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鬼子来了】为什么会屠村?花屋为什么在屠村之后再也没露出人性的一面?

2022-07-22影视

题主,你混淆了一些概念。

对待日本这个国家,我也和题主一样,有过一些情感上的矛盾。姜文也曾有同样的疑惑:

1982年我在中戏上学时,班上来了一拨日本留学生,和我们同龄,关系也特好,走得时候依依惜别,甚至有和我们班同学谈恋爱的。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们和我小时候看的抗日电影中的日本「鬼子」说的都是一样的话,怎么态度和人的精神面貌那么不一样?

1972年中日重新建交,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日本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比如日本的动漫。

答主生于1996年,【犬夜叉】【龙珠】【迪迦奥特曼】乃至日剧【排球女将】(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日剧,小时候在电视上播)都是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在情感上,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日本这个国家的优秀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正确认识那段历史。这最多只能证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敌人。

姜文后来是这样解决情感矛盾的。

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听了很多亲历过抗日战争者的讲述,后来有机会去日本看了很多【菊与刀】之类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到现在,我渐渐能把这两类日本人的形象重叠到一起了, 他们其实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个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兵。

说回题主的问题。

香川照之是一名演员,花屋是一个戏剧形象。你不该将二者混为一谈。

花屋为什么在屠村时,对有恩于他的老百姓下杀手。

这个解读依旧是片面的,或者说你也被巧妙地蒙蔽了。

回顾下村民的审讯吧。

村民的询问
花屋的回答
翻译官的转述

发现问题了吗?

花屋所谓的人性,是翻译官转述之后的结果。在这场审讯开始时,花屋已经被定了性——侵略者。杀过中国男人,凌辱过中国女人的侵略者。往后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翻译官为了活命,在村民和花屋之间周旋,利用了村民的善良和愚昧的结果。

至于屠村,不过是写实罢了。

在【鬼子来了】中,影片大部分段落都是文戏,如果抛开历史的恐惧和沉重,他更像一部家常电影。一堆村民开开会,有强盗带着武器进来,要吃肉,你就烧火给人家做一顿,只要强盗不欺负家里的女人小孩,男人被戏耍被侮辱,忍忍也就算了。

这也是姜文的聪明之处,他不直勾勾地向你展示敌人的邪恶,他乐于让观众放松警惕,乐于让观众相信「人是人他妈生的,畜生是畜生他妈生的」,甚至让观众觉得,都是人应该没什么不一样吧。

说说两场武戏,屠村和杀俘。

花屋被村民们放回后,初看时,日本兵的反应让我感到奇怪。没有欢迎,没有庆幸,只有责骂和侮辱,对待战友和对待敌人的态度竟然如此相像?

你死了,是烈士,是英雄。

你活着,是俘虏,是耻辱。

这是最有趣的部分。

我不需要你认同,我只需要你服从。

机位的设置,暗示了人的地位
这一脚,是冲着脑袋去的

从以上影像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兵的战斗意愿,来自于报效「天皇」的荣誉感,而屠村则是因为无力面对战败的屈辱。电影中,还用大段的镜头,展示了村民们活埋花屋前的反复纠结。

而与之作为对比的,日本兵杀青壮年、杀老人小孩,可就不曾有半点犹豫,俨然一副驾轻就熟的模样。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最可怕的是,你面前的人很有可能会变成恶狼时,你依旧揣着小白兔的善良与天真,妄想与狼共舞,那被邪恶吞噬就是必然了。

马大三的死,是为数不多的,印在我脑海中的电影结局。含笑九泉?并不是,那是说书人编故事的角度。

马大三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容我反问一句,电影中的「我」是谁?

到底是谁把这两个人送来的?抗战即将结束,挂甲台的村民们,虽然没有什么尊严,遭受着炮台的严格管制,可他们是没有武装力量的平民,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原本有机会苟活。可「我」的出现,打破了微妙的平衡。挂甲台的村民,不得不面对偶然或必然的遭遇。

是我把那两人招来的?
那是拿枪杆子顶着脑门,给你送来的。非让你看着不可,出了事要咱们全村人的命。

出了事要咱们全村人的命。

这句是村民们的解读,事实上,那个「我」并没有表达这样的意思。那个「我」没有回来,是因为日本投降了。

鬼子来了的视角是特别的。

他们既不是「我」,也不是城里的伍队长。他们是只能靠自己才能勉强活着的普通人。他们要靠赔笑、挨打、杀鸡甚至杀驴才能活下去,即使这头驴敢日「皇军」的马。

聊一段平行蒙太奇,

村民们惨遭屠杀时,马大三在幻想着和鱼儿未来的生活。与日本兵不可捉摸的人性相比,马大三的性格一直都是清晰的。

一个杀日本兵都心存善念的村民,面对全村被屠,怎能心安?

与国军优待俘虏的准则相比,马大三只信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简单逻辑。【鬼子来了】的荒诞之处就在于此,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兵屠村;国军收押了俘虏,马大三报仇。按理说,和平已经到来了,可为什么杀戮才刚刚开始呢?

这是留给观众的问题。

其实整部电影的戏剧冲突,都捏在一个人的手里——翻译官董汉臣。他的立场是最关键的。他的诉求是既不相信村民,也不相信「我」。他只相信眼前的利益,如果他曾有一刻良知觉醒,村民们不会死。

最后附一段话。

姜文:爱国主义不需要唤起,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鲁迅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某些问题进行讽刺与挖苦,这也是充满了爱的。他为什么不挖苦日本去?因为他是想让中国这「脖没了,比日本强了,这是最大的爱国。反过来个别人为了自己的私欲违心地故作赞扬歌颂状,而不让人们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像我们片子中的翻译官董汉臣一样了。我觉得比「卖国贼」更可怕的是「爱国贼」,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危害却比「卖国」还大。我虽然达不到鲁迅那么高的境界,但我很崇拜和欣赏他。他有时候表现得比较尖刻,但他看问题很准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问题、不愿意看到问题或者看到了也不愿意说。鲁迅这种高境界我理解就是「民族魂」。
要是有那么几百个鲁迅,这个国家就会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