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機械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好做嗎?如何做?

2018-12-18科學

這是個很好的話題,值得做點分享。

因為最近幾年來一直在做企業的智能化產業升級,所以在這個話題上還是有一些東西值得和大家討論一下,也可以順便分享一下自己對這個行業的一些基本認知。

不管人們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報以何種態度,這個方向一定是不會偏離的,這就是制造業唯一的出路,當然會存在很多困難,但是這並不是停滯不前或者放棄作為的借口,很多時候作為時代的踐行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迎難而上,甚至要抱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態度去踐行。

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人需要「負重前行」,因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歲月靜好」,當然這樣的人生既有被動的「身不由己」,也有主動的「舍我其誰」,不管你是一種什麽樣的心態,都需要盡力而為。

首先來回答一下題主的提問,以我個人的認知而言,機械行業的智能化產業升級改造不好做,但是卻很值得去做,而且一定會大有可為。

01 智能化產業升級是一場全面的產業升級革命

很多人對智能化產業升級是有一定的誤解和局限的,絕大部份人的認知還是建立在幾個「機器人」自主工作的所謂「無人工廠」上,其實這只是很表面的一種認知,甚至是很淺顯的,包括很多介紹工業4.0的書籍也是在這個認知上的胡編亂造和瞎幾把意淫,真正的智能化產業升級革命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

A、企業制造工藝流程的最佳化與再造 ,其實機械行業或者制造業的智能化產業升級的難點就在這裏,對整個產品生產流程的最佳化與再造,這額既要結合自己企業產品的生產工藝特點,還需要結合當前的技術先行程度,同時也要參考企業實施的成本與周期等,這是一個很全面的考量,不是一個輕易能下的決定。而且一個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是否能夠成功,很大概率都建立在工藝流程的最佳化與再造上,而且這個工作只能以企業內部的人員來主導,是絕對不可以假手於人,如果一味的將這些工作外包,那得到的結果很難符合既定的產業升級要求,甚至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B、自動化技術的套用與升級 ,企業一旦確定了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則可以結合當前的自動化技術來實作對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技術改造,這也是一個需要平衡技術與成本的艱難過程,很多東西的自動化改造並不需要建立在那些主流的、高大上的「機器人」套用上,其實機器人的套用只是制造業自動化套用技術中的一個環節,是很小的一個部份,而其它很多自動化功能的實作是不需要借助「機器人」來實行的,例如我們可以透過氣缸+運動導軌來驅動一個動作,也可以透過絲桿+導軌+電機的形式來驅動一個動作,也可以透過齒輪齒條+電機+導軌的形式來驅動一個動作,也可以透過液壓+導軌的形式來驅動一個動作,這些方式都可以實作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改造,而且相對「機器人」來說,具有成本更低,可靠性更好,維護更方便,升級更簡單等特點。

尤其是在自動化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秉持兩個觀點:第一個是一定要簡潔,不要把自動化過程設計得太復雜,這不是一個比誰做的更賞心悅目的工作,而是要從實際套用來衡量的結果輸出,對於任何環節來說,「多個廟就多個鬼」,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第二是可靠性為王,很多人在設計自動化過程的時候,過多的註重生產節拍與效率的榨取,卻忽略了自動化過程的可靠性,其實如果一個自動化產業升級喪失了可靠性,那基本上就算是一個失敗的產業升級了,因為只有持續的可靠性工作,才是自動化的價值所在。

同時,自動化改造過程並不是一個做完基質的工作,而是一個持續改造升級的過程,隨著各種生產工藝的持續最佳化,隨著各種自動化技術的升級與創新,隨著企業與市場的各種需求與配置,我們的自動化產業升級都將是一個持續而長久的過程,需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建立這種認知,從企業高層到執行員工都思想統一。

C、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套用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能化控制帶了革命性的基於,也讓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得以和資訊化的管理模式有了天然的結合條件,而去物聯網技術的選擇多樣性也為企業在成本平衡上帶來很大的余地,例如從普遍使用的低成本條碼掃描,再到升級版的二維碼掃描,然後到RFID射頻技術等,讓我們在實作物聯網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對於制造業不同行業,不同需求和不同投入的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包容。

其實,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的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很多人都單純的以技術的先進性來衡量一個技術的價值,而對於企業而言,技術的套用要與企業的自身的實際條件相結合,既要考慮實施的功能,也要考慮實施的成本,既要考慮實施的效果,也要考慮實施的叠代,並從這些影響因素裏找出最適合自己企業的物聯網方式,以最高效而合理的成本來推行自己企業的物聯網產業升級。

D、資訊化技術的普及與整合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企業的資訊化經營管理模式已經成為了未來制造業企業的一種標配需求,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不管一個企業是否需要去做智能化產業升級,它都無法逃離企業的資訊化產業升級,因為企業的資訊化產業升級並不建立在企業自動化產業升級的基礎之上,它是可以單獨來大力推進的。

我們現在討論的智能化改造,其實是對自動化技術和資訊化技術的一種深度融合的統稱,任何智能化產業升級都需要涵蓋自動化和資訊化兩個方面,如果脫離了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來談企業智能化是很片面而失真的,但我個人認為,資訊化技術將來的市場前景要遠遠大於自動化技術,因為它有著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客戶需求,每當想到這個點,我就有一種「悲從心來」的感覺,為什麽我從事的不是資訊化輸出的行業和工作,這讓我錯失了很多機會。

雖然我現在也在主持公司的資訊化改造和產業升級的工作,但是我只能以一個類似「聯絡員」或者「勤務員」的角色來參與到這個工作中來,對於很多真正的技術類工作我並沒有什麽發言權和執行能力,這是我經常感覺很「無力」的現狀,所以,如果你現在還很年輕,如果你剛好電腦語言學得不錯,我強烈建議你進入這個行業,這是絕對的朝陽行業,而且未來的市場前景和發展前景都不可限量。

02 智能化產業升級對人才結構的需求也出現了變革

什麽樣的生產模式,就需要配備什麽樣的企業人才結構,這是一種很常識的認知,隨著智能化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與之對應的企業人才結構需求也會隨之而來,從目前的現狀而言,無論是企業還是各大專院校都沒有做好準備,絕大部份人還是抱殘守缺的過著溫水煮青蛙的既定式生活,我們在內心恐懼自己有一天會被機器人代替,又對此在行動上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樣子,好像這一切都還很遙遠,但是如果真的到了這一天,試問你將如何自處?

其實很多企業,無論是基層的員工,還是高層管理者,都對制造業產業升級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而且從目前的大環境來看,這種局面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但是這種觀望也將意味著被淘汰,其實每一次產業革命的前期,都會有很多人或組織報以謹慎的觀望,而他們最後就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和陪葬品,任何革命都是以犧牲無數人的當前利益為代價實作的,為什麽不能是你呢?

智能化產業升級,淘汰的一定是那些從事重復的、體力的、簡單的、無技術含量的工作的從業者,而這個階層的從業者又存在一個天然的劣勢,那就是學習能力和學習意願都很低下,他們不願意改變,更不願意接受改變,所以當時代前進的大潮來臨的時候,他們會成為最新的犧牲品,與其說是哀其不幸,不如說是怒其不爭吧。

努力去成為一個企業永遠都需要的人,永遠去成為一個具有價值輸出和交換的人,永遠成為一個可以擁抱變化的人,是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對我們每個人的要求,你我都無法例外,也不應該被例外。

當然相對應的社會教育體制也存在變革的需求,現在的大學教育,對於智能化產業升級的實質性教育內容幾乎為零,更多是停留在一種懵懂而粗獷的認知上,不僅學生需要被教育,老師也應該被培訓,因為即使是很多老師也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和認知,如果強求他們去教導學生,這無疑是趕鴨子上架了。

同時社會職業教育也應該得到更廣泛的發展與準入,不能將人才的培養成本完全推給企業來承擔,試問有多少企業能夠輕易的消化這些培養成本,有多少企業在做著「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賠本買賣,而且這種培養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這對企業和新人們來說都是很關鍵的因素。

03 政府是否做好了準備?

其實,自從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強國戰略後,政府在智能化產業升級的投入上是有目共睹的,我從2017年到現在接到的政府性培訓就不下5次,當然我參與的次數是0次,不是我不想去,而是真的分身乏術,但是從政府的支持力度來看,這確實是很系統而大規模的投入了。

思想認知上的培訓與宣傳,政府更註重技術性的推介和專案資金的資助,很多國內的企業都進入了政府推薦的智能化產業升級優選企業名單,而且從這些企業采購技術和產品不僅可以得到更好的技術支持,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優惠, 同時這些政策都是很普惠性質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有機會享受的。

我們來舉個例子,在很都城市都推出了一個政策,只要企業采購機器人,不管你是什麽用途,只要能夠用起來,憑采購發票就可以報銷機器人的20%的資金,不錯,力度就是這麽大,如果以20萬一個機器人來算,你可以從政府拿回來4萬元補助,你自己只需要出16萬就可以了,這4萬是白給的,不需要驗收,也不需要有任何特殊的交代,填個表就給錢。

當然這些工作雖然在做,但是也有很多地方 政府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特別是在智能化產業升級的基礎需求上,還是存在很大的缺失的。

例如對於很多小企業來說,智能化改造的成本太高,而實用性有較低,他們現在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做與不做都是錯,或者這是政府有意的淘汰低端產業的故意,又或許是一種變向的保大舍小的策略吧,但是簡單而粗暴的犧牲掉一批中小企業來推進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否可行?這還是有待商酌的。

無論從技術的發展,還是成本的考量來說,不推行智能化產業升級的明天,企業一定是個死字,至於是快刀斬亂麻式的自我退市,還是心有不甘的茍延殘喘,都不能改變這些落後企業的命運,但是這並不是一股可以完全忽略的力量,這也牽涉到成千上萬人的生存與發展,也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穩定與繁榮,政府是否已經有了全盤的考慮,還是簡單的把這個「劊子手」的角色扔給了市場。

還有我們前面提到的人才培養的模式上,政府是否也在出台相應的政策來引導甚至主導這項工作的發展,我們都沒有看到一個很明顯的訊號,更沒有看到很亮眼的成績,我們都將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