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职场

如何平衡理想和现实?

2011-09-30职场

初出象牙塔,告别校园生活,面对第1份工作的选择,所有人都难免有些迷茫和不安。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是体制内的安稳,还是放手一搏,去大城市里闯一闯呢?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可能都会前者,谋一份体制内的安稳工作,我也不例外。

毕业那一年,面对未知的前途和社会,我和绝大多数迷茫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四处乱撞,投过不少简历,参加过公务员公司,也参与过选调生考试。

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作家梦太贵了,去大城市我估计生存不下去,还是在老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时间兼职写作比较实在。

于是,在家人的建议下,我幸运地考上了一家500强国企单位,当时还暗暗觉得工作稳定,工作还算轻松,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自由支配。

可是这个选择并没有让我变得开心起来,反而上班两个月以后,国企按部就班、压抑的生活,让我一度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变得越来越压抑颓废。

尤其是看到身边的同事,失去光芒的眼睛,有人甚至勤勤恳恳在一个岗位整整干了20年,最后却患上癌症。

那时候,我特别惶恐,因为他们的现在,也就是我可以预见的5年、10年、20年……

直到后来看过一个视频,才知道原来我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有多可怕。

在哈佛一次毕业典礼上,校长福斯特对毕业生们说:

我听过你们谈论未来,知道你们的烦恼。我也知道你们担心收入,担心职业选择,担心人生的意义能不能实现。

我要对你说的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 不论是绘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不去尝试做你喜欢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你会后悔的。

人生的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

她将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比喻为「停车位理论」, 你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子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你要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

这话无比真实,说的就是当时的我。

更可怕的是,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思维,会延伸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24岁的时候,你原本有一个梦想,面对未知的前景,心想「差不多就行了」,退而求其次地找一份看着还可以的工作。

28岁的时候,你曾经想找一个喜欢的人结婚过日子,当身边人都在催着你赶紧结婚,你就会再次退而求其次地想,「要不算了,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凑合着过吧。」

30岁的时候,你原本想着在事业上再拼一拼,可是孩子刚出生,家人都跟你说,「别那么拼,女生最重要是相夫教子。」于是,你退而求其次地成为了一个全职主妇。

当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降低标准,妥协一下,将就一下,这个世界就会为你让出一席之地。可是你越是妥协,你就会发现自己失去的越多,抱怨的越多,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而且 每一次妥协的背后,原因基本都在我们自己身上:或是害怕失去,或是息事宁人,或是不愿付出努力……

但就像茨威格所说:「那时她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有赠送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钱。」

比如我当时有了侥幸心理,看似获得了体制内的一份安稳有保障的工作,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我的梦想和下半生。在今天看来,这笔交易,真的太不划算。

于是,带着这一份迷茫和不甘心,我从国企裸辞,2018年在老家过完年,便拉着一个20寸的行李箱,单枪匹马去到上海。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初到这座城市那会儿,我没有任何认识的朋友和亲戚,住在南京东路一带的青年旅舍,六人间床位房,一天80元住宿费。

每次到饭点,我就到附近快餐店,点一份十几块的快餐,随便填饱下肚子。一天只吃两顿,早餐基本随便打发应付一下。

但比起物质上的节俭,我的内心更加迷茫,不知道自己会在这座城市待多久,未来在哪里?

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边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一边接一些兼职写稿的工作,贴补日常开销。

非常幸运地,因为大学积攒的文字功底,后来又积攒过一些数据不错的文章,在到上海不久之后,我顺利直接入职到一家互联网公司。

至今,我仍然非常感谢在这家公司两年的成长,让我从一个对于互联网对于一无所知的菜鸟,逐渐蜕变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

在这里,我有机会采访到像余秋雨、国家的一级指挥家曹鹏、【奇葩说】熊浩等各行各业的大咖,认知迅速获得提升。

我的文章也越写越好,至今写过了上百篇的10w+加文章,作品获得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转载。

还有就是在30岁之前,我有机会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个人畅销书。

而这一切都要归因于,3年前迷茫时候的自己,做出了一个无比勇敢的决定。

在我们二十几岁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在五花八门的选择背后,往往只有一个真相,那就是「试一试」二字。

你选A,结果是试一试;你选B,结果也是试一试。选什么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敢去试。你不选就扣分,你选就加分。这是最简单的题,但很多人放弃了这道题。

你得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一万个不甘心,也没换来一次「试试」,那你就活该后悔。没有任何一种逃避,能得到赞赏。

千万不要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但凡有了第一次,你的人生就会习惯性地知难而退。如果你克服了,你的人生则会习惯于迎风破浪。

这看着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其实影响非常大,他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

并不是鼓吹大家一定要去大城市,是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喜欢小城镇的安逸,那享受这一刻陪伴在亲人身边,也是很好的。

但如果你还有梦想,心有不甘的话,不妨去试一试,看看最后会折腾出什么样子。

据据我身边来到大城市的朋友,即便最终因为现实的原因回去,他们也没有后悔。带着在大城市里的阅历和知识,你回到小城镇,也依然可以有一番作用。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要认真考量;在权衡的时候,不要怕吃苦;选完了之后,更不要去后悔。

我父母一辈子都生活在老家,靠双手养家糊口。在他们看来,医生、教师、公职人员就是最体面、最好的职业。

他们一直都希望我能听他们的话,留在家乡这座小城市里,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相夫教子,安稳地过一生。

但我也清楚的知道,当时25岁不到的我,处在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还是有时间和成本去折腾。如果我不敢迈出那一步,再多拖几年,以后就更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未来的命运也可想而知。

自从去北上广,有机会接触了许多牛人大咖,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才恍然觉得当初的想法有多狭窄: 20岁后,格局的大小,视野的宽窄,才是命运的决定要素。

过一个平凡无趣的人生实在太容易了,你可以不读书、不冒险、不写作、不外出、不折腾。但是,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本可以。

对于我们90后来说,奋斗的意义已经不仅是满足温饱问题,而是去探索人生的可能,去寻求生命存在的价值。

去过北上广,就越来越认同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你年轻时去过的地方,居住过的城市,它们都在深深地影响着你。在家乡有安逸生活,但在做任何事都是拼爹和潜规则的人情社会,我更愿意到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因为那里更看重的是你的个人能力,也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最重要的是与优秀者同行,你才能走得更远。

反正至今,我仍然很感谢当初的那段日子, 二十几岁,心有迷茫,是一件好事。

越迷茫,越要出去闯。

因为人生有迷茫,说明你在探索,只是一时没有方向而已。

要知道, 在这个不讲道理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为你的未来买单,你要么努力地向上爬,要慢慢地烂在社会底层的泥沼里,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最后,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我的分享,让你有所启发的话, 记得点赞收藏 ,感恩有你的支持。有想认识我的朋友,直接私信哈!

欢迎关注我 @胃窦Elaine ,持续为你带来成长故事和干货。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