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穩居全國前列!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正式揭曉,西安交大11項成果獲獎

2024-06-26科學

日前,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結果揭曉。 西安交通大學 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1項,其中,西安交通大學教師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獎8項,位列全國高校前列。

此外,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楊誌勃教授、電信學部惠維教授、能動學院黃東教授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合作參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專案3項。

該專案團隊采取「典型場景驅動、機理-數據融合」思路,歷經十余年探索,發展出了一套解反問題的L(1/2)正則化理論與自適應正則化方法,形成了突破關鍵領域技術瓶頸的全新數學技術,解決了弱觀測成像反問題這一難題,落地套用產生重大價值,具有廣泛的科學與工程領域影響。

該專案團隊歷經十四年的潛心研究,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原位定量多場耦合力學測試系統,研究並揭示了典型金屬晶體和非晶體材料在外力和氣氛作用下變形與損傷的微觀起源及其演化機理,為創制效能指標優異且穩定的高品質金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該專案團隊歷經十七年系統深入研究,建立了極端事件風險辨識與評估理論,提出了主動防禦策略和快速恢復控制方法,解決電力系統極端事件防控理論難題,構建了「風險辨識-主動防禦-快速恢復」的方法體系,開發了極端事件防禦與恢復決策支持系統,在應對極端事件、減少關鍵器材停運、縮短停電恢復時間等方面成效顯著。

該專案團隊自2007年起在863、973等專案支持下,透過系統深入研究,歷時16年,發明了航空發動機快變訊號匹配診斷新技術,研發了系列化機載系統並批次裝機套用。

該專案團隊獨創發明了適用於油層、煤層改造的電磁脈沖輻射可控沖擊波技術與裝備,突破現有技術載入速率低、難以重復產生、強度低等局限,在提高滲透率方面優勢突出,同時具有安全、環保、節能、成本低的特點,產生了較大社會經濟效益。

該專案團隊在04專項、863、973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支持下,歷時二十余年,構建了機床設計、制造與使用全生命周期誤差控制理論,提出了高檔數控機床動力學與熱平衡設計方法、機床批次化裝配質素一致性管控體系、動態誤差建模與控制技術,解決了諸多領域精密零部件加工難題。

該專案歷時十五年,提出了瞬態過程蓄熱有序利用的新思想,發明了前饋蓄熱時空分布的內部蓄熱有序利用方法及控制裝置、熱電解耦構型自適應的熱網外部蓄熱有序利用方法及成套裝備、瞬態過程蓄㶲修正給煤量的蓄熱有序利用方法及控制裝置,解決了燃煤發電機組變負荷速率不足、變負荷區間受限、變負荷能耗劇增三大難題,並進行了大規模套用。

該專案團隊歷經十九年,建立了國內首個電弧等離子體參數數據庫並研發了電弧高速計算軟件,突破了電流零點主動制造、大容量開斷電弧零區消遊離以及產品小型化的關鍵技術,引領了電力開斷技術和裝備的發展。

作為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獎項,國家科學技術獎代表國內最高科研水平,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西安交通大學團隊用多項獨創,數載堅守和不懈探索,矢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在搶占科研制高點方面發揮了引領和示範作用。本次優異成績的獲得,充分彰顯了學校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遷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創造了百余項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和30000余項科研成果。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40個國家級重點科研基地、160余個省部級科研平台,70余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交大用滿滿的科技力,全力發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自2000年至今,交大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專案數百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8117項,基礎研究專案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承擔國家級社科重大科研專案5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獎36項,與政府、企業等共建31個高端智庫,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納套用。

未來,交大將持續傳承弘揚西遷精神,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支撐服務國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為國家社會經濟高質素發展貢獻交大智慧和力量。

2024年,我們期待更多青春力量在交大相遇,為世界之光,共同奔赴閃亮未來!

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官網、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