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港台的影视、音乐没有以前的多了,演员歌手也都是年龄大的,没有新人出现了?

2019-11-06影视

统一来说:市场,他们的传统市场消失殆尽。

先说音乐,音乐比较简单。

有人说「周杰伦是最后一代天王」,这句话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口气小一点」,「周杰伦蔡依琳是传统唱片市场最后的辉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就是这样:再怎么努力挣扎,港台内(地)三地的传统唱片市场,是永远沉沦了。

比如说稍微年轻一点的肖敬腾,我只知道他的「雨神」称号,演唱的作品是没有什么印象了。而且,我还不是完全不听国语新歌的人,比如说那个靠【在树上唱歌】一炮而红的郭静,后来30岁出的新歌【我们曾经相爱】,我还关注过一下,发现没有什么水花。也就是说,并不是没有什么新人,也不是没有新作品,但是作品的渗透力低得惊人,在大众层面上,没人认识。邓紫琪的情况有点特殊。邓紫琪分类上归属于香港歌手,但是,她是靠内地综艺节目大火起来的,把她算作于内地「二次出道」也好。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原因,港台的传统唱片市场上,是已经失去了【造星能力】,这种笼统型的结论,是答主「歌手也都是年龄大的,没有新人出现了」的原因。

影视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

一、传统市场

影视的情况原因也是和市场有关,但是跟唱片市场完全「消失」不一样。影视行业是因为传统的港台地区+东南亚两个市场萎缩,而内地市场兴起过程当中又被挤出了市场。

我收集到的信息来看,90年以前,有一个以港台为核心的,包括新马泰在内,也包括内地甚至日韩的,可以粗略地称之「大中华地区」的中式文娱产品大市场。比如说,83版【射雕英雄传】大火,主演们可以去新马泰商演走穴,比如说【西游记】大火,六小龄童等师徒四人也可以去东南亚商演走穴。而「港片没落」这样的话题当中,经常会说到的就是,「失去了东南亚市场」。内地、普通中国民众熟悉的「香港经典电影」,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出品,而那时候「大中华地区」市场已经是在不断萎缩之中了。其中还有一点,港台本地市场的萎缩也是很关键的,只是后来提到的次数就比较少了。

笼统地归纳,可以说是「市场的原因」,细分下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

  • 观众兴趣的转移、市场分化
  • 经济环境变差,消费者支出减少(有的文章报道说,香港人工资增加得有限,但是电影票价翻了好几倍)
  • 好莱坞的冲击
  • 制作水平的停滞甚至倒退
  • 二、内地市场的兴起

    而另一方面,内地(大陆)的文娱市场却是在飞速的成长着。港台地区的资本、制作(团队)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也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说,「英皇-成龙」这样的组合;比如说,杨佩佩制作、马景涛主演的【倚天屠龙记】;比如说最近翻红的赵文卓和何润东主演的【风云】;比如说以言承旭、大S主演的【流星花园】为首的台湾偶像剧;甚至号称为仙剑剧翘楚的唐人影视,身上也有浓烈的港台色彩。

    【流星花园】按照百科上说这是2001年出品,【风云】是2002年出品。所以,那一波浪潮,现在已经过去有20年了。

    现在的情况是,以内地资金、内地制作团队为主的「大戏」(电视剧)、热门综艺,逐渐开始反向对着港台地区输出了。(港台的电影市场现在是好莱坞主导,暂时还是拼不过,特别是vvvv对内地的电影各种限制和软性抵制,所以,很难进入)

    在这20年间主要的变化有很多,比如:

  • 影视产业严重资本化
  • 消费品味兴趣转化
  • 题材变化,武侠仙侠题材的没落
  • 好莱坞、韩国的冲击
  • 这里我只想说两个,一个是资本,一个是题材。

    1、先说资本的冲击。

    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杨佩佩、唐人,他们有一个共性,或者叫作标准模式:由传统的专业制作人员攒一个项目,把资本、制作、演员等等资源放进来,打磨出一个作品,再投放到市场。

    但是随着煤老板、互联网资本的两次入局(这个提法是汪海林提出来的),整个业态就变了。

    海量的资本进来,不仅仅是拉高了行业门槛,也冲击了传统制作人的话语权(左右不了你「杨佩佩」,但是可以把你手下的人挖过来),结局之一是商品质量下滑,另一端结局就是慢慢地挤出了港台的资本和制作人员。

    这里面有一个大家假装看不到的事实是:香港人抬香港明星,台湾人捧台湾明星。

    随着资本的冲击,客观上有一个结果,就是综艺、电视剧、电影,港台明星越发的变少了。

    2、题材的冲击

    吴奇隆的稻草人影视,制作了一部【白发魔女传】卖给了湖南卫视的周播剧场,然后又制作了一部【蜀山战纪】,但是这次没有电视台敢买了,因为这部戏的成本据说是5000万,后来还是爱奇艺财大气粗,接了盘。

    我认为,这部戏大概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从这部戏开始,传统的武侠仙侠剧,开始走下坡路了。而武侠仙侠正是港台资本和制作人们擅长而又能在内地打开局面的核心题材。

    另一个题材——偶像剧,大概是从「放羊的星星」开始就严重疲软了,连我妈这样的老太太都不爱看了。(我妈喜欢看杨丞琳的戏,连带着我也跟着看了几集【醉后决定爱上你】,确实哭戏演得非常好)

    香港还擅长一种题材,「商战-豪门恩怨」,这种题材在内地也不是完全没有多少群众基础,【金粉世家】、【大宅门】、【范府大院】、【战长沙】这些年代剧,也带有豪门恩怨的色彩,但是港台方面在进入内地市场的时候很少往这个方向直接落脚。

    除此以外,农村题材、家庭喜剧、扫黑反腐这些本来就是内地强项的题材港台肯定插不进去脚,科幻、软科幻(漫改)这类被好莱坞虐得渣都不剩(古校长的【明日战纪】我一直怀疑前途叵测,包括预告片的感觉是「拍出来就过时了」,不过我还是会去支持一下的)。

    港台的导演们,曾经想着通过抗战剧,把功夫片的寿命延续下去,但是「抗日神剧」的下场说明,市场根本不给这机会。

    三、其它

    1、香港

    香港本地市场狭小,人才凋零得很厉害。「谢霆峰、陈冠希、twins是香港最后一代明星」就不说了。我本来挺看好文咏珊、周秀娜的,但是新版【天龙八部】出来我才注意到,文咏珊都已经30了,这还没几部大热的作品。

    2、台湾

    台湾的娱乐产业萎缩的厉害。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康熙来了】算是王牌综艺了,但是前两年结束了,蔡康永来内地参加了「奇葩说」一类的节目,小S也没有说在台湾再搞起另一个能跟【康熙来了】相提并论的节目了。

    第二个:作为偶像剧「霸道总裁」的鼻祖(媒体上是这么说的),明道在参加【演员请就位】的时候说,已经十几年没有戏拍了。(年数没记住具体是多少)

    第三个:作为AKB48的姐妹团,AKB48 TeamSH和AKB48 TeamTP差不多是同时成立的(其实TP的前身 TPE48要早),两队的MV当中能免明显得看出来,制作经费、服装上面,TP要「寒酸一些」。而且,TeamSH虽然没上到过央视春晚,但是这几年元旦、春节一直有东方卫视(上海)、B站、安徽卫视的晚会可以上。此外,还有ChinaJoy、BilibiliWorld这些年度活动可以参加。2020年腾讯的【创造营2020】和爱奇艺的【青春有你3】,TeamSH分别派出一队人马参加。还有一点很关键,TeamTP的成员基本上是全员素人,而TeamSH的成员则是很多有艺术专业的底子,有一部分成员还是大学戏剧表演专业的科班。同样一脉相承的偶像团,两边不论是资本、平台、成员素质,都存在在明显的分野。

    3、微博、水军

    传统的娱乐工业,需要在影视作品、唱片市场上刷够一定的存在感,然后用大热作品捧红,才能制造出一个明星。这样的成长路线是比较平稳的,艺人的观众基础也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它的反面就是比较慢。

    而现在的中国娱乐圈,有了微博和水军,造星的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比如说,前几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结果看到评论区果然就是这样:FBB没有什么像样的代表作,结果她的粉丝就觉得可以拳打港台神仙颜值、脚踏内地小花美貌的程度了。

    以上。

    2022年9月28日 第一稿

    2022年2月18日 2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