人,他們的看法是現在時:30% participants think that 這種。
7,你的研究物件如果是人,他們的行為是過去時:30% participants chose that 這種。
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行為因為是在你送出論文前就做出的所以一般是過去時,而你們的觀點只要在交論文時還沒發生變化就說明你們現在依然如此認為。
寫這玩意兒真太累了,不寫了,想起什麽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