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黑神話:悟空】裏都有哪些山西古跡?

2024-08-20遊戲

據「山西文化和旅遊廳」宣稱: 【黑神話悟空】涉及32個山西地區古建築。 在真實的中國古跡基礎上進行創作,並結合【西遊記】故事做背景,成為這款遊戲的很大亮點,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遊戲中也是獨樹一幟的。這令我們這些古建築吧「大神」非常興奮,下面鄙人帶著大家一一點名。這是一篇較長的文章, 除了遊戲還包含許多建築史、藝術史,歷史文化的全面盤點,想要旅遊或了解的朋友不妨靜心一看,因為這裏你會看到許多百科或短視訊沒有的知識。

1、晉城玉皇廟

玉皇廟建立於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76)的道教廟宇,還保存著成吉思汗興起以前宋朝的建築, 其中精華是金元明多個歷史時期上百尊塑像,包括元塑28星宿,12元辰(12元辰藝術水平也不錯,只是沒有28星宿動作那麽自由),玉皇大帝和眾侍女臣子像等,1988年被選為國保建築。 【黑神話悟空】選中的是其中的代表作——元代二十八星宿像,包括室火豬和亢金龍。。

遊戲中的玉皇廟雕塑群
亢金龍現實與遊戲對比
室火豬現實與遊戲對比

為什麽28星宿像比玉皇大帝,十二元辰這些大官塑像們藝術成就還高呢?就是因為「自由」二字。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玉皇大帝即使是塑像那也是正襟危坐,並沒有什麽藝術表現的空間,一個個侍女和大臣都是表情比較嚴肅,動作非常拘泥,老老實實站著。反觀28星宿像則想象力飛出了天際,首先把人提高到神的上方,讓室火豬和亢金龍的本尊大神變成小動物,仿佛寵物一般,成為配角,而人反而成為主角。 人支配神,這在古代真是倒反天罡了,但就是這種極度自由的發揮,才塑造出最偉大的作品。28星宿像各個活靈活現,無拘無束得表現著藝術家的心。

另外,28星宿像也擺脫了士大夫階層禮教的束縛,反映了民間藝術的靈活性和生命力。 比如亢金龍女士這樣的女性形象,橫眉立目,怒發沖冠,挺身制壓惡龍。而封建社會後期的女性藝術形象,和社會道德規範,卻以三從四德,弱柳扶風,笑不露齒,溫婉動人為主。可見亢金龍的藝術形象和主流婦女形象相悖,但卻取得了藝術上巨大的成就,這在中國古代也是不多見的。文藝復興前100年以上,中國就有藝術家取得了如此成就。

順便提一句,說道元代28星宿像,有許多人都歸於劉元創作,甚至歸於犍陀羅藝術的衍生作品。 本人必須提出質疑 :劉元其人是元代初年的大雕塑家,和尼泊爾的阿尼哥有關系,他掌握了印度雕塑藝術技巧,但其作品幾乎全部失傳了。但需要指出的是,他的活動以大都為中心,和權貴來往密切,突然出現在名不見經傳的晉南山區非常突兀,這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記載。其實這本身也是有爭議的,也有觀點認為是1335年民間大師所為,若是元代後期,就更不可是劉元。 畢竟藝術史的許多書都有一些斷代錯誤,以往宋元古畫和藝術品也有其實是明代的,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是劉元所作。 僅透過藝術風格推斷的話比較牽強,其實這個鼻型或者其他的藝術構造汾河流域並不少,宋金元明都有涉及,難道劉元大師橫跨四個朝代作業?至於說犍陀羅風格,自從南北朝傳入,曹衣出水之後,吳帶當風,等等不同的風格湧現和融合,經過一千年的消化,早已和中國本土民間藝術融為一體,不應單純視為外來藝術衍生物,而是本土創作,這就好比咱們吃個面條還說是數千年前從西方傳入的小麥,這大可不必了。

有機會的話,再寫專文闡述我的觀點。另見回答

2、高平鐵佛寺

這個寺廟很有特點,它是一座漢傳密宗寺廟, 早期因為多種原因,漢地也是有密宗的,密宗比起漢傳的凈土宗佛教這些,藝術形式更為大膽,攻擊性更強,有許多神佛的忿怒相或戰鬥相。菩提樹天、帝釋天、鬼子母,月天和辯才天這些密宗神佛,許多人都非常陌生,另外北京法海寺也是密宗。

本寺1167年曾有鐵佛記載,但歷史湮滅,鐵佛早已不存。現存正殿和天王殿為明代建築,2019年才成為國保建築,可見之前對於山西明清建築重視度非常不夠。 高平鐵佛寺的精華是明塑24諸天,特點是用了大量鐵絲鐵線豐富造像的藝術效果,每一尊造像呈現出「以鐵為骨,用鐵造型」的核心型造手法。 鐵佛寺的彩塑的輪廓張揚,肢體語言表情語言誇張,衣紋層次特別豐富,鎧甲等細節裝飾、局部的衣紋圖案等,都表現出一種華麗的效果。鐵絲相對木簽竹簽的造型來說,可以柔、彎、曲、疊、加、折,相對木簽、竹簽等僵硬的骨架,造型立刻變得豐富了起來。 使用鐵絲本身就是技術上的重要突破,以往都是只是木胎的,鐵絲能做出更豐富和難度更大的造型。也就不奇怪中央美院要組團重點進駐了。

鐵佛寺從技術上說很多造型細節就是采用鐵絲才實作的。

另外鐵佛寺的那些人物開臉和表情非常有藝術獨創性,同時還很好的表達了細膩的內心狀況,也很有張力。對宋夏金元以來,密宗包括薩迦派的一些藝術特點進行本土化,是非常特別的。

另外,就從普通的衣褶來說,其細膩程度應該都是超過我知道的任何其他彩塑。

具體為佛壇正面現存釋迦佛兩側為文殊、普賢菩薩,背光懸塑有三世佛、十二圓覺菩薩、接引佛、十大明王、大鵬金翅鳥;背面現存觀音菩薩,善財、鬼卒,周圍懸塑靈山,山上有廟宇、唐僧、沙僧、白龍馬、豬八戒、孫悟空、佛塔一字排列。佛壇外側為二十四諸天,北起東向依次為大梵天、辯才天、東方持國天王、月天、密跡金剛、紫薇大帝、摩醯首天、菩提樹神、大將軍天、娑竭羅龍王、南方增長天王、昭惠天楊戩;北起西向依次為:帝釋天、摩利支天、北方多聞天王、日天、韋馱天、鬼子母天、羅剎天、大功德天、散脂大將、閻羅天、西方廣目天王、崇寧天關羽。

3、隰縣小西天

與許多人想的不同,小西天雖然地處偏僻,但絕非「野雞寺廟」, 只是明末那種特殊的環境使得他的建造者選擇了黃土高原山丘作為這座堡壘式寺院的所在。其保有崇禎皇帝官方頒賜的明代文獻【永樂北藏】5000多卷,作為官版藏經只頒給重要的寺廟。B站有up說這個寺廟有皇家級別圖案是僭越沒人管,其實不見得,小西天的創始人東明禪師是五台山高僧,而五台山在明代和皇家關系密切,不僅朱元璋時期就有書信往來,而且妙峰禪師還是萬歷帝生母李太後的師傅,根據台灣師範大學鄧淑君論文【 s ="no link">明代官版佛教大藏經【 永樂北藏】 刊印與頒賜研究】,五台山明代獲得禦賜【永樂北藏】的次數與重要的南直隸行省差不多。 可見五台山高僧東明禪師建造的小西天雖小,卻有明代皇家背景,是完全可能的。

當然,小西天最出名的還是懸塑,這些明清之際的懸塑雖然只有用平米來形容的小空間,卻是東方懸塑藝術殿堂, 滿堂木骨泥質懸塑藝術頗具特色,反映的不止有宗教,還有建築史藝術史, 出現在懸塑上的樓閣也是重要的建築史參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時期的建築發展。 還采用了從上到下冷暖色調的漸變過渡手法,將復雜的構圖和色彩梳理的有條理,也是絕無僅有的, 說明明朝時期的匠人對於冷暖色調,漸變過渡都有一定的理解。別看地方很小,千佛庵大雄寶殿內,從一人多高的大佛到小拇指甲蓋大小的小佛應有盡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不輸給任何一座大型寺廟, 甚至達到成千上萬尊佛像,全省明清時期彩塑作品的4%以上,都留存於這個只有100多平方米的殿堂內。 落成於明清之際偏遠深山老林的小西天卻將「小、巧、精、奇」四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被稱為中國雕塑史上「懸塑藝術最後的絕唱」。

【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參考了多座懸塑,其中包括小西天懸塑。

4、平遙鎮國寺

相比平遙古城的遊人雲集,其實城外的雙林寺和鎮國寺更是值得一去的去處,鎮國寺雖小,卻是為數不多的五代十國遺存,建立於北漢年間(963年),還保留著五代時期的萬佛殿。萬佛殿雖小,陳設卻不尋常, 其中還有難得一見的五代十國雕塑,身著唐代明光鎧樣式鎧甲,和元明以後山文甲,護心鏡,棉甲這些很不一樣,反映了中古時期的武將形象。平遙鎮國寺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城兩寺」的一部份。

遊戲中與現實的鎮國寺萬佛殿天王

殿中護法的盔甲風格明顯是唐朝風格,具有明光鎧的特點,沒有後期盔甲常見的護心鏡。

5、平遙雙林寺

雙林寺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城兩寺」的組成部份,其精華顯然是明代上千尊彩塑,現存1500尊以上,可謂明代彩塑博物館。這裏的明代彩塑保持的很好,建築保持的也很好。清代只是通常性維修殿宇。裝鑾就是重新上色,但形態都保持的很好。有許多塑像明代的裝鑾尚存。這些塑像應為成化——萬歷間陸續塑造,可見明代彩塑藝術也有不錯的發展,結合太原市崇善寺木雕,繁峙公主寺木雕等明代作品,可見國際學術界「汾河木雕流派」在明代衰落一說值得商榷。

說起平遙,基本都會提及「大院」,但在我看來,平遙古建築的精華不在此,而城外的鎮國寺和雙林寺才是遺珠。雙林寺現存主要是元明清作品,其中,1500尊以上的明代彩塑堪比藝術殿堂,這些佛教題材雕塑栩栩如生,保持的很好,建築保持的也很好。清代只是重修。裝鑾就是重新上色,但形態都保持的很好。有許多塑像明代的裝鑾尚存。。他們用琉璃珠子做眼球,仿佛真人眼光,加上細致的彩塑刻畫,乍一看,嚇一跳。

雙林寺韋陀,天王,觀音,獅駝嶺三組合和臥佛等,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天王和韋陀使用了以靜態表達動感的技巧,就是類似過載,人本身是無法把身體扭到這個角度的,雕塑透過誇張的動作,給人一種「即將要動」的感覺,但是又不能過於誇張,比如真的搞「鷹視狼顧」就看上去不真實了。這也是雕塑的技巧。

雙林寺的本意是「裟欏雙樹」,就是佛祖入滅的地方,為了紀念佛祖入滅,眾神佛都集結起來,其中的菩薩表情依依不舍,並且配色柔和,充滿漸變感,這種設色讓人讓人感到柔和的溫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威嚴。當然,菩薩也是可以千手千眼,表現威嚴的。多種形象的菩薩並舉,且設定了較為劃時代的設色,也是雙林寺菩薩的看點。

獅駝嶺三妖,哦不,三佛,被賦予紅綠藍三原色來表達,但不是常見的簡單色彩,而是帶有灰度,漸變感較強的色彩,配合復雜的衣服線條和褶皺,結合光影表達,立體感也很強。紅綠藍三原色雖然簡單,卻充滿變化,反映明代中國民間藝術對於色彩原理,也有一定的理解。

6、洪洞廣勝寺

廣勝寺始建於漢代,是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氣候歷經變革,到蒙金戰爭和1303年元代大地震基本淪陷,從元大德年間(1309年)開始,廣勝寺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重建,可謂文藝復興。 其中,繪制了包括現在藏於納爾遜藝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館和賓大藝術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的元代和明代的4幅【藥師佛佛會圖】以及【熾盛光佛佛會圖】,還有現存於下寺的【水神廟元代壁畫】,這也是中國唯一的非宗教題材戲曲壁畫,反映的是元代戲曲的發展。並且在此之外,重建了寺院,現存許多元明時期寺院建築就是1309-1527年間陸續建造的,還留下為數眾多的元明雕塑精品。其中最顯眼的古建築自然就是明代琉璃飛虹塔。

明嘉靖年間(1527)竣工的洪洞廣勝寺琉璃塔,高47公尺是現存最高琉璃塔,也是最精美的一座,內外全琉璃。和之前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相比,大報恩寺塔更高大達到70公尺左右,但是屬於皇家建築比較嚴肅;而廣勝寺塔是地方宗教建築,氣氛活潑世俗,貼近民間生活,擁有9000多件精美的琉璃藝術品構件,少數被盜後在大英博物館等地收藏。500多年不粉刷,遠超於日本等地經常粉刷的古建築,因為琉璃藝術品難以重建,無法「粉刷」,大琉璃建築是中國獨具的。(第一批國保)

7、萬榮飛雲樓

這個回答中涉及許多古代樓閣,關於古代龍哥的系統發展可以參見上面的系統評選優質回答

【黑神話悟空】涉及到秋風樓和飛雲樓,秋風樓雖有很悠久的歷史,漢武帝【秋風辭】就是描述這裏的,但現存為清後期建築。反觀飛雲樓在建築史上的地位則顯赫許多。

飛雲樓是目前現存最復雜的樓閣之一,因為含有四面懸空抱廈,重檐十字歇山頂這些極度復雜的結構,成為明代樓閣的代表作。而不遜色於多數建築界畫的表達。

明正德元年(1506),山西萬榮飛雲樓重建,後經清乾隆時期維修,基本結構仍是明朝的風格,和明仇英【滕王閣圖】相似,重檐十字歇山,甚至具有四面全部「懸空抱廈」,是最復雜的結構之一了,不輸於界畫表達。飛雲樓高23公尺,有四根15.5公尺高的將軍柱,也高於故宮太和殿的立柱。飛雲樓具備「明三層暗五層」的結構,並且每層都有「真平坐」,結構嚴謹,不遜於元明時期的【李容瑾漢苑圖】仇英【滕王閣圖】王振鵬【金明池奪標圖】等著名建築界畫。是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明代木構。也證明元明時代中國確實存在宏偉復雜的古代木結構樓閣。(第三批國保)

從金-南宋時期出現,到元明時期與復雜的樓閣結合,早於日本「天守閣」,且結構更嚴謹復雜,內部具備桁架結構,比唐破風的結構力學性質更佳。

明人所繪【望海樓圖軸】,是明代著名建築界畫表達,就具備「重檐十字歇山」配「懸空抱廈」的結構特點,如萬榮飛雲樓和霍州鼓樓。 【望海樓圖】所繪的,則是一個標準的重檐十字歇山頂樓閣。這種形式的樓閣,比較早見於南宋最為出名的界畫師李嵩的作品和同一時期的金代壁畫。這幅畫在十字歇山頂的繪畫角度上和李嵩有著明顯的師承關系。唯李嵩所繪十字歇山多位單層的小樓,而畫中的明代樓閣結構更為復雜,並加之抱廈。另外將精細的建築設於山水立軸也是較具明代特色的畫法。

明代十字歇山的樓閣結構非常復雜精妙,三層的樓閣能夠配多達八個的歇山抱廈,加上四個十字歇山,總共就有12個歇山面!

8、應縣木塔

中國古代現存最大,最復雜的木結構樓閣式塔,建設於遼清寧二年(1056),67公尺高,超過拜占庭聖佐菲雅大教堂高度13公尺的——山西應縣木塔,歷經近千年的原構,明成祖永樂皇帝的禦筆匾額「峻極神工」以及明武宗正德皇帝的禦筆匾額「天下奇觀」尚存(第一批國保)

人道是「砍光恒山,修建應州塔」,長期以來,北宋和中原王朝視遼國為「胡人」,認為他們文化水平不高,於是遼國有了舉全國之力搞意識形態,爭正統的需求,遼道宗曾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這就是為什麽歷史上,遼國要在接近宋遼邊疆的應州,興舉國之力,修建這樣一座上古巨構。

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公尺,底部直徑30.27公尺,總重量為7400多噸,主體使用材料為華北落葉松,鬥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達上萬立方米。整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份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兩層,下層為正方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呈現八角形,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九層塔。內部桁架力學結構極度復雜,桁架柱網和卯榫以及鬥拱,和每層的平坐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可以說是最復雜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至今尚無法徹底研究清楚,所以暫時也無法整修。。。

修建的時候,遼國先組織人力,壘起土山,用土山進行圍合,然後再一層層蓋起來,之後等木塔落成,再把土山去掉,於是便能造出67公尺高的建築,仿佛埃及金字塔一般,可見為了意識形態,遼國也是花了大力氣。難怪木塔內部除了佛像和佛教藝術品之外,還有描寫蕭太後的壁畫。

對於應縣木塔和上古巨構想要更多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的回答,會有驚喜

9、大同華嚴寺

宋夏金元時期,中國大地上曾有多個民族政權建立的多個古都,北宋有著名的東京汴梁、北京大名府等,南宋有臨安城,遼金有五京,比如說金中都幽州、上京黃龍府,西夏有興慶府,元朝有元大都以及上都開平,但這些恢宏的中古時期都城都隨著歷史湮滅了,不是被毀就是被埋在地下,這些城市,只有從【清明上河圖】【繁峙巖山寺壁畫】【黑水城文書】等一系列文學藝術作品中能考證一二。

不過,歷史也有意外。

800年前的遼金西京大同卻較好的保留了一部份,就是華嚴寺和善化寺。可能因為1211年守將胡沙虎被調走,帶領精銳的7000「鐵浮圖」離開大同參加野狐嶺之戰,後戰敗逃往北京,削弱了大同守軍,戰爭烈度下降,才保存了部份成吉思汗以前的部份遼金西京,如華嚴寺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使得人們對中世紀的中國古都有更多了解的視窗。1961年成為第一批國保建築。

就華嚴寺而言,主要是建設於遼重熙年間(1038年,約宋仁宗時期)的薄伽教藏殿和重建於金天眷年間(1140年,宋高宗時期)的大雄寶殿。因為元代明代變遷,到明萬歷年間華嚴寺圍繞兩座古老大殿,已分成兩個較小寺院,即上下華嚴寺。經過成吉思汗和多爾袞的兩波大戰,華嚴寺尚存的遼金明代建築仍有不少,難能可貴。因為較完整保存了遼金西京時期諸多國家級宗教建築,也成為中世紀一系列都城的遺存,所以華嚴寺和善化寺對於建築史和宗教史是有參考價值的。

華嚴寺大雄寶殿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大殿,僅僅一個鴟吻就有4.5公尺高,作為現存最大鴟吻,可見這時期的瓷器燒造技術已經非同小可,能把大型窯器少的如此精致。兩個上古神獸鎮樓分別從金代和明代開始,鎮了800多年和500多年的樓。。。可謂工作認真負責。從金代到明代數百年的時空過去,朝代改換了,時代不同了,統治者的族群也變了,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這些帝王將相的征戰已成歷史,無數腥風血雨,天下興亡皆成往事,但北方民間的建築風格一直保存,發展和傳承。華嚴寺的琉璃鴟吻,就是一個生動的傳承的例子,明代高仿的琉璃鴟吻,水平非常高,與原作交相輝映,而快馬彎刀早已不再,300年的時空朝代巨大變遷,但人民對於藝術的追求,生生不息,可以說在這個方面,老百姓創造的民間文化戰勝了征服者的快馬彎刀。

大雄寶殿內部的看點在於建築結構和雕像 ,建築結構采用宋朝「減柱法」,減去12根立柱,創造了巨大的內部空間,比起故宮林立的柱子,觀感上反而更寬敞。頂上還有明代的「平棊」。殿內佛壇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均為泥塑。兩側塑二十四諸天,均為明代雕塑。

薄伽教藏殿的鬥八藻井為遼代原物,並供奉遼代塑像31尊,以佛教神仙為題材,其中最經典的是被鄭振鐸稱為「東方維納斯」的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其上身微裸,神態自然而寧靜,體型豐滿,線條流暢,兩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體態略為彎曲,展現曲線美。

10、大同善化寺

如前所述,善化寺的歷史變遷類似於華嚴寺,規模則是最大的現存遼金時期寺院,而且免費參觀,看點是遼金西京寺院和金代明代彩塑。 現存遼代大雄寶殿,金代山門、三聖殿和普賢閣,是成吉思汗以前高古建築集中分布的地區。梁思成 、林徽因 曾四次到山西 考察古建築,在【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盛贊善化寺:「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 金 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1961年成為第一批國保建築。

從宗教藝術史角度講,善化寺有其獨特特點,現在人們常說凈土宗,這是佛教宗派。當然佛教還有許多其他宗派,歷史上就更多了。宋夏金元並立時期,今天中國境內和周圍是有多姿多彩的許多宗教,則是今人完全意識不到,比如說汪古部和克烈部信東正教,草原上還有東正教小教堂,而他們是拜君士坦丁堡的。。。 回到善化寺,當時遼國皇帝信華嚴宗,而基層遼國大眾信密宗,所以善化寺是以華嚴宗和密宗為主題。這裏的密宗可以看做早期存在過的漢傳密宗,不等於藏傳的密宗。

善化寺大雄寶殿,是寺院唯一遼代建築,面闊7間40.7公尺,進深5間25.5公尺,以單體面積1200多平米的巨大體量成為最大的元代以前高古建築。大雄寶殿內的彩塑是中國遼金彩塑之代表,主佛壇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兩側佛壇上為二十四諸天,共計33尊。金塑二十四諸天像則是其中的精華,諸天在佛教中指的是護法天神如大梵天,四大天王等,具有一定的中國本土神話色彩。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有情眾生所往的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部份。三界中又包含眾多天界,每一天界中都有相應的天神。其中最漂亮的應該是功德天和鬼子母。

善化寺一系列建築包括山門,是遼金時期的統治者授意出資建造,可以看做遼金時期的官式建築。位於金國西京的善化寺山門,木構形制與卻與大同及晉北地區的同期遼金建築不太一樣,反而和【營造法式】中記載的中原建築高度相似。山門內供奉著四天大王像,都是明代彩塑。東梢間兩尊依次為北進間增長天王,右手持劍;南進間廣目天王,右手持蛇;西梢間兩尊依次為北進間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南進間多聞天王,右手持塔。

明塑天王像

寺內中部的是三聖殿,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檐下鬥六鋪作,單抄雙下昂,重計心造。殿內采用減柱法。比較完好的保存了宋金時期的風貌,因為這時期金軍已經占據了遼的國土和宋的中原地區,所以這時期的善化寺出現遼宋風格融合的跡象。善化寺眾多碑記,以被扣留在此的南宋使節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最為有名,朱弁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叔父,作於金大定十六年(1176),也是善化寺最早的文字史料。殿內造像題材為一佛兩菩薩兩脅侍,在馮驥才主編的【中國大同雕塑全集-寺觀雕塑卷】中標明為「華嚴三聖」。

普賢閣則是一座樓閣式建築,平面方形,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重檐九脊頂,金貞元二年(1154年)重建。

金塑華嚴宗三聖
12世紀,遼金西京大概就是這樣
金塑漢傳密宗二十四諸天

11、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時期的佛教建築,在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大部份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完工,小部份繼續修建,建造過程持續了150年。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雲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開鑿的佛教石窟。與中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雲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中世紀早期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交流關系,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後世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國保建築和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的絕大部份都是北魏中後期雕造的。參照考古學家宿白的研究,依據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雲岡石窟可分三期。

第5窟6窟位於雲岡石窟群中部,屬於雲岡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順治八年加蓋的四層五間式木構閣樓,清代號稱「雲岡佛閣」或「石窟摩雲」,為雲中八景之一。這對豎式設計的雙子佛閣,既亭亭玉立,又合璧莊重,體現了我們祖先工匠對石窟寺殿宇的精準理解,也是目前雲岡石窟僅存的古代窟檐建築。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時還起到遮風擋雨作用,特別是保持了窟內溫濕度的相對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狀態遠優於其它無窟檐的洞窟。

遊戲中的雲岡石窟
現實中的雲岡石窟

12、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相傳始建於唐朝,是朔州人尉遲敬德建造,不過現存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因為金熙宗到了中原接受儒家式教育,與保守本民族傳統的金太宗思想不同,放棄女真族原始的薩滿教,歸化當地佛教凈土宗,因而敕命改為佛寺,主體建築彌陀殿就是這個時期建造的(公元1143年),距今近900年,是現存最大的保存完善的金代建築之一。彌陀殿四周還保存著一些金代壁畫,共計345.75平方米。大殿前檐下懸有「彌陀殿」華帶牌一通,華帶牌是中古時期豎匾的造型名稱,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 彌陀殿的12世紀中古時期保存下來的雕塑,壁畫,建築,琉璃和窗花五大要素是主要看點。 崇福寺建築群1988年成為國保建築。

【黑神話悟空】中出現了金代的彌陀殿,以及可能有明代的千佛閣。

中古時期華帶牌
彌陀殿窗花

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在13世紀初崛起,1211年曾派出術赤(金帳汗國創始人)察合台(察合台汗國創始人)與窩闊台率兵掃蕩雲州、朔州等地,經這幫中世紀世界史「大人物」辣手摧花,崇福寺屢遭破壞。其中只有彌陀殿和雙音殿保存下來,洪水過後,到了元代和明代重修崇福寺,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而明代千佛閣原先是金代藏經閣,其中的經文都失傳了。

彌陀殿建築風格獨特而莊重。它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使用宋金時期常見的減柱法,省去了許多的柱子,單檐歇山頂的設計彰顯出其宏偉的氣勢。柱頭鬥拱有斜拱,這也是中國最早運用斜拱的例項之一,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獨特創意。殿的華帶牌(牌匾)、鴟吻、雕塑、壁畫以及隔扇門全部是金代原構,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保存完好。

我們看古建,當然不僅是看熱鬧找百科,而是看透背後的邏輯、歷史和放在歷代古建系統中的發展邏輯。彌陀殿的建築造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元時期的官式建築風格,這風格對於明朝也有影響,比如說明代建築——北京太廟社稷壇,從中也可以看出雖然宋金元明,江山分分合合,但中國古代建築是有歷史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

遊戲中的彌陀殿
金敕修崇福寺彌陀殿(1143)
明永樂太廟社稷壇(1420)
遊戲中的彌陀殿

13、渾源懸空寺

渾源懸空寺南北樓,明代徐霞客(1633)描述的「天下巨觀」,坐落在90公尺高的山崖上,懸空而建的城堡式寺院,現存為明清修復,樓高三層數十米歇山頂。整個樓體是用類似「膨脹螺栓」的理念,從山頂把梁柱釣到山腰,插進山腰挖好的洞窟中,懸空寺的棧道式立柱是解放後為了遊客安全起見,增加的不承重結構,組成靜不定結構的雙保險,原本的樓體懸空,沒有立柱在山體上支撐。寺內有五世紀北魏石窟中雕像,年代久遠,而金大定(1161-1189)遊記石刻顯示至晚金元時期已經有基本形制,明季【徐霞客遊記】中懸空寺已經接近現代(第二批國保),並入選全世界十大岌岌可危建築。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當時的寇謙之道長認為修行需要在遠離人間煙火,不聞雞鳴犬吠的地方修建,所以才有懸空寺的理論基礎。 現在還有北魏時期的摩崖石窟或石刻,但是建築本身大多是明朝風格,徐霞客之前,顧炎武也質疑過,看寺內碑刻,金元時期已經有懸空的寺廟,人們在上面遊覽,看下面路上行人如螞蟻。明代又進行了修建,400年前的【徐霞客遊記】中描述的景象已經和今天大概一致。另外,懸空寺也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建築,供奉著三教融合的神仙。

即使從明代算起,也已經500年風霜雨雪,而懸空寺仍然屹立,許多材料還是明代或清代的,經歷了清初原平忻州等地多次7級以上大地震,今天仍然能用,真是厲害。

這個地方要批評一下遊戲制作組,他們沒有搞清楚懸空寺的基本原理。他不是一個像四川蜀道難那樣的棧道建築,他是真的「懸空建築「,其原理是下方插入山體橫梁的膨脹螺栓,而不是用外邊看見的柱子承重(見下圖),外面的柱子大部份是後來加的,沒有承重作用,純粹為了保護遊客的措施。而遊戲中這樣就感覺力學結構完全不了解。

遊戲中的懸空寺

14、渾源永安寺

渾源永安寺是金代始建,但因為被雷火擊毀,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保存至今。渾源永安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和傳法正宗殿,兩側東西配殿有觀音殿、伽藍殿、達摩殿、雷神殿及關帝殿。2001年被評為國保建築。

元代建成的傳法正宗殿是寺院主體建築,延續宋金時期的做法使用了減柱法,殿內明間梁架間有雕的天宮樓閣和天花藻井,采用傳統的木骨與鬥栱相結合的建築手法,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殿頂中部以黃色琉璃瓦覆蓋。檐下明間、次間均安裝有隔扇門,後壁開板門,下面左右兩端「莊嚴」兩個大字,美輪美奐。四壁滿布明代壁畫,壁畫分為135組895尊人物,面積為186.912平方米。後壁繪十大明王三教仙佛鬼神,體量高大(平均高3.245公尺),是明代壁畫中的上乘之作。傳法正宗之殿前檐下正中懸掛「傳法正宗之殿」牌匾,是元初書僧雪庵和尚的手筆。

因為前身被雷火擊毀,傳法正宗殿脊剎裝有形似避雷針的鐵絲圖案,倒還真的沒有再被雷火擊毀,關於古建築的防雷,這也是可以討論的一個話題。

明代壁畫——十大明王

15、五台山南禪寺

五台山南禪寺是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正殿建立於唐武宗滅佛事件以前的中唐時期(782年),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王朝內部藩鎮化,對外失去大多數都護府控制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老百姓把目光投向了宗教,想要借此獲得安慰,宗教繼續保持繁榮。一大群具備影響力和免稅特權的僧侶地主和寺院貴族出現,影響了唐王朝的統治,唐武宗就開始滅佛活動。歷史上的三武滅佛是非常嚴厲的,中唐時期的規模浩大的寺院受到嚴厲打擊,拆了不少,南禪寺因為地處深山老林的一座小院子而幸免於難。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誌」,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

三武滅佛

除了建築本身,南禪寺還有17尊唐代彩塑,以及唐代的一些文物遺存作為看點,已經是難能可貴

被盜前的南禪寺唐代文物

16、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這座現存唐代唯一的「大殿」在建築史上的名號可是大名鼎鼎,因為上世紀日本曾有「中國無唐建,大唐在日本」的觀點,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大師經過考察,發現了佛光寺,這才終於解開了謎團,奪回文化正統之位。東大殿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大殿,不像南禪寺正殿和廣仁王廟這樣的小建築,結構也比較古樸復雜,建立於晚唐時期——武宗滅佛後的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金代文殊殿價值也很高,木結構衡量單跨度14公尺,接近蘇聯時期計算的古代木結構(不算復合木結構)跨度極限。佛光寺因為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1961年成為第一批國保建築,2009年和五台山一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梁思成稱贊道:「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佛菩薩像數十尊,梁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中國第一國寶也。」 主要的看點也就是這些還有金代文殊殿。佛光寺比較偏一點,但也正因為如此,佛光寺才能長久保存下來。

林徽因考察佛光寺
遊戲中的佛光寺

17、五台山南山寺

五台山南山寺始建於元代(1295年),歷經多次重修,現在最重要的看點是浮雕群。

遊戲中的浮雕和現實中的浮雕。

18、五台山龍泉寺

始建於宋代,現存多為民國時期建築,雖然年代不古,但藝術水準還是不低,【黑神話悟空】選取這個寺廟的主要看點——石雕牌樓。隨著石雕藝術的發展和進步,明清時期出現了更多的規模宏大的石雕牌樓,比起傳統木雕牌樓更加容易保存,故而能長期看到嶄新般的藝術創作。

而石牌樓四柱三門,上蓋三個樓頭,分上下兩層,居中的樓頭既高且大,兩個耳樓頭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後兩根圓柱斜頂,結構緊湊而穩固,通體精雕細刻。石牌樓的前後垂檐和三門的拱券,都采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在團團白雲之中,張著大嘴,睜著圓目,很有氣勢。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和雲頭等,雕得恰到好處,富有質感,雕工紛繁而脈絡清晰。牌樓正中檐下雕一豎匾,刻「峻淩霄漢」四字,中間嵌板上鐫刻「佛光普照」四字。兩個耳門的拱券上雕有花、桃、柿子、筆、塵彈、紙扇、寶鏡、書、壺等,十分逼真。刻工細致。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刀工精細之處,細如發絲,薄如蟬翼。背面牌樓正中檐下雕一豎匾,刻「妙道玄機」四字。中間嵌板上鐫刻「法界無邊」四字。

黑神話悟空中的匾額

19、五台山金閣寺

又要提到漢傳密宗的歷史了,提到密宗,大多數人想到藏傳佛教,但是其實古代,有漢傳密教存在的,後來隨著歷史逐漸湮滅。早期宗教流派是非常多的,是一個文化豐富,多種多樣的時期。比如我們今天不熟悉的祆教,彌勒教,白蓮教來自於波斯拜火教體系。佛教則有密宗,華嚴宗,凈土宗等多種宗派。道教除了正一派和全真派以外也有多種教派,明代以前尤其是亂世,曾有宗教的輝煌期。(圖片來自網路)

而漢傳密宗的起源,必須提到五台山金閣寺的創始人不空法師,盛唐時期719年隨金剛智來中國傳法。此後18年,學律儀和唐梵經論,並隨金剛智 譯語。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護送國書往獅子國。受獅子國王屍國迷伽殊禮接待,被置於佛牙寺 。不空運依止普阿阇梨,請求開壇重受灌頂 。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時入壇受學密法,前後三年。他並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珈經】等80部,大小乘經論20部,共計1200卷。

後不空回中國,746年回到長安,建立曼荼羅,為皇帝灌頂,並從事譯經事業和開壇灌頂傳揚密法。不空生歷玄宗、肅宗、代宗三代,極受朝廷的尊重和禮優。唐代宗稱贊不空為「我之宗師,人之舟楫。」大歷九年(774年),不空圓寂。唐代宗特頒【追贈不空和尚詔 】,追贈不空為「開府議同三司,仍封肅國公,贈司空,謚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譯著極其豐富,其主要者可分為顯數、雜密 、金剛界 、大樂 、雜撰5大類,共77部,120余卷。為密宗在唐代的一時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

實際上,五台山金閣寺寺廟建築式樣是參照當時印度最著名的寺廟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規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學府。12世紀最後一個古天竺國的佛教國家滅亡,失去庇護,也被其他教徒徹底淪陷。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金閣寺以其歷史悠久,現存佛像眾多高大,特別是千手觀音像,在五台山眾多寺廟中獨樹一幟,為世人矚目。

20、靈丘覺山寺

靈丘覺山寺相傳始建於北魏時期,現存為遼代建築,遼國崇佛重道,重視用國家資源建設宗教建築,在燕雲和遼東兩地尚有一些遺存;另一方面,遼國希望用精美的文物,既能教化子民,又能令其他國家凈重,拜托沒文化的草原帝國的帽子。後期的遼道宗甚至自誇:吾修文物,彬彬不易於中華。以此向各個民族宣示正統,基於意識形態的需求,也就不難理解遼國為什麽傾盡國力到處打造寺院。

遼大安 六年(1090年,宋太宗時期)重修後,雖經元、明兩代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此次【黑神話悟空】遊戲取景,正是寺院標誌性建築——靈丘覺山寺遼塔

塔高13層,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實心磚砌。塔內有八角形塔寶,中心有八角形塔心柱。底層可攀登,內有木雕臥佛一尊,四壁有壁畫。塔座周圍有磚雕歌舞伎,是遼代磚雕藝術的珍品。

21、新絳福勝寺

福勝寺始建於唐朝,但現存為元明建築。包括元代彌陀殿和藏經閣下部密洞,看點在於眾多元代、明代彩塑。【黑神話悟空】遊戲就選取這裏的彩塑作為護法大師參與遊戲角色。

說道晉南彩塑,這裏引入一個概念,國際學術界的晉南「汾河木雕流派」,泛指宋金元明時期汾河地區為中心的一些彩塑藝術風格。並認為發展到金元時期為巔峰。這一點筆者仍然質疑,因為明代也有很多不錯的木雕,比如說洪武年崇善寺大雄寶殿千手觀音像,正德年繁峙公主寺明代塑像,包括這裏的新絳福勝寺元明雕塑。所以說國際上認為明初衰落是值得商榷的。除了雕塑以外,壁畫也是一個主題,新絳稷益廟的壁畫就是元明時期很不錯的壁畫,還有如芮城永樂宮道教壁畫和朱好古畫派的稷山青龍寺,真定府畫派的繁峙公主寺等。

彌陀殿記憶體有元代彩塑,正中為彌陀佛,左右分別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站像,主佛像的背面元代彩色懸塑渡海觀音。四周有善財童子、明王及供養人等,皆為建殿時原作。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於主佛像兩側補塑四大天王與十八羅漢。菩薩、童子與羅漢像。後殿七間,二層,下層為三佛洞,上層為藏經閣。 洞內塑三世佛(釋迦、燃燈、彌陀)及脅侍菩薩,均為明代作品。

遊戲中的護法
福勝寺元明彩塑原形

22、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在隋唐時期已經有了,但後被洪水沖毀,現在是仿古建築。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23、介休祆神樓

元明時期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精美的樓閣遍布天下。除了宋金時期的十字歇山,明代樓閣將各種折角,十字,多層,甚至淩空而設的懸空抱廈運用得爐火純青。樓閣的設計擺脫了程式化的造型而真正變成了一種多變的藝術。元代的【李容瑾漢苑圖】王振鵬【金明池圖】,【滕王閣圖軸】,明安文正【黃鶴樓圖】,明仇英【滕王閣圖】【望海潮圖】等著名的建築界畫中描述了無數精致的復雜樓閣。

明 仇英 滕王閣圖局部

明;仇英【滕王閣圖】局部,這種畫法史上傳承者僅元代王振鵬、明代仇英、以及個別明代院體畫師。明代的滕王閣,富麗堂皇,結構復雜,但是毀於兵火,而現在這種結構的海內外孤本就是——

清 康熙 介休祆神樓

清康熙(1662-1723)年間,山西介休縣官民集資數十年後,重建了全國僅存的「明教」建築——祆神樓,高約25公尺,此樓的結構特點和明仇英【滕王閣圖】極為相似,證明技術沒有斷,同時具備復雜的「重檐十字歇山」配「懸空抱廈」以及「折角重檐歇山」的組合式木結構樓閣,是現存復雜結構最多的古樓之一。現存明飛雲樓和清初祆神樓,復雜程度超過古代元明清畫師的幾乎全部建築界畫。(第四批國保)

24、介休城隍廟

介休城隍廟,建立於明洪武年間,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山門、儀門、戲台、獻殿、正殿、後寢殿,兩側為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及東西垛殿。介休城隍廟格局保存比較完整,形制等級較高,是保存完善的明代城隍廟例項,2013年成為國保建築。

提到介休,不得不提及古代琉璃造像藝術的發展,其實北京琉璃廠的前身也是山西匠人,而介休正是重要琉璃產地,宋元時期就有琉璃藝術發展,到了明代,民間琉璃藝術輝煌,精雕細琢,現存介休後土廟,城隍廟都具有大量琉璃藝術品存世,而這些大型窯器的燒造比一般瓷器還難,說明元明清時期北方瓷器文化仍然興盛,而且還有發展。

湖北江陵的文物出土顯示鴟吻至晚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據記載大約在晚唐以後,鴟尾下部塑成含脊的獸頭,即改稱為鴟吻。宋以後鴟吻的形象可見於敦煌壁畫和文人卷軸畫如宋徽宗【瑞鶴圖】、明仇英【滕王閣圖】、明安正文【黃鶴樓圖】等,吻部都繪作獸頭形。宋徽宗(1100-1125)【瑞鶴圖】中的獸頭形似龍頭,上翹的身體雕有鱗片,尾部為毛束。 作為比燒制瓷器更難的大型窯器,整體燒造的琉璃鴟吻,則是鴟吻中的寶石。

明代中葉(1500年前後)北方地區的琉璃燒制技術和產量達到了歷史高峰,水平遠遠超過前代。這種大型窯器的燒造難度尚在瓷器之上。明代「官鈞」瓷器的斷代為明朝,就受到明代大型琉璃建築的輝煌的啟發。 最早的出土琉璃在北朝時期,自從唐以後有木結構寺廟大殿古建築存世的年代開始,就有琉璃建築存世,琉璃裝飾品和漢族傳統古建築相伴而生,是其重要組成部份,而其他國家則少見,基本上是中國獨門絕技,是中國漢族古建築的特色。 中國的琉璃建築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日本,南韓,越南,蒙古,藏式建築,苗瑤壯侗,古代琉球等地琉璃古建築稀少,水平有限,西方基本沒有。在唐宋到明清尚存的北方古代建築中,琉璃建築技術呈現出不斷發展和傳承。

參見下面的回答

25、原平惠濟寺

原平惠濟寺始建於唐朝,宋代重修,現存大佛殿為宋代遺構,金元明清也屢次重建,形成一套完整建築群,2013年成為國保建築。這裏的看點是宋代彩塑,殿內佛壇上塑佛、菩薩、脅侍、童子、金剛等,為宋塑佳作。兩壁千佛閣記憶體有157尊宋代木雕,雕工精細,刀法有力。原平惠濟寺中大佛殿歷史最古,建築結構及其塑像藝術尚保存宋代風格。

而【黑神話悟空】遊戲選取了原平惠濟寺的匾額【心即佛】,這塊匾額可能在忻州博物館,無法參觀,遊客只能看看彩塑了。

遊戲中的匾額

26、解州關帝廟

關帝廟建立於隋朝,是天下關廟的祖庭,宋朝時期曾經大規模擴建並接受皇帝封號,但在清初的大火導致宋明整體建築群焚毀,現在的建築主要都是康熙以後,只有歷代碑文不怕火燒,保存完整。禦書樓是其中很有特點的一個樓閣。

清康熙年間(1702)年重建的解州關帝廟禦書樓,台基為明代遺存,屋架屬清康乾時期,其平面呈正方形,二層三檐四滴水,歇山式廡頂,高17公尺。明間前後均出抱廈,通透暢通。前抱廈一間,為龜須座式單檐廡殿頂。後抱廈三間,為單檐卷棚歇山頂。此種前小後大抱廈,在古建中實屬少見。這是因為,後抱廈的形制可以作為「樂樓」使用。樓閣內部采用「八卦藻井」的藝術構造。最上層樓檐,自檐柱向四方伸出,以瓦壟、脊獸合成九脊歇山式廡頂。其三層檐面,坡度陡峻,翼出如飛,外形秀美而生動。廡頂全部用筒板瓦覆蓋,瓦件溝滴和鴟尾脊獸均為黃綠色琉璃制品,圖案有卷草花卉、仙人武士、行龍、雄獅、鳳凰等,莊嚴生動,美輪美奐。因北宋元祐七年(1092)宋廷敕建的宋明古樓被大火焚毀,清康熙帝再次敕建,並在巡遊山西時禦筆題詞,成為禦書樓。(第三批國保)

27、芮城永樂宮

在金元時期的北方,正當亂世,崛起了一個新的道教流派,就是全真道。當時舊的道教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就要搞新的理論,12世紀的道長王重陽(就是神雕俠侶的武學宗師)將保守的舊道教與儒教,佛教結合,改革出家制度,提倡艱苦修行,這就是明代【正統道藏】收錄的【重陽立教十五論】,創立全真道。 全真道興起後,與金元皇帝的關系微妙,一方面金元皇帝希望利用新生的全真道維持統治,但另一方面又怕全真道帶起來新的漢人勢力,十分猜忌。

公元1247年,永樂宮道教建築群誕生了,但是此時全真教看似烈火烹油,實際上危機四伏。木秀於林風必摧之,1258年,蒙哥汗借口道士違章建築,搶占佛教,儒教的寺廟,以及道士生活奢侈,廣占田宅,並偽造【老子化胡經】令佛家蒙羞等原因,打擊道教,燒毀道教經文。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聯合國師八思巴和佛教高僧,共同打擊道教,將參加會議的正一道張天師和全真教長們統統打擊,並大規模燒毀【玄都寶藏】7800卷的雕版,就是「至元毀道」。這場運動破壞了道教文化,明代重修【正統道藏】的時候,只剩下5000多卷,許多道教系統保存的古書失傳了。

就是在這樣復雜的鬥爭環境中,永樂宮斷斷續續,修建了一百多年,直到1368年元朝滅亡才修好。但是道士們不放棄,鍥而不舍,全部引經據典力求完美,倒也保存和發展了古代文化。永樂宮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1961年成為國保建築。

永樂宮最主要的看點就是元朝建築和壁畫,原本唐朝著名畫家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圖】代表著一代經典,【永樂宮朝元圖】則繼承和發展了吳道子的畫風,描繪了成千上萬神仙,道教主要流派的所有神仙都包括,他們圍繞八個主神朝拜天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無一例重合,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道教壁畫。 永樂宮是現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築,是全國最大的道教宮觀,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範例,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壁畫藝術寶庫之一,其中三清殿【朝元圖 】是世界繪畫史上群像構圖發展的頂峰,是世界罕見的巨制,堪稱國寶。

唐 吳道子 八十七神仙圖

為了紀念呂洞賓,王重陽,丘處機等道長,全真教興建了永樂宮一系列建築群。1325年完成了三清殿,又名無極殿,是永樂宮一座最重要殿宇。殿中保存有古代壁畫巨制【朝元圖】,是壁畫中的精品,總計429.56平方米,構圖宏偉、氣勢磅礴,筆法生動傳神,設色富麗堂皇,集唐宋壁畫藝術之大成,是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發展到巔峰的傑作,迄今為止所知的中國古代最大人物畫,也是十三、十四世紀世界繪畫史上極為重要的作品。1963年【朝元圖】摹本首次在日本展出,被譽為世界藝術瑰寶,東方畫廊。

隨後又完成了重陽殿,供奉全真派創教祖師王重陽和他的七位弟子,也稱為「七真殿」。殿內四壁有仙傳壁畫,分布在東、西、北三壁及扇面墻背面。重陽殿壁畫與純陽殿壁畫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相同,按逆時針方向,自東而北向西,一共49幅,以「連環畫」形式,記述了王重陽從出生到遇仙證道,建活死人墓修行,到成立道會、傳教及度化弟子的神奇事跡。

1358年,純陽殿建成,供奉呂洞賓,其中最為主要的壁畫【朝元圖】位於主殿三清殿內,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9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墻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元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

遊戲中的壁畫
復制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朝元圖局部

28、西溪二仙廟

西溪二仙廟建立於唐乾元年間(758年-759年),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年)擴建,後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後殿、東西梳妝樓為金代遺構。西溪二仙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拜亭、中殿、後殿,山門和中殿之間的東西兩側設廊,中殿至後殿之間的東西兩側建梳妝樓及配殿。

其中主體建築後殿位於整個廟宇中軸線的末端,是典型的宋金時期大殿建築,建於高0.89公尺的高台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五鋪作鬥拱,琴面式單下昂單檐歇山式屋頂,灰色筒瓦鋪制。屋頂飾有琉璃脊獸,琉璃構件做工精細,稱得上是中國琉璃藝術精品。梁架為六架椽,四椽栿前壓乳栿通檐用三柱砌上露明造。單檐並廈兩頭造。與宋 【營造法式】中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廳堂式建築相近,不同之處是該殿金柱與檐柱同高及乳栿設於四椽栿之下,形成互相搭壓而使梁架更加穩固。可見北宋以後,金元時期【營造法式】派別有了新的發展。

中殿重建於金皇統年間,元、明、清歷代多次維修。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中殿柱網排列特殊,只於前檐明間設金柱和檐柱各兩根,山墻和後墻無柱,表現出了獨特的地方手法。

梳妝樓建於二進院東西兩側,形制基本相同,均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二層三重檐歇山頂,筒板瓦屋面。一層副階周匝,二層平座鬥栱支出回廊。廊柱柱間以闌額聯絡,不設普柏枋。鬥栱為典型的金代風格,施琴面式昂。梳妝樓是西溪二仙廟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也是研究早期樓閣建築的重要資料。

遊戲中的二仙廟
現實中的二仙廟
二仙廟琉璃鴟吻

29、晉城青蓮寺

晉城青蓮寺創始於北齊年間,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古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新寺始建於唐大和二年(828年)。保存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彩塑,以及宋元時期的古建築,但歷代兵火破壞嚴重,比如貞祐之亂和抗日戰爭等。1988年成為國保建築。

山西晉城青蓮寺以其現存54尊唐、宋彩塑而聞名。在這些彩塑的裝鑾中,其中的宋塑采用了四種妝金工藝。青蓮寺妝金工藝為時代影響下創新的產物,其歷史人文價值不可忽視。

30、長治觀音堂

長治觀音堂是明代建築,始建於萬歷年間。以殿內彩塑和懸塑藝術聞名。中軸線上自西向東有天王殿(山門)、獻亭、正殿,兩側為鐘、鼓樓及東西配殿。2001年成為國保建築。

觀音堂占地約6000平方米,古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觀音殿為寺院中的正殿,廣三間深兩間,單檐懸山頂。殿頂黃綠兩色琉璃吻脊,紋飾為蟠龍與西番蓮紋樣,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屬明代遺物。門楣之上,懸掛著刻有「觀音堂」三個鎏金大字的匾額,為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誥封兵部侍郎郜欽所題。觀音殿內的三面墻壁及屋頂梁架之上、門窗頂部,皆是描金彩繪的泥胎彩塑、懸塑。小小的三間殿堂之內,現存約五百尊塑像。在殿堂正中的佛壇上,是佛教中的「三大士」,即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殿內兩側的佛台之上,分別塑有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十八羅漢,有睡羅漢、啞羅漢、靜羅漢、長眉羅漢、伏虎羅漢、彌勒羅漢、病羅漢等。羅漢之上為二十四諸天尊神,還有孔子72弟子,同事包容了儒釋道三教的神仙和名士,表達了古代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一種現象。

31、長子崇慶寺

崇慶寺始建於北宋真宗年間(1016年),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完備塑像是,寺內保存歷代彩塑300余尊,包括大量宋塑,被一些彩塑藝術家奉為「宋塑之冠」,1988年成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殿為寺內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布灰簡板瓦覆蓋,琉璃剪邊。檐柱均砌入墻內,生起明顯,柱頭置扁平的普拍枋。柱頭鬥拱系單抄單下昂五鋪作偷心造,下昂之上又出下昂式耍頭。梁架結構形式為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前檐明間辟板門,次間為直欞窗。天王殿內塑四大天王,威武有力。三大士殿內梁枋柱額幾乎全部為宋制。殿內神台低矮,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羅漢像。地藏殿內塑地藏菩薩與十王像,技藝極佳,據佛壇題記,為宋元豐二年(1079年)作品。

大士殿,為宋代建築,明代重修。西闊三間,進深四椽,屋頂為懸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幾乎全部還是宋制,外觀經後代的修繕,明清式特征明顯。雕塑彩畫還保留著宋代特點。

32、汾城古鎮

原為太平縣城,唐初為尉遲恭的封地一鄂公堡。 古太平縣城在唐貞觀七年(633年),由古城鎮遷於此地,經歷朝歷代建設,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築,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築群之一」。汾城古建築群現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築遺構12處40余座,總面積大約為二萬平方米,以鼓樓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為城隍廟、文廟、明倫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墻等。主城墻始建於唐貞觀七年(633年)。舊稱鄂公敬德堡。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鎮,其中從1183年到清朝民國一直在使用,是一個活的古建築群。

遊戲中的鑒察訪
現實中的鑒察訪

感謝明月煦風提供部份資料,部份圖片來自於網路

@知乎遊戲 @知乎人文 @知乎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