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作为导演,如何引导演员表演?

2019-05-25影视

我简单分享一些和非专业演员或者表演经验不足的演员一起工作的方法和经历吧。

在对演员表演进行调整的时候,与演员沟通的方式一定是提供可执行的表演调整。比如「这个地方走路的速度减慢一点」是可执行的表演调整,而「这个地方请表现得犹豫一点」,是无法执行的,也就是 @刘晓黎 说的结果导向型的调整(result direction)。

从这个角度上讲,相比经验丰富的演员,素人演员更需要导演提供具体可执行的动作,让演员在「表演时」不至于空洞无物,哪怕这个可执行的动作只是盯着某个位置看。

电影是有时间性的艺术形式,经验丰富的演员会用丰富的「微动作」(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赋予表演一种连续的时间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跳戏」、「尬戏」就是破坏了这种连续性的结果。

当演员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这之所以非常难因为也许没有人可以完全对现场的工作人员和种种的场外因素做到熟视无睹),一个真实动人的人物才在画面中浮现出来。

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导演和演员需要建立某种信任感,这种对导演(其实也包括摄影师)的信任会将演员从对自己表演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换言之,演员的「忘我」状态并非对于摄影机存在的彻底释然,而是让导演和摄影成为自己的眼睛,由他们来把控画面中的自己。

说回非专业演员。经验丰富的演员可以借助丰富的技巧塑造风格迥异的角色。而对于选择使用非专业演员的导演来说,演员的外在特征和感觉(比如一个演员什么都不做时的状态)与剧本中人物的契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呈现效果。

引导演员表演的过程可以算是导演工作的一大趣事。在现场迅速地给出可执行的表演调整可以帮助导演赢得演员的尊重和信任。当然导演和演员关于角色的交流从剧本阶段就开始了。

这种交流自然无法回避角色在某场戏中的情感状态的讨论。对此,导演需要提防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绘制成精密的情感地图并要求演员按导航行走。

因为即便导演和演员对于角色的情感状态的理解完全吻合,演员也无法仅仅通过对角色情感状态的理性判断(如愤怒、悲伤、抑或无动于衷)完成真实可信的表演。

经验丰富的演员可以通过自己过去的某种情感经历甚至一种想象中的情境来调动某种情绪。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则需要导演提供这样或真实或想象的经历供演员在脑中咀嚼。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脑中想象不需要完全吻合故事中发生的情况,因为我们无法要求演员能够恰好拥有与角色类似的情感经历。但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经历中体会过相同的,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开心,难过,愤怒,茫然,焦虑,等等。这种情感的普遍性也是我们对人物建立共识的基础。

指导演员的经验只能从拍摄实践中获得,而且并没有一成不变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某种程度上,和每一个演员合作的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对人的尊重是任何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