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如果煲机真的对耳机提升这么大,为什么厂商不把耳机先煲好了再卖呢?

2015-10-30数码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首先,你觉得工程师在设计耳机的时候,是按照振膜在初始状态下来设计的呢,还是按照振膜老化(也就是煲机之后)的状态来设计的?

煲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振膜加速老化的过程,如果一个耳机在这个过程中声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相当于承认这个耳机的设计出现了问题,对于一种工业品来讲这就相当于搞砸了——你家的电视点亮几十个小时候之后发现明显偏色的话你会觉得这是煲机成功了呢,还是会去找售后?

那么煲机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煲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耳机的音色,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见到比较科学的测评文章是Soomal作品 - 耳机煲机前后客观数据对比与讨论 [Soomal・数码多]。但是客观的讲这种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以至于达到某些商家所称的「改天换地」的地步。

其次是在煲机过程中人耳——脑放系统会慢慢的熟悉耳机的声音,这种主观听感的改变恐怕才是煲机这个过程存在的最大价值。人的听觉系统适应能力相当之强,而脑放这玩意属于纯粹的玄学领域,基本上是玄之又玄不可言说……

如果你到一些论坛上找找相关的耳机测评,你肯定会看到许多这样的描述「最初一开声如何如何,经过了若干小时的煲机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最奇妙的是不仅耳机能煲,连解码、耳放都能煲,原本听着不太顺耳的耳放工作了几十上百个小时之后竟然很神奇的好听了,实在是让人觉得极为科学的一件事。煲机党认为这是元器件老化的结果,而我总觉得如果一个工程师设计的东西在工作几百个小时之后输出状态就发生了这么大改变那肯定说明这个工程师大学挂了不少科。

那么煲机是不是不需要呢?恰恰相反,作为让你的耳朵和耳机系统相适应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却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存在的比较好。毕竟这能让你觉得自己的大几千上万块钱没有白花……(逃

PS.对于那些坚定认为煲机之后有巨大改变的人,我只好用Rafe Arnott的话来送给他了

You're most welcome to "highly doubt" whatever you like. I'm not here to convince people.
Factory burn-in has had very little impact on most high-end gear I've reviewed as once the gear has been "burned-in" if it then sits on a shelf, or in a box, unused for months or even just weeks, the burn-in means nothing.
The electrons need to be aligned once again. Diaphragms need to be re-stretched, it's like a car that sits without being driven, things change, react differently over time, etc.
Internet commenters with little to no experience with high-end gear love to argue ad nauseam about burn-in, and its effects – or not, oh and cables too.
I don't see those arguments ever changing.

基本上这就是我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