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為何 ?司馬懿與諸葛亮比較又如何?

2014-07-23科學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地震

諸葛亮北伐失敗,有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漢中地區的地形因西漢高後二年的武都大地震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韓信曾經大規模有效地使用過的漢水水道,到諸葛亮北伐時已經不存在了。

漢以前古漢水上遊(紅色)和古嘉陵江上遊(藍色)地圖




今天漢江流域地圖


今天嘉陵江上遊地圖,漢以前漢江上遊已經完全成為了嘉陵江的上遊

簡單說來,韓信統領漢軍反攻關中,在公元前206年,漢水不但是聯通隴西和鄂西的暢通水道,漢水上遊地區,舟楫便利。船運由漢中出發,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達隴西,漢中有大湖,稱為天池大澤,聯通著漢中地區的各條水道。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韓信反攻關中,在糧草和兵員的輸送上沒有出現重大的障礙。正因為此,韓信反攻關中, 首先派遣曹參和樊噲沿西漢水,水路並進攻擊隴西,作防禦性攻擊,控制了漢水水道。同時,派遣灌嬰領奇兵順漢水東下,再北出子午道,吸引章邯大軍東去。最後,韓信親率大軍利用天池大澤水道,沿當時的漢水支流嘉陵江北上,一舉出大散關,攻克陳倉,獲得成功。


漢水全程通航的這種情況,在西漢高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年在今陜西略陽、寧強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史稱武都地震。由於武都地震引起的山崩地變,漢水被截斷成為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古來貫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斷。古漢水上遊形成規模極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奪古潛水河道下泄,又在龍門山以北的陽平關谷地形成新的「大澤」。隨著堰塞湖、「天池大澤」和龍門山以北「大澤」的相繼消失,到約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遊的歷史過程完成。失去了西漢水的漢水,河道縮短,水量減少,z楫之便也大不如從前。

武都大地震圖


蜀漢後主建興六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即以「糧盡退」。諸葛亮這次北伐顯然走的是故道一線。如果當時故道沿線的古漢水上遊航運方便,北伐蜀軍軍糧的供應當不會成為太大問題。也許正是因為漢以後古漢水上遊河道缺乏航運之便,蜀軍只能用木牛流馬一類粗笨的交通工具,在崎嶇的山道上艱難行走運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因為糧草後勤供應不足而退兵。


有人會問,此時嘉陵江已經奪取了古漢水的上遊,諸葛亮為何不取道嘉陵江北上攻取陳倉呢?實際上此時的嘉陵江上流是比較兇險的,並不適合行船。一直到唐代都是如此,以至於到唐中期,時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的嚴礪竟稱嘉陵江(上遊河段)的航運價值「昔之人莫得知也」。唐興州(治今陜西略陽)在嘉陵江邊,而成州(治今甘肅成縣)離嘉陵江上遊水道也不太遠,但當時兩地的聯系並不能走水路,而必須依賴崎嶇難行的陸路。為便於向成州戍兵運送給養,嚴礪開始整治嘉陵江上遊水道。據載,嚴礪的整治工程自長舉縣(治今陜西省略陽縣西北西淮壩一帶)之西,沿江而下,「疏嘉陵江二百裏,焚巨石,沃醯以碎之,通漕」。自此之後的唐宋時代,興州以北的嘉陵江段航線才可延至長舉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