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美国演员的演技水准是否要比中国演员强,强在哪里?

2019-05-26影视

影响演技的内外因素太多了。就说一个例子吧:文化教育水平和人文素质。

中国传媒娱乐圈从业人员,特别喜欢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也特别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文化人,从娱乐圈里动不动就是「老师」,就能看出来风气来了。

然而实际上,我说句招人恨的话:他们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群体当中,整体文化素质最堪忧、受教育程度最低劣的一群人。

中国的演员,哪怕是最正规的表演系出身科班演员,也施行的是「文盲教育」,非常不重视文化课。艺考类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之低,有目共睹,他们只要通过每年开春的面试,基本有万事大吉了。

所以一说艺考,媒体都会重点报道每年开春的专业面试,报道的主题内容风格,是热情报道电影学院、中戏、上戏等门口又来了了多少年轻漂亮做明星梦的俊男美女,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间比例多么悬殊等等……

至于6月份的全国高考和之后的成绩,对于艺考生而言就不怎么被报道了,第一是不重要;第二是分数实在太低,报道出去挺寒碜的。

我帖两个人的照片——

第一个人是马特达蒙,好莱坞一线明星,不用再废话介绍了;第二个人叫Dean Norris,看过美剧【绝命毒师】的都很熟悉他,他在里面扮演缉毒探员,当然,他的名气相对就小很多了,不如马特达蒙。

这两位演员,有一个在演艺事业以外的共同点:哈佛大学校友。

哈佛大学可从没有开设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他们俩一个是英语文学专业,一个是社会学。

诚然,无论中国演员还是美国演员,接受过学士以上学位高等教育的都是少数,这在中美都是一样。但是,我在美国演员里随随便便就能找几个哈佛的,在中国演员里,谁能找几个清华北大复旦的?

光是简单的抱怨,对比,似乎还不能彻底说明问题,不能让人完全心服口服。

这样吧,正好我最近一个40多万的字的大书写完了,美国老板最近要求也不多,我抽空在知乎再写个篇幅比较多的答案,就说说中美两国影视行业、制片、导演和表演专业的各自特点。

今天这点时间写不完,只是开个头。文中会涉及到一些专业名字,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说人话,用大家都听得懂的大白话来讲。

首先,中美两国的戏剧表演学科的最高精髓,可以用「师出同门」四个字来形容——都受到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深刻影响,只不过中国直接用这个名字,而美国改叫「方法派、方法演技」,英文是Method Acting。

俄国/前苏联,在人类戏剧与电影艺术发展领域,有着无法磨灭的显赫成就与巨大贡献。很多艺术门类,并不是北极熊发明的,但是北极熊学过去之后,消化吸收,发扬光大,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说芭蕾舞、油画、电影、交响乐等等。光是一个爱森斯坦,在世界电影史上地位更是已经举足轻重了。

网民都把北极熊戏称为战斗民族,但你们今天看完这个答案后必须要记住,战斗民族的艺术天赋也是非常惊人的。

这位便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名言「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就是他说的——

就在美苏两国尚未建交、美国政府还不承认苏俄政权的1923年,时任莫斯科艺术剧院院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率团访问美国,首次把他的表演理论体系传播过去,震撼了美国同行。

至于斯氏体系在美国扎根,说起来非常有戏曲性:毕竟当时的苏俄是集权国家,毕竟当时的美国是物质丰富的自由资本国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访美期间,玛利亚·奥斯彭斯卡娅(Maria Ouspenskaya)和博尔拉夫斯基(Boleslawsky)这两位团员脱离剧团叛逃,滞留美国,随后以教授表演课程为生。

斯氏理论就如此在美国扎根了。在随后30年代、50~70年代的冷战对抗时代,又有多位苏联顶级导演、演员或编剧以叛逃出走、移民等形式前往美国,最终使美国表演体系在斯氏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方法派「。

至于中国,更不用多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国营电影厂的运作体系到整个戏剧与电影编导、表演教育体系,都长期深受苏联老大哥影响。

斯氏表演体系有个别称,叫「写实主义表演体系」,这个别称也很恰当了总结了他的特点——平民化、生活化。斯氏表演体系经常强调一些用词,比如「演什么象什么」,要求演员进入表演状态后,要「忘我」、要「入戏」,要「疯魔」,达到人戏合一,已臻化境的地步。

那么,跟斯氏表演体系正好相反的,叫「梅派」。梅,指的就是梅兰芳。很巧啊,这两位见过面还合过影。1935年,梅兰芳访苏,他见到了爱森斯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大师——

这里说的「梅派」,不是说唱腔化妆,而是指以京剧为代表的旧式戏剧舞台表演系统。其特点是程序化、注重基本功、注重细节模仿。

太过于理论抽象的话,笔者尽量不说,主要区别就是,梅派是在演戏,他要求演员演到位就可以了,有明显地表演痕迹,演员的动作和台词,都和现实生活有明显区别,比较做作浮夸。

就好比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

好看、漂亮,花里胡哨的,一个角色一副脸谱,以此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他过于夸张,舞台感太强,不现实。所以观众看梅兰芳演戏,肯定叫好,但看完了就完了,这就是一场戏,梅兰芳演的再好,他不过是个戏子。

这样的演员,在电影界有没有呢?当然有了,在长期和徐克合作,在多部武侠动作片里出演角色的刘洵老先生就是这个套路。他就是京剧演员出身,身上的特点太明显的,一看就是在演戏,演技都浮在脸上,好看,但经不住琢磨——

而斯派要求演员必须入戏,演什么必须象什么,人戏不分。观众看某个接受斯派系统培训演员饰演的大毒枭,不仅当场深受震撼,而且看完之后,依然长期质疑:这家伙肯定贩过毒,要不然他演的咋怎么象呢~~

京剧强调程序化,所以梅派特别在意秩序与规矩,不给演员提供过多即兴发挥的机会:唱词一个字都不能错,到了舞台上走位,说走7步就不能走6步,第1秒抬手、第2秒翻腕……每一个姿势动作都卡死了,演员就跟机器人一样。

斯派提倡演员可以即兴发挥(improvisation),让表演有活力,给观众和导演带来意外惊喜。

二者还有一个更大的区别:是否要求演员体验生活。

梅派从不要求演员体验生活,就是师傅教、按戏本唱旧行了

但是斯派是从更早的「体验派」上汲取营养发展起来了,特别强调演员必须体验生活,如果想达到「演什么象什么」的境界,那必须对所饰演角色的身份、生活处境、内心活动有尽量深入全面的理解。演员先要深刻了解角色,然后他才能做到入戏,才能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演建筑工人,先到工地上干活去;

演军人,先下基层连队吃苦去;

演毒枭,亲自贩毒是不可能了,可以联系下有关部门,去监狱,和被抓住的毒贩面对面聊聊天,听听他给你讲故事,观察下他的言行特征

……

好了,重点来了——

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恰恰就是目前美、中两国演员最大的差距。

美国很多演员,他不是只学表演出身,就象这个答案开头起到的马特达蒙和Dean Norris,最开始只是把表演当爱好,人家本职是哈佛的高材生,然后通过其他的机会,才走上职业演员生涯。美国演员往往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相对较好的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了解不同行业和不同身份处境的人。

而中国的科班演员,文化教育本身就很欠缺,又是18`20岁就早早开始学习专业表演,这个年纪基本涉世不深,他没怎么接触过社会,对其他行业和其他身份的人不了解,很难达到「入戏」。

让演员去体验生活,是弥补这种缺陷最好的办法。

美国好莱坞演员,也有耍大牌闹脾气的,但是在开拍前进行体验生活这方面,普遍做的比中国好。

中国呢,让演员体验生活,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是越来越不把这个当回事了。尤其是许多著名演员,档期排的相当紧,他跟某剧组签约,演戏时间都非常紧凑,不可能再安排时间其提前体验生活

所以,中国演员,目前大趋势是「象什么演什么(比如王宝强,只能走民工屌丝路线,再如很多小鲜肉,只能装嫩)」和「演什么都是那德性(比如诸多皇帝专业户)」

未完,暂且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