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作为导演,如何引导演员表演?

2019-05-25影视

我对演员的认知并不是朝夕而成的,就像人和人如果不相处,不交流,不发生精神世界的碰撞,仅仅凭借外貌,是不大可能感觉到对方的质地与魅力的。

在我已经拍完的三部电影里,我的确是在每一次拍摄前和拍摄的过程中,都学着如何去认知每一位演员自身的特点,我在这里尝试为银幕形象的塑造总结一点我个人浅薄的经验,我说浅薄,不是在自谦,而是真的浅薄,以至于即便拍摄完一部电影很久,我想起一些自己和演员相处的事,都感到汗颜——每一个人的丰富每隔一段时间都超出我原本的想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在社会上成长了这么久,走到你眼前正在散发能量的人,你并不知道对方到底经历过什么,有着怎样的性格、脾气,他/她热爱什么/厌恶什么,如果你不拿出诚意去交流,不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性格和看法,那又怎么能指望他/她加入到创作中——所有的信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你们仅仅是在一起工作那么几个月,那就需要导演站得比演员更低一些,不是人格上的高和低,事实上人格上甚至工作岗位上,我们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工作中,感知对方的视角低一点,甚至忘掉纸面上的那个角色,去发现和找到他们身上的魅力,捕捉到它,那就真的很棒了。

我们快速发展的社会已经让每个人都有了思维的定势,从而难以摆脱这样那样的定义,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电影工作中,我们也许会认为某一个演员只能演去电影节的电影,或者认为某一个演员只会演商业片,但常常会忽略一件事:导演也好,演员也好,编剧也好,首先是人,我说的是脱下社会属性之后的人,能在多少程度上摘掉自己的面具回归到某个层面的本性,在交流和碰撞中感知对方,而不是从职业岗位出发,从而最大程度地摆脱常识对电影创作的束缚?这是我在每一部电影中都在重新学习的事。比如【灰烬重生】的演员罗晋,按道理说我已经很熟悉他,从第一次接触到拍摄完成,我们建立了非常通畅、自由的交流,也在拍摄完成一起聊过天,他是一位非常擅长在片场活跃气氛的演员,很多时候是笑嘻嘻的,身型也因为角色减肥而很瘦弱,但是王栋这个角色需要的究竟是他身上什么样的特质呢?有一天我们拍他在天台上独自跳舞的戏,已近黄昏,他跳着跳着,忽然攀爬上了两三米的屋檐——我们的摄影机犹豫了一下,跟着他升了起来——这并不在我的要求之中,我甚至根本没有要求他怎么去演,因为我并不知道他的臂力和身法竟然好到这个程度,那一刻我知道,这个人物已经超出了剧本的范围,有了银幕形象的光辉。还有一次在现场,我发现王栋的口罩上有Logo,特写上去那个Logo就会产生歧义,罗晋走过来说他会弄,自己找了点浆糊,把口罩上的Logo完美地折叠成了自然的褶皱,关键在于,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很愉快,像是小时候在学校里做手工,自己也很满意,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好笑,后来这个特写拍成了,就在王栋给徐峰检查身体的那场戏。

最后呢,杀青那天,我知道他自从【美错】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演电视剧,而我还怀揣着某种对电视剧的偏见,握着他的手说我的祝愿:祝你以后多多接到电影的角色,接到好角色。他一听,正色道:我尽力,但我是个演员,我只能保证做好我自己的工作,其他的就看运气吧。那一下我有点尴尬,因为我太不了解对面的这个人,或者每一位在角色中奔波来去的演员,用佛教的话来说,有分别心,尽管我是善意的,但有时候,善意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人的尊重——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大意),人是一条河流,是流动的,有的地方河岸宽,有的地方河岸窄,有时候湍急,有时候平静。我们随时随地可能会产生对演员的定义,或者对人的定义,是不准确的。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过去对演员这个职业是不是有什么狭窄的观念,搞得好像电影和电视剧就是井水不犯河水似的,这不是个好观念,角色是不分大小、美丑、高低的,无论他们在任何一种体裁、题材的作品中,无论那是什么样的语境,首先要放下某些先入为主或者「必须如此」的看法。所以,你看,我今年四十一岁,对这个世界真的了解吗?或者说,我作为一个导演,一个电影工作者,真的有资格在现场引导演员吗?没有任何人可以引导另一个人的感受,要相信这件事,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在未知中发现惊喜吧。

今天我讲的这些话,也并不是什么标准答案,事实上,每一位导演也都有自己面对演员的方法,在人和人的交流中,在人和人的工作中,并没有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