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答案都非常业余,典型的以道德来描述商业过程的腐儒思维,很明显没几个真的在PC行业做过,答案其实既丰富,又简单,核心就两个字:利益。
小弟不才,曾经在华硕这种品牌公司做过,外人看来华硕只是众多品牌中的一员,但是实际上,华硕在国内的电脑行业里还是值得说道说道的,比如,华硕笔记本,曾经从全国十名开外,一路做进了前三名——要知道当时的笔记本销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业客户,或者政府采购,这部分基本上都被联想,think,戴尔占据了,华硕自己是没有太多行业单的,尽管如此,华硕笔记本还是挤进了前三,这意味着华硕是几乎纯以零售打败了其他那些还有行业单的品牌。
说这么多不是想说华硕有多厉害(毕竟我离开华硕也十几年了),我只是想说,我下面说的一些东西,不是一个外行的分析,而是当年的一个还不错的品牌的从业者的业内知道的一些信息的总结。
首先,看电脑城怎么没的,得先看电脑城怎么来的。不管是当年的华强北,还是北京的中关村,能够成为一个个电脑城,其实就只有一个原因, 量大,利润高 。
我记得学生时代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形容90年代电脑城做电脑的时候利润到底有多高,里面一个桥段我至今记得都很清楚:
一个学生跟着他爸爸去电脑城装电脑,他爸爸想着找熟人装电脑放心一些,大概是2W多,这个价格在当时我记得好像不算太贵,装完之后可能刚好下班点到了,他们就和老板一起吃了个饭,吃饭间聊得比较开心,老板直接大手一挥,给他们的电脑便宜了2000块钱(具体是2000还是5000我记不清了,反正不小的一笔数字)。
这个文章我记得是在【微型计算机】或者【电脑报】里看到过,如果印象没错,这篇文章后面还说了下,即便如此,这个老板还是赚了好几千。
从这个故事,你大概就能知道一台电脑的利润在90年代有多少——要知道那可是90年代的好几千啊,我当时特别想家里有个29寸大彩电,我妈妈的工资很低,我当时记得算下来,我妈妈不吃不喝半年多才能买个3000块钱左右的大彩电,结果人家电脑城呢?开一单能买两三个。
而且电脑这种东西,在90年代,天然具有销售聚集效应:消费者你得货比三家吧?电脑配件那么多,型号那么多,你一个商家不可能都有吧?它不像正新鸡排,你开一家店最好旁边没有任何做鸡的,电脑这种东西,最好你开了,旁边也有,这样也容易调货,消费者也容易来回逛。
利润高,商业模式有聚集效应,加上销量在走上升趋势,电脑城这种业态自然在北京,深圳这种地方兴起了。
但是,到了2007年左右的时候,你知道一台笔记本的利润在多少吗?
200-400。当时一台电脑基本上是5000-8000的均价,200-300,基本上意味着一个电脑也就是3-4个点的利润——这3-4个点,还要包括店租,员工的工资等等费用。
当时华硕推出了一个产品叫epc,也就是随后大家熟知的上网本。
当时华硕的epc在早期非常好卖,不仅仅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个产品新奇,还因为这个产品早期的利润能到300以上。
你别觉得好像和笔记本差不多,但是epc的均价是在2000-3000,也就是这个产品有10-15个点的利润。
我是这个产品的全国产品经理,所以我知道它的利润结构(这个利润解构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做的),当时基本的套路是,新品上来,让经销商有500以上的利润,中期300,后期给一些返点,但是利润可能低一点。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2007年-2010年左右,传统的电脑城开始逐渐没落(只是开始,需要持续很久的)。
利润降低,当时的电脑经销商基本就是靠周转率活着的。
所谓周转率,就是你的货多久可以回款,再进下一批货,再卖。
这个概念在当时很重要,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有100万的本金,电脑的利润率是3%,但是你半个月就能把这100万货卖完,这意味着,一个月,你这100万可以卖两次,也就是你有6%的利润,这样一年,你就有72%的利润。
所以当时经销商都很追求货能出的快一些——这也是当时为什么电脑城的经销商几乎不可能给你退款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利润结构里根本没有这一项。
第二,再说说大家诟病的电脑城的经销商的恶劣的销售套路吧,比如换内存之类的。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有的。
除了利润变低,让一些商家必须这么做才有钱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业者的素质。
坦白的说,卖电脑没太多的学历或者素质要求,甚至有时候,素质太高,你还不一定能干好。
我大学有段时间在西安的电脑城打工,打工之前,我以为卖电脑的主要工作就是记住电脑的配置,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推荐,打了工之后我才知道,完全不是。
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顾客,我们的小店长觉得这个顾客可能会买,但是顾客聊了之后,还是走了,然后我的那个小店长就对我说:你悄悄的跟着这个顾客,看他去哪家买的。
作为一个985 211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我当时都惊了,我特么一辈子没干过这种事儿啊,这哪里是卖电脑啊,这是地下工作者啊!
说实话,这种悄咪咪跟着顾客看他们怎么样的行为,我到现在都做不到。
但这就是一些从业者的常态。
2010年的时候,我在北京落魄的时候,不得已做过东芝笔记本的销售,我当时和一个经销商老板聊,他和我倒苦水,说他当年在中关村开店的时候,三天两头就得去派出所领人去,因为他的店员总会和其他公司的店员打起来。
没错,不仅仅是电脑城的店员会打顾客,店员之间还会打架哈哈哈哈。
所以你想,这种环境之下,你素质高,你985,你211,你清高,有毛线用?
久而久之,电脑城里能留下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些人,在利润逐渐降低的时候,为了抢顾客,会做什么事呢?
(当然,后来电脑城开不下去了,这群人也就逐渐消失了)。
但,在当年,做电脑销售领域,你是需要一些匪气的。
你不要觉得电脑城是什么高IT行业,所以大家都特别将文化讲道理啥的。
我当年没进华硕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当时想象的和经销商谈生意,是电视里那种大家在一个大的会议室里欠年度合同,签完之后,大家拿起高高的香槟杯,轻轻一碰,说一句特别有逼格的:合作愉快。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这些品牌厂商人员,得和经销商的渠道销售人员一起去各个地区开发市场,我听说有的同事去到地市开发经销商,经销商的老板出去了,就老板娘在,他们一边和老板娘正聊着华硕笔记本的优势,老板娘怀里的孩子饿醒了,老板娘就衣服一解,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让我这同事继续说。
我同事当时都傻了。
我当时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也傻了。
还有很多案例。
我想说的是,电脑销售行业,根本没有你想象的的那么多「体面」,所谓的体面,都是被一个个硬件产品包装出来的。
这是自始至终的,所以你们说什么电脑城骗消费者,对消费者不好导致电脑城衰退,这基本上等于拿着脚指甲盖说这个姑娘不漂亮,关系有,但不多。
核心的原因其实还是电商 。
我记得2009年的时候,华硕就有个「异业」部门。
异业部门的意思是,不是传统的行业,当时这个部门里,有专门对口京东的人员。
这里专门对口京东,是从货源开始的。
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就有专门针对电商的特殊型号的产品。
这里和大家说一个可能很多人没认识到的事儿:
其实对于厂商来说,更愿意和京东这种平台合作。
因为简单。
在当时,很多地区的经销商,其实有点「封疆大吏」的感觉,尤其是销售量大的经销商,仗着自己有销量,所以会反过来拿捏厂商。
这里面以广东的经销商最为严重。
我当年在广东的时候,大家公认的不想打交道的对象就是广州和深圳的最大的经销商老板。
这也难怪,人家一年销售额几个亿,愿意听你这个刚毕业一年的毛头小子说话?
你和传统的经销商谈,得费很多脑子,今天找你要个这个,明天找你要个那个,如果你给的返点不够了,他们还会不进你的货,改进联想的货等等。
然后时不时的下面的人还会烦你,给你投诉其他经销商又出低价,或者告诉你这个货不好卖,或者这个月完不成任务,导致你又被月会的时候被吊。
真的是拿着买白菜的钱,受着卖白粉的委屈。
而且电脑城当时也比较坑,会让厂商买户外广告——没错,你看到的电脑城外面的联想,华硕,戴尔之类的户外广告,都是厂商花钱买的。
而厂商为什么要买这些广告呢?你以为是因为有了这些广告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吗?
P关系都没有!
因为有这些广告,电脑城才会给你这个品牌比较好的店铺位置!
这是交易。
总之,那段时间,从厂商的角度,也很烦电脑城,以及电脑城里的经销商——只不过由于惯性和生意,大家还是以赚钱为主而已。
但是,从这里面的底层来看,厂商在这里面有没有任何要「拥护」电脑城这种生态的动力呢?
没有。
只是形势比人强,电脑城是卖电脑的好地方,厂商就在这段时间里扮演好应该和电脑城合作的角色。
但是你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厂商需要的是电脑城吗?不,厂商需要的是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所以当电商这种业态出现了,破事儿更少(某个品牌店打消费者的消息出来了,对这个品牌也有影响),而且只伺候好一个平台就可以(以前是全国各地当孙子,现在是只当一个孙子),而且定期给对应的费用(平台要的很多费用原本就是品牌厂商预算内的,只是从电脑城变成了平台费用而已),厂商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改变的。
所以你看, 从利润上来说,电脑城的基础单元,经销商,随着时代的演进,利润不断下降;从人员构成来说,由于业态的原因,电脑城的销售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从时代来说,随后出现了效率,流量等更高的电商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脑城压根没有太多存在的意义啊。
当然,电脑城还是有一点意义的,比如,能现场摸。
这点不得不说,还是具备的。
比如即便是2022年,我在上海的时候,上海的百脑汇电脑城还是开着的。
我作为数码爱好者,还是会去这些电脑城里去看看的。
很多电脑,不在当场摸一下,你是不知道好坏的。
但这种诉求,支撑不起来像当年那么大的线下生态了。
衰退不是灭绝,只是不复当年而已。
当然啊,必须说,也不是所有的电脑城从业者素质都不高,都是骗人的,只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当年在电脑城拾金不昧,拾到一个钱包,费尽心思联系到失主的事儿,也没人记得啊?
但是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一例坏的案例,就足够传播很久,很远。
所以,核心其实是利益。
有足够的利益,就能够让坏的案例不成为主要矛盾。
利益消散,坏的案例被人们发现,拿上台面。
但是坏的案例一直都有啊。
变得只有利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