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健康

起床就是中午,健身吃不了苦,读书也记不住,继续下去感觉要毁了。我该怎么办?

2020-11-07健康

你并不孤单,目前在这个世界上,大约40-50%的人处于这种状态,有些自暴自弃,还有一些挣扎着寻求改变。

不过不用担心,会思考这个问题的你,已经走上了改变的第一步。

「怎么改变」 我会留到文章的后半部分,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聊一聊 「你为什么陷入这种状态」

我曾在这种「低迷」和非常「自律」的状态中反复体会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我发现,两个周期之间的分界点,往往伴随着某个重要的事件而出现:

由坏变好,一次是刚进大学,一次是去美国暑期实习。皆是对生活重燃激情的瞬间。

由好变坏,总是发生在生活遇到灾难性事件之后。就算事件本身已经解决,也无法摆脱这种心理上颓废的状态。

处于「积极的状态」时,每天带着微笑醒来,做事雷厉风行,身边的人都称赞我、主动靠近我;

处于「消极的状态」时,每天愁眉苦脸的醒来,整天唉声叹气,做事拖泥带水,离别人远远地,生怕给别人添麻烦。

但这在两种状态中反复横跳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件事:

没有人,可以永恒地保持「好状态」。

如何快速地从「坏状态」中恢复,是我们想要弄清楚的核心问题。

那么,在「好状态」中时,「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

认真比对后,我发现这三个核心因素:

  1. 与他人的互动
  2. 生活足够简单
  3. 远离信息流

为什么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我生活的好坏?

因为它们解释了「坏状态」因何而坏,而「好状态」又为何而好。

生活低迷的你,是不是想做的事情很多,却少有完整做完的?

给自己安排太多的任务,不懂得取舍、放弃——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大脑,或者说我们的身体,本能里是非常抗拒「不确定性」的,而 每一个开始却又未完成的任务,都是无形中在挤占大脑的后台认知资源。

我们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希望可以像电脑一样,把手头的任务放到后台,未来需要使用时再调用出来。

但大脑不是机器,「存后台」之后,大脑必须周期性地回顾一下,才能记住这件事的存在。

学习、记忆、思考,都是基于「神经网络」这个生理基础的,思绪的夹断、转折、恢复,这 每一次访问无疑都会给大脑带来熵增,带来混乱。

存了太多了后台任务会怎么样?——认知功能的衰退和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试图用「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完成一些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你越是动用意志力,越会让大脑把这件事标记得更重要,而随着重要性的上升,这件事会跨越过大脑皮层,激活更多的大脑部件,比如杏仁核(主管情绪、学习和记忆功能)。

当事情被上升到「生存问题」的高度时,甚至会触发杏仁核的「战或逃反应」。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大脑认知功能紊乱的人来说,定好了一整天的计划,但仅仅晚起了20分钟,就会触发多米诺效应:晨跑时间不够,于是放弃运动。但健身计划中断的挫败感会保留到接下来的任务中去——工作、学习不能安心,总惦记着什么时候要把缺下的运动量补回来,于是其他的任务也完成的很牵强,又会欠下更多的「债」。

长此以往,任由这种「无力感」积攒下去,会形成 『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默默地在一个角落里保持颓废的状态,没有改变的动力。

事情有轻重缓急,但如果所有的任务都被标记为「重要」,那对大脑而言,也就不存在「重心」了。

基于以上这个原理,那三个因素为什么可以带来「好状态」呢?

先说说「与他人的互动」

在「消极的状态」中时,我的内心是封闭的。

用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 PERMA Model 来解释——一个幸福、积极的生活状态,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 P(positive emotion) 积极情绪
  • E(engagement) 投入
  • R(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 M(meaning) 意义
  • A(accomplishment) 成就
  • 五个要素,只要有一个短板,你的生活就会「不快乐」。

    当然,对于我而言,缺失的是人际关系R——我做什么事都是在独来独往、闭门造车,事务性的交流不算,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都没有可以谈心的人,哪怕一个都没有,自己俨然成了一个 精神的孤岛

    小组作业一个人弄,学习、考试都是一个人准备,甚至玩LOL都是一个人单排。

    你有没有注意到:独处的时候,你不得不面对自己,仍由意识在内在世界中游荡,想法很多,但思绪漫无目的地翻涌、飘散却无处宣泄。 但与他人互动的时候,有了一个外在的焦点,意识能够在稳定的思考-表达-反馈之中循环着。

    这就是与他人互动的意义所在,它有助于削弱独处时大脑产生的不稳定性。

    「生活足够简单」 并不意味着完成的事情少,而是生活的方式足够简单和专注

    一天不会超过三个任务:

    早起后什么都不想,换衣服出去跑步,跑一身汗回来;
    白天的时间留给正事,可以是一份作业,也可以是多个任务穿插,总之白天的时间都是留给它们的;
    经过一整天,一天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晚上就会把琐事打包完成,比如购物、和别人聊天等。

    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似低效,没有多少时间给正事,但实际上,比起24/7为了层出不穷的事情焦虑,这套极简的生活方式效率要高太多太多了。

    事情是永远干不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对的时间去做对的事。

    「远离信息流」是为了确保这套方法万无一失——计划做的再周全,一不小心熬个夜,第二天精神萎靡,一切都白搭。

    健身坚持不了、读书读不下去的你,一定把时间浪费在某些信息流产品上了,比如下意识的掏出手机刷微信、知乎、抖音,或者视频网站。

    信息流产品对我们生活最大的坏处在于:它没有一个「停止点」。

    在自然的状态中,我们的生活里的所有活动,都会有明确的停止点的。

    比如跑步到了一定的时间会觉得够了;

    和别人聊天也会在适时的时候产生「时候不早了」的想法;

    可是, 信息流产品没有这样的「停止点」,它随时可以被打开,却很难在想停的时候停下来。

    比如,很多人在睡前都会玩手机到精神疲倦——这对身体的伤害可能不明显,但是对大脑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因为大脑原本需要利用碎片时间整理已经吸收的信息碎片,却被强行占用着吸收更多的信息碎片,这极大地增加了大脑的紊乱程度。

    总的来说,「与他人的互动」、「简单化生活」、「远离信息流」,都是在让大脑回归自然的状态,恢复精神的秩序和稳态。

    最后,就聊一聊该「怎么改变」了。

    其实,你并不需要太多方法、技巧来走出这种状态——试想一下,此刻有个初中的表妹来问你这个问题,你难道给不出她建议吗?

    方法知道的越多,越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踌躇不前中空耗。

    真正让我产生良性、长远的改变的,只有两个原则:

    1. 清空大脑
    2. 找一个重要的事,专注并做好

    「清空大脑」

    很多想做/需要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外界环境赋予我们的负担,比如运动、学习。

    当你发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那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把占用自己后台认知空间的那些任务一个个地写下来,挑出一个必须、立刻完成的,其余的任务暂时全部可以靠边站。

    「专注并做好」

    处于低迷的状态中时,最要命的是「无价值」感。先找一个易上手的事情先做好,找到成就感,之后就会感觉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你去开拓新世界了。

    最简单、最实用的就是慢跑,除了慢跑流汗确实可以带来成就感之外,运 动带来的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事实上也在影响着大脑,提高思维的活性,改善其他任务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只要你能做到成功的早起跑步一次,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仿佛被「拉长」了。这种生命的「延伸感」会引领着你走向别人满眼羡慕的生活的。

    相信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