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世界的真相是什麽?

2022-07-17科學

第五次回答:

  • 一、系統
  • 1.系統科學
  • 2.能量
  • 3.資訊
  • 二、生命
  • 1.自然演化
  • 2.適應器
  • 3.生命意誌
  • 三、產權
  • 1.預期
  • 2.供給
  • 3.需求
  • 4.要素
  • 5.價格
  • 6.市場
  • 7.政府
  • 四、組織
  • 1.組織
  • 2.產業鏈
  • 3.組織結構
  • 4.組織類別
  • 5.農業鄉村
  • 6.工業城市
  • 五、歷史
  • 1.長時段理論
  • 2.農業時代
  • 3.工業時代
  • 參考資料:

    【系統科學精要】

    【自組織方法論研究】

    【西方哲學史】

    【復雜生命的起源】

    【前進演化心理學】(戴維·巴斯著)

    【前進演化心理學:從猿到人的心靈演化之路】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簡編版)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韋遜著)

    【人類動物園】

    【猿猴的把戲】

    【行為心理學】(馮紹群著)

    博弈論(首都師大影片)

    九十分鐘理清微觀經濟學(up主:樂智教學)

    七十分鐘理清宏觀經濟學(up主:樂智教學)

    【新制度經濟學】(盧現祥等著)(第二版)

    【新制度經濟學】(盧現祥等著)(第三版)

    【產業組織理論】

    【公共經濟學】

    【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

    【資訊經濟學教程】(董保民著)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何紹群和陳啟能著)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侯鈞生著)

    【組織社會學十講】(周雪光著)

    【潛規則】(吳思著)

    【血酬定律】(吳思著)

    【我在大清官場三十年】

    【中國是部金融史】

    一、系統

    1.系統科學

    系統科學將世界抽象為一個個點(節點),而這些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就是一條條線(連線),這些電和線構成了世界這個巨大的網絡。

    例:如果將人類視為社會中的一個個節點,那麽人與人的互動(互相影響)就是節點間的連線,這些節點和連線構成了社會這個巨大的網絡。

    在節點中儲存著的東西被稱為存量,在連線中流動著的東西被稱為流量。流量又可分為輸入節點的輸入量和從節點中輸出的輸出量。

    例:一個水池,有著進水管和出水管,那麽水池中的水就是一種存量,進水管流入的水是一種輸入量,出水管流出的水是一種輸出量。

    從物理學視角來看,世界上的存量和流量只有能量和資訊兩種。

    時間延遲。流量從一個節點流入和流出的時間差就是時間延遲。

    當系統的存量或輸出量的變化會導致輸入量變化時,該系統就構成了一個反饋回路。

    例:

    反饋回路分為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

    增強回路的存量不斷增加或者不斷減少。

    輸入量隨著存量增加(減少)或輸出量減少(增加)而增加(減少),這個增強反饋回路被稱為正反饋回路。輸入量隨著存量增加(減少)或輸出量減少(增加)而減少(增加),這個增強反饋回路被稱為負反饋回路。

    例:

    調節回路的存量總是在一個範圍內時而增加時而減少,從而維持穩定。

    邏輯斯諦曲線
    邏輯斯諦曲線是一種先增加後減少的調節回路。一個區域內的生物族群數量往往符合邏輯斯諦曲線,即在資源充足時數量迅速增加,待數量超過資源的承載能力後增加的數量開始減緩直到不再增加。

    系統的變化就是演化。

    演化可能是突然發生的突變,也可能是慢慢發生的漸變。

    不同的演化過程就是不同的演化路徑。有的演化路徑殊途同歸,是收斂的。有的演化路徑路徑不同結果不同,是發散的。

    系統如果和環境構成一個調節回路,那麽其就是穩定的。

    必須要外部資源才能維持穩定的狀態叫做瞬態,不需外部資源就能維持穩定的狀態叫做定態(吸子,實際上是一個調節回路)。對於收斂的演化來說,瞬態會向定態發展。

    穩定的結點、焦點、極限環、環面被稱為吸子(匯)。不穩定的結點、焦點、極限環、環面被稱為排斥子(源)。

    2.能量

    3.資訊

    二、生命

    1.自然演化

    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化前的共同祖先被稱為「露卡」。

    目前關於生命的誕生有兩種較為流行的假說,即海底黑煙囪假說和陸地熱泉假說。

    海底黑煙囪假說認為露卡來自於遠古海底的火山壁縫隙裏。陸地熱泉假說則認為露卡來自於遠古陸地的熱泉之中。

    露卡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物。

    所謂自然演化,就是基因(最初的基因一般認為是單鏈的RNA,之後部份生物的基因被雙鏈的DNA替代)能夠不斷自我復制(復制)。在自我復制過程中可能會復制錯誤產生新的基因(基因突變),後來一些有性繁殖的生物還可以透過異性交配來讓兩個異性生物的基因混合成新的基因(基因串珠),基因突變、基因串珠、染色體變異合稱為基因變異(變異)。這些基因隨著演化開始能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並進一步形成細胞,這些蛋白質在基因和環境的影響下讓生物產生各種各樣的性狀(表達)。而環境、其它生物、繁殖機會稀缺,又會導致部份具有某些性狀的生物無法繼續繁殖下去,從而在時間的長河中該生物和其背後的基因被淘汰(選擇,分為)。基因的復制、變異、表達、選擇的過程即自然演化。

    基因的表達
    達爾文最初構思前進演化樹的筆記
    人類的自然演化過程和他的遠親們

    2.適應器

    經過自然演化留下的無害於生存繁殖的性狀被稱為適應器。我們這裏將適應器分為四代。

    一代適應器是生物的生理結構,其核心是進行新陳代謝。體內自發化學反應的條件是△G(吉布士自由能)<0。△H—T△S=△G且H(焓)=U(內能)+pV(對外做的功),其中T為溫度,S(熵)=klnΩ(Ω表示一種宏觀態下對應的可能的微觀態數量,Ω越大的狀態出現的概率越大,因此熵表現為從概率小的狀態向概率大的狀態演進的趨勢即熵增定律)。熵不斷增加,而吉布士自由能需要小於0化學反應才會自發發生,因此焓也要增加,這就需要對外做功,對外做功必然對外散熱,而做功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就像燃燒需要燃料一樣,消耗外界的燃料做功散熱從而維持化學反應,這就是耗散結構,生命如同燃燒(氧化還原反應)的時延。

    耗散結構,熵增定律並不只適用於孤立系統,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也存在

    3.生命意誌

    三、產權

    1.需求

    需求透過效用來衡量。

    效用是特定事物滿足特定人的生命意誌(強化存在)的程度。不同於經濟學中的定義,我們以該事物的重要程度占這個人整體強化存在的重要程度的百分比表示效用。

    效用=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再加工價值。

    例: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

    關於效用我們作出三個假設:

    假設一:效用最大化假設。假設所有人都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而行動。

    推論一:追求高價

    對於某種產品,所有賣方都會選擇最高價格的策略。

    例:競價拍賣。

    推論二:間接購買

    由於對於不同的人同一產品帶來的效用不同,因此有時會出現直接購買產品不如找人幫助自己購買。

    例:由於B是A的老顧客,A會給B打折,因此C委托B幫自己向A打折購買。
    例:代購。
    例:白手套。古代皇帝直接盤剝百姓,不如讓大臣代自己盤剝,關鍵時刻與其切割,百姓眼中皇帝還是「聖明」的,如宋徽宗與蔡京、嘉靖與嚴嵩、乾隆與和珅。
    例:間接稅。古代皇帝用地主和商人盤剝百姓,地主向佃農收租,商人向百姓賣東西,古代皇帝只需要向地主和商人收稅。

    推論三:分級定價

    由於效用比假設和邊際效用遞減假設,產品賣給不同物件的價格不同,因此要分級配置產品(即對每個物件的產品種類和數量進行計算)來實作效用最大化。

    例:內組織。在組織內選擇一些人給予更多的產品,從而讓他們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務,也就是形成了內組織。如曹操的霸府、魏王府。再如組織內的各個派系。
    例:觀衣識人。對不同的人投資,回報率(價格)也不同,因此會將資源投入到那些回報率高的人身上。但如何分辨哪些人回報率高就成了一個逆向選擇,需要對方透過訊號傳遞來消除資訊不對稱,而衣服和車是資訊成本較低的訊號傳遞,一般來說,衣服和車較好的人社會地位更高,投資的回報率也更高。因此很多人會透過衣服和車來判斷陌生人的社會地位(投資回報率),從而采取不同的態度。
    例:稅收改革。古代將人頭稅變為財產稅(土地稅),就是透過改變分級定價來改變產權分布格局。
    例:革命。革命就是透過暴力改變分級定價來改變產權分布格局,尤其是少部份人掌握大部份產權的格局。

    推論四:價格調整

    由於產權和效用(供需分布)在不斷變化,因此價格也會隨著供需分布的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不斷調整價格。

    例:科層制。廠商會讓基層員工根據消費者的表現來調整對消費者的價格(提供不同的服務,如大額消費的消費者成為VIP使用者),又會讓中層管理根據基層員工的表現來調整對基層員工價格(考核),這就形成了層級制。同時,還會進行分工,這就形成了科室分工制。層級制和科室分工制一起形成了科層制。

    假設二:邊際效用遞減假設

    任何產權的數量增加會導致邊際效用(每單位產權增加時增加的效用)遞減。

    推論:轉賣邊界

    假設三:效用階梯假設

    各種產品提供的效用是不連續的。如在一次交換中,可能有效用為0.5和0.7的產品,但沒有效用為0.6的產品,而對方提供的恰恰是效用為0.6的產品。

    推論:零售產品

    例:暴力替代品。暴力的效用往往過大,一直使用暴力威脅會導致邊際效用遞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因此古代會將暴力替換成一些別的零售品來和百姓交換,主要為住宅(空間隔離帶來的安全)、職業(農民的土地,職業能帶來職務和貨幣)、特許(突破價格限制,如鹽引)。

    2.供給

    3.預期

    信用。

    4.議價

    帕累托改進。

    例:結盟。結盟進行交換(帕累托改進)能夠最佳化產權結構,從而更有利於競爭。

    壓價的方法:競爭、(資訊、精力、產權)弱化、貶低。

    例:古代馭民五術。挑撥內鬥是競爭,辱民是貶低,愚民(資訊上)、貧民(產權上,產權減少需求增強)、疲民(精力上)是弱化。
    例:擴大會議。當會議被對方把持,那就擴大會議,將自己人拉進來稀釋對方,弱化對方。明朝內閣成員需要六部九卿會推,萬歷時便將九卿科道也納進來,將六部九卿的權力稀釋。日本攝關時期,陣定(類似內閣會議)議定後再由關白拍板,但藤原道長時長期以左大臣內覽職務直接掌控陣定,而非像以前的掌權者一樣以幕後關白的形式掌權,用自己來稀釋陣定的權力。

    欺騙。

    5.價格

    價格這裏定義為賣方的收支比。

    假設:定價假設

    價格約等於賣買雙方效用的反比。

    推論一:價格壓榨

    6.市場

    7.政府

    公共品。

    四、組織

    1.要素

    2.組織結構

    3.組織類別

    4.產業鏈

    5.農業鄉村

    6.工業城市

    五、歷史

    1.長時段理論

    2.農業時代

    3.工業時代

    ———

    第四次回答:

    1.自然演化是基因的復制、變異、表達、選擇。

    表達的意思是基因型+環境型=表型。

    2.價格。單價是賣方的收支比。所有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可視作拿產品A去換產品B。與人的價格談判分為詢價、叫價、議價、定價。

    3.信用。讓人相信用產品A能換到產品B的資訊費用就是信用。信用的配置成本一般很低,因此常被拿來進行資產配置。

    4.組織。

    5.產業鏈。

    6.資產分布。建立或維持某種資產分布是一種公共品。郭嘉被公共經濟學視作公共品廠商。

    ———

    說正題之前,我還是先分析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為什麽排第一(實際上他錯的非常明顯,現在已經不是第一了,答主:晚一點沒關系),就可以看看人做決策時的一些特性。

    首先簡單陳述一下排名第一的觀點:世界是虛構的。然後他給出的論證大致是名詞都是人創的,且很多名詞沒有實物對應(如國家)。

    這是很明顯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說法,名詞或者說概念從人對世界的區分中誕生,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實際存在且可以直接看見的,一般是物質(靜止能量),比如面前的手機;一種是實際存在但不能直接看見的,比如國家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後面要講的均衡),可以把它類比成勢能一樣的東西;一種是不存在的,比如上帝,但這種虛構必然來源於某些實際存在的事物的拼接,人不可能想象自己沒見過的東西,比如四不像就是多種動物的拼接。

    很簡單就反駁了。

    當然,雖然我在他下面評論好幾次指出錯誤了,但他把我遮蔽了,我估計以他的智商可能還是沒看懂錯在哪裏,雖然其實一點都不復雜。

    那麽,這麽個可笑的回答為什麽會排到第一還有那麽多人點贊呢?

    這就可以從人的決策機制分析。

    人是從若幹策略中做選擇,就像這個問題下,讀者會選哪些問題看和點贊。

    而選擇的機制,是計算每個選擇的利潤(效用是的函數),選利潤最大的一個或幾個。利潤=收益-成本。當然,這裏的收益是預期收益,即每個答案前面看幾行和每個問題看前面幾個答案,然後判斷其後面的收益有多大,不可能全看完,時間和精力成本沒那麽多。

    然後我們再看排名第一的答案。

    第一,簡單意味著理解成本低。

    一是表達簡單,一兩句話就能看懂他的觀點。二是論證過程簡單,雖然片面但還是能唬住人。

    第二,點贊【人類簡史】有助於提高自己的x格、觀點的新奇和帶來虛無主義的輕松感使得預期收益高。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觀點來自【人類簡史】,自然點贊能夠提高自己的優越感。而沒看過【人類簡史】的,也覺得觀點也很新奇,被唬住了。除此之外,世界是虛構的所帶來的虛無主義的輕松感能夠讓大家都產生情感共鳴,畢竟用情緒分泌多巴胺比用邏輯說服人容易得多。

    這樣,排名第一的答案預期收益就很高,使其在一開始脫穎而出。

    然後是知乎滾雪球的機制。知乎的機制,流量高了自然會推播,同時也會晉升排名,從而使得這個奇葩的答案排名更高,點贊更多,畢竟排第一占首頁的閱讀成本低得多。

    理解成本低(簡短且簡單)+新穎+情緒共鳴+優越感放大器+合適平台推播,這是經過無數次檢驗的傳播規律。至於說的內容是真是假是否有問題幾乎無人去求證,之前的無數次網暴都是這樣,比如上海女子感謝外賣員事件。

    至於真正去闡述思考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件極其痛苦復雜的事,更不要說將其套用了。不過也好,這也是個篩選過程,只是希望我們的運氣都夠好,能夠看到這裏,能夠一起討論。

    新回答:

    我們可以假定,世界的一切都是能量構成的,除此之外,再無他物。(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像民科(捂臉))

    在物理學中,質素可視作是靜態的能量。

    在消息理論中,資訊是改變大腦判斷事物的可能性的特殊能量。

    能量靜止的空間我們叫節點,能量從一個節點流向另一個節點我們叫連線。靜止在節點的能量我們叫存量,流動在連線的能量我們叫流量。

    能量不均勻地分布在空間中,並由不均勻向均勻發展,這個方向恰以熵增的方向基本相似。而在從不均勻到均勻的過程中,就像水流存在層流現象一樣,總會存在一些不均勻程度不變的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耗散結構。所有的生命都是耗散結構。

    生命來源於可以自我復制的基因。這些基因想要在不斷熵增的世界留存下來,就必須要應對外部和內部的熵增。對於外部的熵增,基因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變異),再由環境淘汰掉大部份(選擇),整個過程被稱為自然選擇(沒錯,基因的復制、變異、選擇就是現代進化論的核心觀點)。對於內部的熵增,生命吸收體外低熵物質,排出體內高熵物質,來維持自身的低熵,整個過程被稱為新陳代謝。而自然演化又進一步演化出光合作用、運動、有性繁殖、多細胞、智力等特性。智力是生物為滿足欲望而行動的特性,而采取的這些行動大多有利於生物的繁殖。繁殖是生物的基本欲望,而其前提大多數時候是要生存,因此生存也是欲望。獲得有利能量越多生存概率越大,因此擁有增量(獲得超出預期的存量)欲望的生物更多留存下來。而對別人影響越大而別人對自己影響越小(地位高)的生物生存概率越大,因此擁有地位欲望的生物更多留存下來。

    人為了滿足欲望必然要與其他人互動(博弈),博弈可能會達成單方改變無益的結果,即均衡或者說制度。

    制度形成組織,制度是組織中資源流動的管道。

    組織中制度的形成方式通常是一個人委托另一個人幫他做某事,並支付報酬和部份成本。前者叫做委托人,後者叫做代理人。選擇代理人的權力叫人事權。報酬包括利誘,也包括威逼。代理人可能會假公濟私,用委托人給的成本去做別的事,即尋租。然後人類社會的很多現象就可以用這個來解釋了,自己去推。

    新回答:

    世界是系統內能量、資訊在時空間上的流動導致的系統演化。

    本文將圍繞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博弈展開,分為系統(資源與結構)、生命(變化與不變)、互動(博弈與均衡)、組織(資源與結構)四個部份。

    系統部份主要闡述系統結構的要件、外部資源(環境)與內部結構(系統)間的相互塑造。生命部份主要闡述在不均勻分布的資源流動中,產生了自身基本不變的基因,基因為了維持自身大部份穩定,必須以小部份變化適應內外部熵增,這些變化的方式包括演化、耗散、運動、思維。互動部份主要闡述人與人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博弈)達成穩定關系(均衡)並形成組織的。組織部份主要闡述組織作為系統的結構及其外部資源(環境)與內部結構(系統)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第三次回答:

    1.世界是什麽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世界可被視作一個個點,而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則是一條條線,世界就是點和線所構成的網絡。

    比如把人看做一個個點,那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是一條條線,共同構成了社會這個網絡。

    在這個網絡上流動的,是能量和資訊,我們將其和時間、空間一起統稱為資源。

    按照弦論的觀點,世界由一根根一維的弦構成。弦不振動時就是真空,弦一旦振動就是基本粒子。24種基本粒子構成誇克、原子核等,最終構成物質。不同基本粒子由不同能量構成,能量能夠使得物質結構改變。

    某種能量不均勻分布,然後會逐漸變得均勻,於是用外界的不均勻分布來替換內部的均勻分布。

    資訊是透過擴大或縮小可能性來指導人改變資源的配置。

    例:你聽說「下周某gu票要漲」,因此就去買了這只gu票。某gu票下周可能漲可能跌可能持平,「下周某gu票要漲」這句話(資訊)將其縮小為了要漲,這是縮小可能性。你於是把自己的錢拿去買某gu票,這是指導人改變資源的配置。

    資源線上中流動被稱為流量,在點中儲存被稱為存量。流入點中的流量被稱為輸入量,流出點中的流量被稱為輸出量。

    因此一個點有三種行為——輸入資源、混合資源、輸出資源。

    農業是透過動植物收集儲存太陽能,在需要的時候吃掉獲取能量。

    工業是透過能量改變物質結構。

    輸入量、輸出量和存量中,如果其中一種能影響另一種的話(總輸入量—總輸出量=存量除外),就構成了一個反饋回路。

    反饋回路分為存量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調節回路和存量不斷增加或減少的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是限制,增強回路是驅動。調節回路是收斂的,增強回路是發散的。調節回路是穩定,增強回路是演化。

    2.生命是什麽

    熱力學第二定律,又叫做熵增定律,其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有熵增的趨勢。所謂熵增,就是同一宏觀態下對應的可能的微觀態數量增加(波茲曼熵),可以簡單理解為從不均勻到均勻的趨勢(因為均勻狀態下宏觀態對應的可能的微觀態數量最多)。

    世界一切都由熵增趨勢,但有一種結構,會不斷吸收外界的低熵物質排出自身的高熵物質(新陳代謝)來維持自身的低熵物質,這種結構就是耗散結構。

    所有的生命都是耗散結構。由於整個世界都是熵增的,因此低熵物質越來越少,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低熵物質。不過生命的脆弱在於,獲得的低熵物質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只能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區間。

    物質是不均勻分布的能量。能量分布越不均勻,熵越低。

    生命是不均勻分布的能量,並透過吸收別的不均勻分布來維持自身的不均勻分布。

    生命是基因自我復制的載體。在遠古的海底或陸地上,出現了某些能夠自我復制的RNA(基因),然後這些基因利用蛋白質不斷進行新陳代謝,最終形成了細胞。

    基因在自我復制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生物的特征發生變化,這就是變異。而生命會經過物競(生命間競爭)、天擇(自然淘汰)、xing選擇(配偶競爭)等,部份生命的基因不會流傳下來,這就是選擇。復制、變異、選擇的過程就是自然演化。

    表型=基因+環境。

    3.思維是什麽

    生命的生存在於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保持穩定。

    經過自然演化,部份生物演化出一種為完成某些目標而行動的能力,這些行動往往有利於生命在選擇中繁衍下去。這種能力被稱為智力,這些目標被稱為欲望。

    思維是使用智力的過程,可分為認知和決策兩個過程。認知過程即首先大腦對事物的可能性進行分類,再根據感官獲取的特征資訊對事物當前所處的可能性進行判斷,再根據判斷計算出目前和將來對欲望造成的影響,因此大腦需建立起特征—類別體系。決策過程即根據之前的認知尋找滿足欲望的行為,並根據最大滿足欲望的原則選擇行為。

    生命是基因自我復制的載體。因此,最深層的欲望自然是基因的自我復制(繁衍)。而繁衍首先要生存。生存需要能量和資訊等資源的積累,因此希望擁有資源的數量在其期望之上(增量)。資源增加往往需要多影響別人而少被別人影響,即地位處於優勢或上升(地位)(相對於對方對自己的影響自己更能影響對方,即自己處於強勢地位而對方處於弱勢地位;自己對他人的影響減弱或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增加是地位下降,反過來則是地位上升;地位不對稱是由於資源不對稱)。欲望由此分為繁衍、生存、增量、地位,且當欲望沖突時靠後的欲望往往服從於靠前的欲望。比如當繁衍和生存沖突時,生物就會計算,如果自己死亡比生存基因遺傳的可能性更大,那麽他就會選擇死亡(咸美頓法則)。

    資訊可被分為主體、行為/關系、客體、(主體)目的、(客體)效果五個部份。如「代表月亮(我)消滅你」,目的是代表月亮(象征正義),主體是我,客體是你,行為和效果都是消滅。如果是某人說的話,那麽該句話傳達兩層資訊,一是話的內容(主體、行為、客體、目的、效果),二是說話人(主體)、說話(行為)、聽話人(客體)。因此我們了解到某個資訊,會判斷或詢問其目的和原因(主體)。目的涉及到兩者間的地位(相互依賴性),原因涉及到主體也涉及到目的依舊涉及到地位(相互依賴性)。

    4.行為是什麽

    人的行為可以分為對人的行為和對物的行為。對人的行為包括不需對方同意的強制和需要對方同意的交換。

    強制分為掠奪、侵犯和奉獻。

    掠奪是一種高效的獲取資源的方法。比如動物對植物的捕食,肉食動物對其它動物的捕食,都是因為捕食能夠獲更高效獲取資源。

    比如借貸贖買,某商家借錢經營,其對手故意切斷其資金流,其沒錢還債最終只好將資產低價賣給對手。

    當某個資源有利可圖時,強者就會湧入這個區域,以低成本的欺詐、暴力破壞(毀堤淹田)、威脅來掠奪弱者的資源甚至取而代之,再高價賣出資源或收取資源利息來獲利。

    利誘常見的有擊鼓傳花。

    如A有一件東西,B花錢買去,C再以更高價從B手中買去,這樣不斷買下去。只要有人願意用更高價買下,價格就會不斷漲。

    gu票就是擊鼓傳花遊戲。

    欺騙比如巧立名目、漂沒。

    控制精度的三個層次是決定獎懲、決定做不做、決定怎麽做。

    5.產權是什麽

    對資源的控制就是產權。

    產權分為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

    剩余控制權控制流向別人的流量,剩余索取權則是控制流向自己的流量。

    配置物件與數量分離:當配置物件和配置數量分離時,可能會形成一種參與者都能接受的局面。

    當兩者歸屬相同的人時,即讓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的行為與自己利益相關而謹慎使用剩余控制權。

    而當兩者歸屬不同的人時,則會造成廉價投票權,即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濫用其權力。

    可以透過高位虛權、實權低位解決兩者的統一與分離問題,剩余管理權大的人剩余索取權小,剩余索取權小的人剩余管理權大。

    如兩個人如何公平地切蛋糕?讓一個人負責切蛋糕,另一個負責分蛋糕,分蛋糕的人會分給自己大的那一塊而把小的給切蛋糕的,因此切蛋糕的會盡量把蛋糕切成一樣大小。

    讓一個人放棄剩余控制權,往往要用同等的剩余索取權作為補償。

    如明治維新中的廢藩置縣,用華族的經濟權益贖買藩主們的zheng治權li。

    6.博弈是什麽

    博弈就是兩個以上主體(參與人)利用其掌握的資源進行互動的過程。

    資源按照產權的歸屬可分為三種情況:產權明確屬於參與人一方獨有或己方共有的,是占有資源;產權為兩方以上參與人所爭奪的,是沖突資源;產權不屬於參與人任何一方的,是緩沖資源。

    占有資源是合作(交換)的基礎,沖突資源是競爭的基礎。

    博弈可分為能量博弈和資訊博弈。

    物質能量博弈的關鍵在於相互依賴性。你對對方的影響=對方對你的依賴性=你能改變對方的流量/對方需要的流量,依賴性的最大值為1。

    要註意的是,你減少對方流量後,對方可能從其它地方補充流量,你能改變的對方流量是指你改變前後對方從你以及其它地方獲得流量的差值。

    軟預算約束:某些組織被動地依靠外界資源的不斷輸入才能存活,而不能自行尋找資源的情況被稱為軟預算約束,其是一種瞬態。如「授人以魚」就會形成軟預算約束,而「授人以漁」才能打破這種狀態。

    人們用資訊進行博弈時,誰掌握的資訊更有價值,誰就處於強勢。

    資訊經濟學認為,擁有資訊的一方(被稱作代理人)可以欺騙沒有資訊的一方(被稱作委托人)。

    代理人可以打著幫助委托人的旗號,做實際上損害委托人而有利於自己的事,即目標替代。

    委托人為了防止代理人欺騙他,可采取事前獎勵和事後懲罰兩種方法。

    事前獎勵是指在代理人行動前就給其足夠的獎勵,讓其再去欺騙不劃算。如雍正的養廉銀,就是給錢來避免灰色收入。

    事後懲罰是指代理人行動後,委托人發現其欺騙自己時就給他懲罰。如合約的違約金。

    事後懲罰是指代理人行動後,委托人發現其欺騙自己時就給他懲罰。如合約的違約金。

    事後懲罰的前提是委托人必須要有發現的能力和懲罰的能力。

    如古代的禦史、典簽、錦衣衛等,都是起到監督的作用,使皇帝具有發現的能力。

    發現常見的有三種方式,訊號傳遞、資訊甄別和主動發現。

    訊號傳遞是對方主動將資訊傳遞給你,如廣告。

    資訊甄別是你設立一個門檻,讓符合你要求的人透過,如考試。

    主動發現是你主動尋找資訊。

    如工作試用期、工程尾款等,都是為委托人保留一定懲罰的能力。

    如果委托人的初衷和其懲罰的標準不一致,也會造成代理人的行為與委托人的初衷偏離。

    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guan府貸款給農民種地,考核標準卻是農民貸款的數量,於是最終導致了guan府強行貸款給不需要的農民。

    7.社會是什麽

    人與人之間透過資源進行博弈,最終達成一種任何一方改變都將受到損失的局面,這種局面被稱作均衡。

    如談判就是博弈,最終達成的協定就是均衡。

    均衡是一個調節回路。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與人之前達成的長期均衡就是制度。

    制度是人造的物質、能量、資訊流動的固定管道。

    透過制度的管道,資源可以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上,最終集中於精英手上用於公共品的提供。這是人類面對殘酷環境所演化出的生存策略,即資源集中體系。人最大的力量,是獲得組織支持的力量。

    鷹鴿博弈。假設有兇猛的鷹和溫順的鴿子,鷹與鷹相遇兩敗俱傷,鷹與鴿子相遇鷹占便宜鴿子吃虧,鴿子與鴿子相遇相安無事,最終鷹和鴿子的數量會達成一定比例。對於鷹而言,一方面希望鴿子多一點鷹少一點,一方面又希望有一些弱於自己又忠於自己的鷹幫自己去和別的鷹競爭,這就形成了一個調節回路。

    從國家層面上來看,各個利益集團透過博弈最終達成均衡(制度)。

    國家與非國家主體達成的均衡叫做正式制度。

    如法律法規、政策等。

    非國家主體間達成的均衡叫做非正式制度。

    如道德、風俗習慣、行業潛規則等。

    國家透過給予民眾一定利益(激勵),來換取民眾的服從。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就能獲得他們的支持。其中國家給予的利益常見的有血緣、宗教力量、生產暴力交換體系的中介、集體主義和再分配。

    血緣的聯系基於基因引導生物為自我復制而采取行動。從人類遠古祖先以血緣形成的部落到古代的大家族再到現代的家庭,血緣一直是最牢固的紐帶之一,幫助血親本身就是一種豐厚的回報。而古代國家也往往以血緣為紐帶,如西周的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制等。

    宗教力量也往往會被古代國家用來使民眾服從。如歐洲中世紀的教皇為國王加冕、古代中國的禮教將皇帝描述為天命所歸的天子等。

    國家帶來的最重要的利益是生產暴力交換體系的中介。國家中的生產集團如農民、工人等用生產出的產品(稅收等)與暴力集團如軍隊等保障的安全進行交換,從而達成均衡。但在這個過程中,暴力集團的行動需要集中資訊,生產集團提供的產品需要集中後分配,即兩者用來交換的資源都需要集中配置,這就需要一個能夠集中配置的中間機構(財政),即政府(管理集團)。文化集團將激勵轉化成資訊並進行宣傳。

    再分配就是古代的劫富濟貧,帶領窮人搶富人的。

    當資源發生巨大變化時,博弈各方選擇的策略會跟著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均衡或者說制度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叫做制度變遷。制度變遷也需要成本,也會遭受阻力。

    增長極理論。制度變遷往往從系統的某一部份開始作為驅動,帶動整個結構變化,因此要選好增長極。

    國家一般由統治者、管理者(管理集團)、有產者、無產者(生產集團)四個階層構成,並產生武裝集團和文化集團。

    8.市場是什麽

    資源的配置可分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後者即市場。

    對於市場而言,其資源流動的管道(均衡)由市場中的個體而非國家相互搭建。

    對於生產集團而言,產權與勞動相分離便於資源集中。

    生產集團內部會根據資源流入數量的不同形成不同經濟階層,每個經濟階層擁有的能量、資訊記憶體量、資訊外存量都不同。

    第二次回答:

    世界是系統內物質、能量、資訊在時空間上的流動導致的系統演化。

    ps:希望這個回答能夠被更多需要的人看到,至少是提供一種新的系統的看待思考世界的視角。

    參考書目:【系統科學精要】【自組織方法論研究】【系統動力學】【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前進演化生物學】【前進演化心理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社會生物學】【微觀經濟理論】【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張五常)【資訊經濟學教程】(董保民)【新制度經濟學】【西方社會學教程】【組織社會學十講】(周雪光)

    序言

    世界是怎麽構成的?人是怎麽思考和互動的?社會是怎麽產生和執行的?十年來,這些問題一直纏繞著我讓我困惑不解,輾轉反側寤寐求之,希望能夠尋找到利器解決我生活中所面臨的困惑和不解。為此,我稍稍閱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影片(我也把它們中我認為對這些問題有價值的一部份列了上面的參考書目中),似乎有了一點點眉目,雖然得到的答案有些殘酷。我嘗試把這些眉目系統化地梳理一遍,以饗讀者,可能會有不少疏漏或者錯誤,也望大家及時批評指出。

    首先,我會從系統論、進化論和博弈論中抽取一些概念和五個假設(公理),並由此推匯出四個基本命題(基本定理)作為本文分析的工具。

    之後,我會根據這五個假設和四個基本命題,從世界觀(系統)、生命的誕生及演化(生命)、生命間的互動(博弈)、生命如何透過互動形成組織(制度)四個層面進行分析。

    五條假設(公理)是:

    公理1:(資源公理)物質、能量、資訊在空間上分布不均且可流動可儲存。

    公理2:(熵增公理)一切系統都有熵增(由不均勻到均勻)的趨勢。

    公理3:(負熵公理)生命透過吸收資源排出高熵資源來動態維持自身的低熵狀態(生存)。

    公理4:(基因公理)基因可復制、變異和表觀遺傳,在環境影響下使得生物呈現表型。

    公理5:(有限理性公理)智力生命以效用最大化為目的,但由於資訊和資訊記憶體量的稀缺導致效用往往不能最大化。

    四個基本命題(基本定理)是:

    定理1:(利害定理)根據公理1、3,資源可分為有益於生命生存繁衍的有益資源和有害於生命生存繁衍的有害資源。

    定理2:(行為定理)根據公理3,生命的行為可分為輸入流量(獲取)、混合存量(轉換)和輸出流量(配置)。

    配置即可對生命,也可對非生命。對生命的配置可分為強制和交換。強制分為掠奪、侵犯、幫助,交換分為欺騙、威逼、收買。

    定理3:(關系定理)根據公理2、3、5,生命間的關系可分為競爭和合作。

    競爭存在定理。根據公理2,低熵資源是稀缺的。根據公理3,低熵資源是生命必需的。因此,生命必然會爭奪資源,競爭必然存在。

    合作(交換)存在定理。根據公理5,當兩個智力生命都擁有對方更想要的資源時,可透過交換讓自己效用更大化。因此,合作(交換)能夠存在。

    定理4:(博弈定理)根據公理3、5,物質能量博弈的結果取決於參與人間的相互依賴性,資訊博弈取決於參與人間掌握的資訊。

    人與人之間不斷博弈達成動態均衡。

    同時,我還會制作一些圖來便於展示和說明。

    圖例

    一、系統

    1.點、線與網絡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世界可被看做一個個點,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可被看做一條條線,世界就是點與線構成的巨大的網絡,將這個網絡中的某個部份抽取出來就是系統。

    例:在社會這個系統中,每個人就是一個個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是一條條線,共同構成社會這張網。

    2.資源

    在系統上流動和儲存的是物質、能量和資訊。

    「世界是由物質、能量、資訊三大要素組成的。」——維納

    物質:按照弦論的觀點,世界是由一根根一維的「弦」組成的,弦一旦震動就會產生24種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構成物質。

    物質用質素m來測量,單位為克g。

    能量:能量是改變物質結構的物理量。

    能量用能量E來測量,單位為焦耳J。

    資訊:資訊是透過擴大或縮小可能性來指導人改變資源的配置。

    例:你聽說「下周x股票要漲」,因此就去買了這只股票。x股票下周可能漲可能跌可能持平,「下周x股票要漲」這句話(資訊)將其縮小為了要漲,這是縮小可能性。你於是把自己的錢拿去買x股票,這是指導人改變資源的配置。

    資訊用資訊量I來測量,單位為位元B。資訊量是獲取資訊前後物件的資訊熵H之差。資訊熵由物件可能發生的情況的概率進行計算,即——

    其中pi為某種情況發生的概率。

    物質、能量、資訊與時間、空間合稱資源。

    資源大多是稀缺的,造成稀缺的原因分為分配不均和僧多粥少。分配不均指總資源雖然滿足物件的總需求,但有人少分導致不能滿足其需求。僧多粥少指總資源不能滿足物件的總需求。

    3.存量與流量

    資源線上中流動被稱為流量,在點中儲存被稱為存量。流入點中的流量被稱為輸入量,流出點中的流量被稱為輸出量。

    因此一個點有三種行為——輸入資源、混合資源、輸出資源。

    例:工人制造家具,獲取原材料是輸入資源,工人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是混合資源,將做好的家具賣掉是輸出資源。

    物質、能量、資訊都有存量和流量。

    農業是透過動植物收集儲存太陽能,在需要的時候吃掉獲取能量。
    工業是透過能量改變物質結構。

    資訊存量分為資訊記憶體量和資訊外存量。

    資訊記憶體量即思維。思維我們將在後文具體分析。

    資訊外存量包括形象和角色。形象是指一個人在他人腦海中的資訊,角色是指人與人在互動過程中達成均衡後個人所承擔的權利義務。

    4.反饋回路

    輸入量、輸出量和存量中,如果其中一種能影響另一種的話(總輸入量—總輸出量=存量除外),就構成了一個反饋回路。

    反饋回路分為存量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調節回路和存量不斷增加或減少的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是限制,增強回路是驅動。調節回路是收斂的,增強回路是發散的。調節回路是穩定,增強回路是演化。

    5.演化和穩定

    系統的變化就是演化。

    演化可能是突然發生的突變,也可能是慢慢發生的漸變。

    不同的演化過程就是不同的演化路徑。有的演化路徑殊途同歸,是收斂的。有的演化路徑路徑不同結果不同,是發散的。

    系統如果和環境構成一個調節回路,那麽其就是穩定的。

    必須要外部資源才能維持穩定的狀態叫做瞬態,不需外部資源就能維持穩定的狀態叫做定態(吸子或匯,實際上是一個調節回路)。對於收斂的演化來說,瞬態會向定態發展。

    二、生命

    1.熵增定律

    2.自然演化

    3.思維

    生命演化出了一種設立與生存繁殖相關的目標(欲望),然後根據資訊配置資源完成目標的能力,即智力。大多數欲望都有利於生存繁殖,但少數可能無益甚至有害於生存繁殖。

    使用智力的過程就是思維。

    基因和環境共同塑造了人的大腦,也就塑造了人的思維。

    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是概念和命題。人透過比較對事物進行分類,也就形成了概念(點),概念間關系形成了命題(線)。擁有很多個子概念的概念叫做變量,不能確定為真的命題叫做假設。

    人的思維可分為欲望(想要什麽)、歸因體系(怎麽看,預測價值的方式)、策略體系(怎麽辦,獲取價值的手段)。

    欲望:受基因和經歷影響人認為的和繁衍非常相關的因素,並為此設立目標展開行動。欲望的滿足度就是效用,其是輸入量(收益)和輸出量(成本)的函數。

    歸因體系:大腦根據之前的資訊對某個現象可能產生的原因進行分類。外界資訊被大腦篩選出部份用來辨識的特征資訊(篩選),之後根據特征來判斷其產生可能屬於哪些原因(歸因),然後根據經驗分別計算每種原因可能會帶來什麽樣的收益和成本(計算),並與欲望進行綜合比較,從而產生目標(比較)。整個過程就是篩選、歸因、計算和比較。

    策略體系:使用資源的方式被稱為策略。人透過經驗尋找可能完成目標的策略(尋策),然後以效用最大化為準則選擇策略(決策)。整個過程就是尋策和決策。

    思維和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調節回路。

    文化是一群人的思維集合。

    新:認知—欲望—行動。

    最根本的欲望是繁衍,而繁衍必須要生存(維持低熵狀態),而繁衍和生存往往需要存量增加,因此存量增加也是一種欲望。

    存量增加往往需要多影響別人而少被別人影響,你影響別人等於別人依賴你,而在你與別人的相互依賴性中處於強者地位往往才能導致存量增加。資源不對稱導致相互依賴性不對稱,依賴性更強的一方是弱者,強者往往能夠依靠不對稱在博弈中占有弱者更多資源。相互依賴性不對稱可能導致弱者存量無法增加,因此人們往往反感成為相互依賴性不對稱的弱者(除非成為弱者但存量依舊增加),並在成為之後試圖否認改變這一點。

    繁衍—生存—存量增加—相互依賴性不對稱(地位)。上述欲望之間發生沖突時,前面的欲望優先於後面。

    如繁衍與生存發生沖突時,繁衍優先於生存。

    4.效用

    收益。

    成本。

    效用的計算方式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期望效用理論和其修改版前景理論,另一種無差異曲線和成本預算線。

    期望效用理論。

    前景理論。

    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約束線。

    5.行動

    思維產生意願,資源決定能力,意願和能力共同構成了行動。

    行動可以是對非生命的影響,也可以是對生命的影響。對生命的行動分為強制和交換。

    6.產權

    對資源的控制就是產權。

    產權分為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

    6.技術

    三、博弈

    1.博弈與資源

    博弈就是兩個以上主體(參與人)利用其掌握的資源進行互動的過程。

    資源按照產權的歸屬可分為三種情況:產權明確屬於參與人一方獨有或己方共有的,是占有資源;產權為兩方以上參與人所爭奪的,是沖突資源;產權不屬於參與人任何一方的,是緩沖資源。

    占有資源是合作(交換)的基礎,沖突資源是競爭的基礎。

    緩解:沖突資源變緩沖資源。

    例:王導晚年喜歡和稀泥,於是有人就說他老糊塗了。王導聽說後說道,「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侵占:沖突資源變占有資源。

    沖突:占有或緩沖資源變沖突資源。

    例:A國為了打擊對手B國,讓原本夾在B國與C之間保持中立的緩沖國D國倒向C國,從而將B國與C國的緩沖資源變成了沖突資源。

    2.物質能量博弈

    3.資訊流量博弈

    4.資訊外存量博弈

    5.策略

    鷹鴿博弈。

    6.均衡

    期望邊界。

    四、制度

    第一次回答:

    世界是由物質、能量、資訊在時間空間中的流動形成的。

    本文參考書目:【系統科學精要】【前進演化生物學教程】【微觀經濟學原理】【新制度經濟學】【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西方史學的理論和流派】

    一、系統:系統論的觀點

    按照系統論的視角,可以把世界看做一個個的點,點與點之間的連線構成線。比如把人看做一個個點,那麽人與人的互動就是一條條線,社會就是一張網。

    在世界這張網上流動的,是物質、能量和資訊,其與時間、空間合稱資源。

    「世界是由物質、能量、資訊三大要素組成的。」——維納

    按照弦論的觀點,世界是由一根根一維的「弦」組成的,弦一旦震動就會產生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構成物質。

    能量是改變物質結構的物理量。

    資訊是透過縮小可能性來指導人改變資源的配置。比如你聽說「下周x股票要漲」,因此就去買了這只股票。x股票下周可能漲可能跌可能持平,「下周x股票要漲」這句話(資訊)將其縮小為了要漲,這是縮小可能性。你於是把自己的錢拿去買x股票,這是指導人改變資源的配置。

    對於資源,人可以將其從無用轉換為有用(生產),可以決定將其分給誰分多少(配置),還可以將其用於直接幫助自己和別人或者侵犯別人。

    農業是透過動植物收集儲存太陽能,在需要的時候吃掉獲取能量。

    工業是透過能量改變物質結構。

    不均勻的能量流過社會維持人類和社會的不均勻。但能量流動越大越容易造成社會熵增,而社會的專門機構則會清除掉一些熵增。

    人類尋找不均勻能量,總是先利用獲得成本低的能源,之後再尋找高的。

    在新的能量使用的初期,廣大底層往往被掠奪走大量能量用來發展新的能量。當新能源技術成熟後,開始反哺底層。用能量換取資訊,再用資訊配置能量。

    當某個物質熵太低時儲存的不均勻能量不會輕易流出,從中獲取能量的成本很高。當其熵太高時儲存的不均勻能量又太容易流出。因此生命必須將食物處於合適的熵值,其不均勻能量容易流出但又還沒有流出的臨界值食用。

    生產就是將不易吸收的不均勻能量轉換為易吸收的不均勻能量。

    資源線上中流動,叫做流量。資源在點中儲存,叫做存量。從點的角度看,流量又可以分為流入點中的輸入量和流出點外的輸出量。

    影響一個人,要麽控制能使其增益的流量,要麽控制能使其損壞的流量,以此與其進行交換。而某種流量被某個點全部控制住時,壟斷便形成了。

    資訊存量分為資訊記憶體量和資訊外存量。

    資訊記憶體量包括基因和思維。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獲得的有效資訊越多,其腦海中該領域便越清晰。

    資訊外存量包括形象和角色。形象是指一個人在他人腦海中的資訊,角色是指人與人在互動過程中達成均衡後個人所承擔的權利義務。

    輸入量、輸出量和存量中,如果其中一種能影響另一種的話(總輸入量—總輸出量=存量除外),就構成了一個反饋回路。

    反饋回路分為存量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調節回路和存量不斷增加或減少的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是限制,增強回路是驅動。調節回路是收斂的,增強回路是發散的。

    系統演化。系統的變化就是演化。演化可能是突然發生的突變,也可能是慢慢發生的漸變。不同的演化過程就是不同的演化路徑。有的演化路徑殊途同歸,是收斂的。有的演化路徑路徑不同結果不同,是發散的。必須要外部資源才能維持穩定的狀態叫做瞬態,不需外部資源就能維持穩定的狀態叫做定態(吸子或匯,實際上是一個調節回路)。對於收斂的演化來說,瞬態會向定態發展。

    二、生命:進化論的觀點

    從自組織理論的視角來看,世界萬物總是從不均勻到均勻,這個過程就是熵增。越均勻熵越大。有一種系統,可以透過吸收外界低熵物質排出自身高熵物質來維持自身低熵狀態(這個過程就是新陳代謝),這種系統被叫做耗散結構。

    生命是能自我復制的耗散結構。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生命是一場設定好基本參數的淘汰遊戲。

    繁殖戰爭

    基本參數是基因和環境。基因是記錄遺傳資訊的載體。

    淘汰環節是物競(生物間競爭資源)、天擇(自然淘汰)、性選擇(尋找配偶)。

    殘酷的性選擇

    淘汰標準是隨機變化的。

    基本參數和環境的淘汰標準決定了淘汰概率和結果。

    基因在復制過程中產生變化(變異,主要來源於復制錯誤(基因突變)和有性繁殖時融合基因(基因重組)),形成一個適應環境的工具箱(基因型)。之後再經過環境的刺激,工具箱中的部份顯現出來(表型)。

    基因型受環境影響呈現為表型

    最終,部份生物沒留下後代被淘汰掉,部份生物留下後代繼續遊戲。

    整個過程就是自然演化。

    達爾文對前進演化樹的最初構思
    前進演化樹
    前進演化樹
    智人和他的親戚們
    平行空間中的另一種可能

    一些有智力的生物從中被演化出來。智力的執行邏輯是設立一些欲望為目標,生物以滿足欲望(完成目標)展開行動。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獲得獎勵感到快樂,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遭受懲罰感到痛苦。而為滿足欲望而采取的行動大多都是有利於生存或繁殖的。

    從族群的角度來看,自然演化就是以百萬年為單位,透過變異(發散)和選擇(收斂)來不斷積累變異,不斷演化出另一個物種。

    根據社會生物學的觀點,為了生存和繁殖,生物需要不斷獲取增益流量,並盡量避免破損流量。這個過程中就會與其他生物產生互動。

    生物獲取資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掠奪和交換。

    交換是可分為雙方都受益的帕累托改進和一方受益一方受損的卡爾多改進。卡爾多改進可分為威脅和欺騙。

    捕食其它生物就是一種掠奪方式。

    生物對其它生物的行為主要有兩種,幫助和侵犯。越弱小的生物侵犯它的成本往往越小,這也是弱肉強食產生的根本原因。強者往往透過掠奪弱者的收益和機會,將自己的成本和風險轉嫁給弱者來獲取更大利潤。有人為刀俎,有人為魚肉,有人為鼎鍋,有人為麋鹿。掠奪更多就更強大,更強大的生物又需要掠奪更多,這是一個正增強回路。被掠奪就更弱小,更弱小就被掠奪更多,這是一個負增強回路。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二八分布。天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幫助往往是因為助人利己(奉獻,透過幫助某人自己就能獲利,典型的如親緣選擇)、社會交換(收買,透過幫助別人獲得別人的幫助)等情況。親緣選擇符合咸美頓法則,即當r•B>C時,生物會選擇幫助他人。r為幫助者認為的被幫助者和幫助者間的血緣親近程度,B為幫助者幫助被幫助者後的收益,C為幫助者付出的成本。

    一個人與他人的交往方式往往也分為以侵犯為主和以幫助為主。

    侵犯=掠奪、打壓(別人削弱但自己沒有得到增強)、欺騙、威脅。

    交換=欺騙、威脅、收買。

    所以人對他人的行為可分為掠奪、打壓、欺騙、威脅、收買、奉獻六種。

    到一個地方,就會將人進行區分,對哪些人剝削對哪些人打壓對哪些人欺騙對哪些人威脅對哪些人收買對哪些人奉獻。

    收買在於給他當時急需的滿足和未來可期的希望。

    生物間的關系主要有兩種,競爭和合作。

    兄弟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年長的幼鳥往往會殺死乃至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來消滅競爭對手。古代為爭奪家產也往往發生兄弟相殘的事情。

    獲取產權的方法有兩種,創流或截流。創流就是創造流量,我轉換流量的成本比對方低,因此可以創造流量來強制或交換。截流就是攔截流向對方的幫助或侵犯流量。透過創流和截流獲取產權控制流量,從而可以對對方進行強制(掠奪、打壓、奉獻)或交換(威脅、欺騙、收買)。

    欺騙就是讓你看不清整個收益成本系統,讓你只看到一個局部而為他做事,方法是不入局。

    收買可分為存量收買和流量收買。流量收買是不斷給其流量讓其行動,如發薪金。存量收買是給其存量讓其行動,如分土地讓其保衛。

    為了對抗你的流量,我可以透過其它渠道獲取流量來對抗(引流),也可以給你提供流量的節點提供流量從而與其交換(分流),這些也都是截流。

    三、思維: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

    根據前進演化心理學和行為遺傳學的觀點,基因和經歷共同塑造了人,共同影響著人的大腦從而影響著人對某種刺激的反應(心理或行為)。人之所以出現某種的心理或行為,要麽因為選擇(物競、天擇、性選擇)篩選出與之相關的基因,要麽因為過往經歷驗證這樣能滿足欲望,要麽兩者都有。

    經歷所產生的環境可能是自然環境,也可能是同類間互動的社會環境。人的思維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遠大於自然環境。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人的輸出量是成本,人的輸入量是收益,收益和成本之差是利潤。欲望的稀缺形成需求(目標),而需求往往透過體驗或者與其它需求聯系起來或者剝奪資源來創造,有時因為能力不足而壓抑。因此沒有需求就讓其體驗來創造,或者與其它需求產生聯系,或者剝奪他的資源使其產生需求。如果是沒有能力就讓他具有能力。

    外界資訊首先經過篩選(新異資訊比單調資訊更能引起註意),之後由大腦的預設網絡調取過往的經驗(啟用擴散模型)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情(θ)(透過對許多關鍵特征進行加權計算,再根據結果進行分類和判斷某種類別的大致概率),再由大腦的獎勵網絡和顯著網絡分別與欲望(v)進行比較,計算這些事情帶來的收益機會(l)和成本風險(c)(兩條路徑是分開的),最終得出目標(x)。之後大腦會根據過往的經驗尋找能達到目標的策略(a)(啟用擴散模型),再計算每種策略的利弊進行決策(前景理論),之後采取的言行又會在環境中產生結果,並反饋給大腦產生強化(帶來收益的繼續,帶來損害的避免)。

    θ和a的誕生都需要過往經歷。這種經歷可能是自己體驗的,可能是看見或聽說別人經歷的。因此要不斷積累因果鏈和策略。

    前景理論:

    人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往往與其過往經歷有關。他之前經歷過哪些交流物件(比他強、比他弱、和他差不多),這些交流物件對他采取的影響方式是什麽(侵犯或幫助,強制或依賴),而塑造出的他的應對方式又是什麽(面對侵犯是采取反抗還是順從,面對幫助是投桃報李還是得寸進尺),他渴望從這些交流中獲得什麽。

    四、博弈:博弈論的觀點

    從博弈論的視角來看,為了擴大自己的利潤,人與人之間透過資源進行博弈,最終達成一種任何一方改變都將受到損失的局面,這種局面被稱作均衡。

    如談判就是博弈,最終達成的協定就是均衡。

    人們用物質能量進行博弈時,誰更依賴於對方,誰就處於弱勢。

    配置好的資源被稱為產權。產權就是流量在一段時間內固定的流向,其分為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剩余控制權控制流向別人的流量,剩余索取權則是控制流向自己的流量。

    配置物件與數量分離:當配置物件和配置數量分離時,可能會形成一種參與者都能接受的局面。

    當兩者歸屬相同的人時,即讓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的行為與自己利益相關而謹慎使用剩余控制權。

    而當兩者歸屬不同的人時,則會造成廉價投票權,即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濫用其權力。

    可以透過高位虛權、實權低位解決兩者的統一與分離問題,剩余管理權大的人剩余索取權小,剩余索取權小的人剩余管理權大。

    讓一個人放棄剩余控制權,往往要用同等的剩余索取權作為補償。

    人們用資訊進行博弈時,誰掌握的資訊更有價值,誰就處於強勢。

    資訊經濟學認為,擁有資訊的一方(被稱作代理人)可以欺騙沒有資訊的一方(被稱作委托人)。

    代理人可以打著幫助委托人的旗號,做實際上損害委托人而有利於自己的事,即目標替代。

    委托人為了防止代理人欺騙他,可采取事前獎勵和事後懲罰兩種方法。

    事前獎勵是指在代理人行動前就給其足夠的獎勵,讓其再去欺騙不劃算。如雍正的養廉銀,就是給錢來避免灰色收入。

    事後懲罰是指代理人行動後,委托人發現其欺騙自己時就給他懲罰。如合約的違約金。

    事後懲罰的前提是委托人必須要有發現的能力和懲罰的能力。

    如古代的禦史、典簽、錦衣衛等,都是起到監督的作用,使皇帝具有發現的能力。

    發現常見的有三種方式,訊號傳遞、資訊甄別和主動發現。

    訊號傳遞是對方主動將資訊傳遞給你,如廣告。

    資訊甄別是你設立一個門檻,讓符合你要求的人透過,如考試。

    主動發現是你主動尋找資訊。

    如工作試用期、工程尾款等,都是為委托人保留一定懲罰的能力。

    如果委托人的初衷和其懲罰的標準不一致,也會造成代理人的行為與委托人的初衷偏離。

    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官府貸款給農民種地,考核標準卻是農民貸款的數量,於是最終導致了官府強行貸款給不需要的農民。

    五、制度: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與人之前達成的長期均衡就是制度。

    制度是人造的物質、能量、資訊流動的固定管道。

    從國家層面上來看,各個利益集團透過博弈最終達成均衡(制度)。

    國家與非國家主體達成的均衡叫做正式制度。

    如法律法規、政策等。

    非國家主體間達成的均衡叫做非正式制度。

    如道德、風俗習慣、行業潛規則等。

    國家透過給予民眾一定利益,來換取民眾的服從。其中國家給予的利益常見的有血緣、宗教力量、生產暴力交換體系的中介、集體主義和再分配。

    血緣的聯系基於基因引導生物為自我復制而采取行動。從人類遠古祖先以血緣形成的部落到古代的大家族再到現代的家庭,血緣一直是最牢固的紐帶之一,幫助血親本身就是一種豐厚的回報。而古代國家也往往以血緣為紐帶,如西周的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制等。

    宗教力量也往往會被古代國家用來使民眾服從。如歐洲中世紀的教皇為國王加冕、古代中國的禮教將皇帝描述為天命所歸的天子等。

    國家帶來的最重要的利益是生產暴力交換體系的中介。國家中的生產集團如農民、工人等用生產出的產品(稅收等)與暴力集團如軍隊等保障的安全進行交換,從而達成均衡。但在這個過程中,暴力集團的行動需要集中資訊,生產集團提供的產品需要集中後分配,即兩者用來交換的資源都需要集中配置,這就需要一個能夠集中配置的中間機構(財政),即政府。

    「稅收是一門既要拔鵝毛,又不讓鵝尖叫的藝術。」——柯爾貝爾

    再分配就是古代的劫富濟貧,帶領窮人搶富人的。

    當資源發生巨大變化時,博弈各方選擇的策略會跟著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均衡或者說制度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叫做制度變遷。制度變遷也需要成本,也會遭受阻力。

    增長極理論。制度變遷往往從系統的某一部份開始作為驅動,帶動整個結構變化,因此要選好增長極。

    六、歷史:法國年鑒派史學的視角

    從歷史學法國年鑒派史學的視角來看,歷史從微觀到宏觀可以分作三個層次:事件人物、制度技術、氣候環境。後者往往限制決定著前者,就像一座海上冰山一樣,氣候環境是沈在深海的最底層因素,制度技術是在海面下的中層因素,事件人物是浮在海面上的表層因素。

    氣候環境決定了某個時期某個地區可利用的物質能量,制度技術則決定了該時期該地區的人類對資源的轉化能力,而人類對物質能量的利用則形成了歷史上記載的人物事件。

    如秦漢時期氣候較熱,關隴平原一片沃野而江南地區卻是叢林遍布,於是帝國往往定都西安洛陽地區。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氣候變冷和過度開發,關隴平原收成變少,以致於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陽就食。而江南此時得到開發,在安史之亂後逐漸成為帝國的財政支撐,而江南到長安洛陽的最大中轉站正是汴梁。

    到了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北京成為元明清三朝都城所在。

    古代中國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代,即封建諸侯時期(周)、世家豪族時期(秦漢隋唐)、士大夫鄉紳時期(宋元明清)。

    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大致是一個三到四層的金字塔形狀,在這個結構中,皇帝(統治者,擁有剩余索取權,有時也有剩余控制權)和他手下的貴族或官僚們(管理者,擁有剩余控制權)統治著廣大的平民,但平民又往往依靠產權劃分成了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產階級透過產權對無產階級進行控制,並可躍升成為貴族和官僚。在周朝,其被分為周天子、貴族和庶人三個階層,貴族在作為統治者的同時又作為有產階級透過產權對無產階級的庶人進行控制。在秦漢隋唐,其被分為皇帝、世家官僚、地方豪族、佃戶和自耕農四個階層。在宋元明清,其又被分為皇帝、士大夫官僚、地方鄉紳、佃農和自耕農四個階層。

    周朝將國家劃分為極小的區域,用貴族統治不同區域的庶人,又用血緣紐帶和中央軍事力量讓周天子有能力約束分散的貴族。由於沒有足夠農具,小家庭難以從事生產,庶人們便組建起大家族共同生產。

    周王室的軍事力量逐步衰落,獎勵諸侯的土地也漸漸變少,軍事和經濟上開始依賴西部諸侯。周厲王準備從國有山林中收稅擴大財源結果被趕走。周幽王想要借助東部諸侯力量擺脫西部諸侯,結果被殺。

    到了戰國時代,鐵制農具的出現使得小家庭生產成為可能。技術的進步使得勞動在生產中占比下降而資本占比上升,表現為大家族瓦解為小家庭,小家庭的出現又使得土地能夠私有流轉,於是土地可以讓商鞅拿來獎勵耕戰。商鞅透過立法將資源集中於國君,透過。最終秦統一了全國,並將原先各地的大家族拆分,形成原子化社會,但卻迅速崩潰。

    經漢初分封制度的過渡,中央開始能夠統治全國。在地方,六國貴族殘余勢力、依靠商業崛起的豪商和依靠土地兼並崛起的大地主逐漸形成了豪強,他們以血緣宗法和土地產權為紐帶,形成龐大的宗族勢力和莊園經濟。在中央,行政集團需要具有文字能力的人,由於資訊媒介(竹簡、絹等)的昂貴,因此文字資訊被一些家族所壟斷,形成了儒學世家。這種情況下,透過官員舉薦的察舉制和地方官員自主選拔下屬的征辟制比考試更加實用,而這也導致出現了一些官僚和胥吏代代相傳的官吏世家。外加戰爭產生的軍功世家和漢朝皇帝重用的外戚世家,四大世家近乎壟斷了行政集團。而不少豪族進入朝堂成為世家,不少世家紮根地方成為豪族,兩者逐漸混同。最終世家豪族們引發了東漢帝國的崩潰,之後司馬家雖然統一,但因世家豪族支持的內鬥最終導致五胡亂華。

    衣冠南渡後,北方的世家豪族以司馬氏之名借北方流民壓制南方豪族,最終形成門閥。劉宋代晉後,又借次等門閥壓制頂級門閥,並透過不斷土斷意圖將作為豪族經濟來源的佃農轉化為朝廷稅基的自耕農。

    在北方,北魏借助北方漢族世家的力量,透過太和改制實作中央集權,用班俸制控制官僚集團,用三長制取代實質上默許豪族割據的宗主督護制,用均田制將豪族手中的佃農轉化為自耕農。但由於邊鎮叛亂,北魏崩潰。

    之後繼承北魏制度並進一步發展的關隴集團統一全國,建立隋唐。而此時,由於印刷術和造紙術的廣泛傳播,資訊媒介成本下降,門閥無法再壟斷文化,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得以成為可能。均田制的崩潰不僅導致了財政危機節度使專權引發安史之亂,也使得兩稅法實施且土地開始流轉,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促使貨幣經濟發展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而各地豪族紛紛遷往長安洛陽,最終被黃巢一網打盡,留下來的地方真空產生了藩鎮割據的條件。最終,五代時期中央形成的強大禁軍壓制了藩鎮,原本的地方豪族因為土地流轉的沖擊不再可能世代傳承,而變為了富不過三代的小地主和小宗族。透過科舉制這些小地主得以入朝為官形成官職不能世襲的士大夫集團,並被皇帝用來壓制武將。

    文化傳播使得文化不再世襲,儒學世家消亡且為科舉制創造條件。科舉制使得官職不再世襲,官僚世家消亡而士大夫集團形成。土地流轉使得土地難以長期傳承,豪強崩潰而鄉紳地主形成。於是,新的皇帝、官僚(士大夫)、鄉紳、自耕農和佃農階層形成了。

    七、市場:經濟學的視角

    配置可分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

    市場就是一種分散配置的方式。

    借貸是交換突破時空間限制的方式,貨幣可視作一種借貸憑證。

    生產的要素是稟賦(自然資源)、資本(固定資本如車床,流動資本如貨幣)、勞動。擴大生產就是擴大轉換的能量。

    首先要有人具有擴大生產的意願,這就需要有足夠的市場提供利潤且獲利群體有足夠的力量。

    其次要有擴大生產的能力,要麽主要依靠勞動來擴大,要麽主要依靠資本來擴大。資本用能源提供的能量取代人提供的能量來進行轉換,前者的效率和上限遠大於後者。而古代中國走的前一條路,而近代歐洲走的後一條路,這就是對李約瑟之謎的回答。

    隨著地理大發現,美洲金銀流入西歐使得西歐物價上漲,進一步導致市場的需求增大。此時西歐的商人群體為了獲取需求增大空間的利潤,趁著生產技術的革新(科學被王權扶持用以對抗教權,在發現科學技術能帶來生產率提高後又進一步扶持)開始透過發展資本的方式擴大生產。但資本需要原材料需要市場,於是就透過殖民和炮艦外交獲取資源開拓市場。同時,西歐的政府和商人們還透過組織的集中生產(從工坊到工廠)和減少運輸成本(運輸的三種主要方式即鐵路、海運和河流)進一步提升利潤。這就是工業革命和近代殖民。

    當歐洲列強將世界刮分地差不多的時候,增量已經沒有了於是他們便開始為爭奪存量大打出手,一戰爆發。

    詳細內容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