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反对@xin TANG 的答案。
很久以前,和这位有过争吵,所以无法圈他了。
镜头的昂贵来自于设计的困难,来自大口径高品质光学材料的高价,也来自垄断造成的溢价。
下面逐条指出xin TANG回答中由于论据错误导致的观点错误。
「蔡司也是有打磨机器的,但是对于高端镜头来说,机器流水线下来的东西属于毛坯。然后是用人打磨。目前最好的机器出来的东西,和人的手工来做,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精度的。根本不是所谓的不值得为小批量的东西开发机器。」
那么,他作为一个徕卡粉丝,大概忽视了手工打磨非球面是怎样造成了徕卡M Noctilux 50mm F1.2只生产1600支就被迫停工,也忽视了在八十年代,徕卡是如何与他的好基友法国康宁合作,开发适宜压铸非球面镜片的光学玻璃的。如今保谷和美能达等几家的压铸非球面工艺几乎都来源于此。事实上,对于民用镜头,徕卡一直希望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如果你真的了解过一点比较可靠的徕卡生产历史而非道听途说,就应该知道,徕卡在生产M 35mm F1.4 ASPH 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压铸非球面镜片。
至于检测镜片精度,那确实是使用干涉仪。按照蔡司90年代的方法,镜片的厚度,材质均一性,光学表面(特别是非球面)的精准程度,都可以用干涉仪+准直器的复杂系统完成检查。但是,是否能够同时完成人工手动修正,这是很难说的。因为这些修正要严格服从一定的公式,人工显然只能是一点点试。
说几个事实吧,国内和日本都生产不了高端镜头的玻璃。高端基本被肖特垄断了。
这段话,以及他上面对于「人工合成ED」的嘲讽,完全错了。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
即使是现阶段最顶级的电影镜头(Panavision系列定焦、变焦,徕卡Summilux-C系列等),也都主要使用日本玻璃
。我知道你们肯定都不信,佳能镜头的玻璃怎么可能跟我大徕卡一样呢,徕卡三年醇化的玻璃才能通透,放到镜头结构里那才能刀锐奶化。那好,我们先看一个小东西。
这个图,是蔡司与Yashica合作Contax系列最后期推出的镜头,传说中性能高超但胎死腹中的PC-Apo-Distagon 25mm F3.5。无忌有一定的资料蔡司主义 - 无忌摄影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