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為什麽很多人沈迷於電腦,總會不由自主地開啟電腦玩遊戲?

2017-01-21遊戲

本回答針對網路成癮者,即有明顯沈迷且自覺降低生活品質而難以自控的人。自覺不成癮的、能合理遊戲的人不用浪費時間評論,請拿剩下來時間補習一下小學語文。


在我看來,目前絕大多數網路成癮者面對的問題,並不是遊戲和網路的魅力太大,而是他們逃避自我內心的沖突和矛盾的力量太強。

回想沒有網路的時代,大多數人沒有便捷的延遲問題的手段,遇到一個問題,就得立即著手解決,哪怕再困難再麻煩。而現在,逃避問題的捷徑觸手可得,它就在我們的手中,口袋裏,桌面上,只要輕輕一按,就能將現實的問題隔絕在外,誰又會放棄這樣的捷徑呢?畢竟操縱人腦感性思考的小路神經系統,其運轉速度是控制理性思考的大路神經系統的上萬倍。你可能都沒有說服自己的時間,在理性還在熱身時,感性已經幫你開啟電腦,徜徉在虛擬世界裏好久了。

對於大多數認為遊戲是萬惡之源的家長來說,一個有趣的結論是,遊戲的趣味性並不和成癮程度呈直接相關。一個在生活中有清晰目標和執行計劃的人,他能夠從自己的計劃和行動中獲得成就感,因此很難對任何大型網路遊戲上癮,而一個因為明天就要交論文今天還沒動筆的,被強烈焦慮所困擾的人,倒是往往會盯著連連看玩一下午。我們逃避現實的力量越強大,成癮程度越高,大多數人應該都有同樣的體驗:明明覺得timeline上已經沒什麽好看的了,卻還是無法關掉去做事,只是一遍遍徒勞地從微博跳到豆瓣,豆瓣跳到知乎,知乎跳到朋友圈,朋友圈跳到QQ,等待著有什麽好玩的東西重新整理出現?如果是的話,這時候最好停下來,把手機放一邊,無論腦中那個感性的聲音怎麽喊也不要去看。問自己,如果沒有手機,我現在該在做什麽?

當然,也存在真正的遊戲愛好者,因為喜歡遊戲的設計因此在上面花費了大量時間的情況,那麽如何判斷遊戲愛好者是在逃避現實?還是真的熱愛遊戲?其實很簡單。

既然遊戲成癮者的癥狀表達是內心對於現實問題的沖突矛盾的一種逃避,那麽只需要在假設中解開其現實問題的沖突和矛盾即可。

閉上眼,幻想你買彩票中了五十億美元。是的,五十億。

然後你想做什麽?

如果你的答案是,買房,泡妞,周遊世界,享樂etc,那麽恭喜你,你是一個愛逃避的人,你之所以沈迷於網路和遊戲,只不過是本性的你像個小孩子一樣,一邊消極的殺時間一邊等待別人開金手指來幫你解決你的問題。如果沒有,那麽你會逃避到死。

如果你的答案裏排在前列的包括,買遊戲裝備,或者買下遊戲公司,那你才是一個真正的遊戲愛好者。遊戲並不是你現實生活的替代品,不是你委曲求全的成就感來源。它是真正的愛好。

我曾經把這個問題問了身邊幾十個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卻幾乎如出一轍:

「你現在想要什麽?」

大多數人會回答,想下班,想玩遊戲,想購物,想吃頓好吃的,想睡覺。

那麽做完以後呢?假設做什麽都可以?

想旅行,想買包包,想養狗,想離開家鄉,想飛到另一個國家看看……

然後呢?

……

然後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短視,總以為阻礙在自己和幸福之間的東西,是一頓飽飯,一個好覺,一份工作,一個好身材,一個好父母,一個好愛人……但其實,隔在我們和幸福之間,只有我們自己。只有那個不知道要什麽的自己。


這個測試方式同樣適用於想要透過旅遊/辭職/寫書追尋自我的人——

當你有了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自由,當你目前生活中的困難都已經消失,什麽是值得你付出一生的事業?

Find it, then u may feel an impulsion to leave your computer and get going.

擴充套件閱讀:人的本質是什麽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2657 5570/answer/33474951

11月17日後續更新,可不看:

這幾天收獲了2k+的贊和100+評論,我試著在評論區和一些有價值的回復進行討論,同時也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激發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更多思考。讓我覺得有必要將一些擴充套件性的問題表達清楚,以免產生誤解。因此,盡管以下內容與問題相關性已經不大,但我還是記錄於此,給抱有相同疑問的知友表達一下我的態度。

首先,大多數人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是極其困難的,而在諸多習慣之中,「獲取成就感的模式」要改變起來是最為困難。它伴隨的不僅是內心價值觀的部份坍塌和重建,更重要的是涉及外在的關註點甚至是專業技能的改變。簡單舉例,一個重度網癮的人想要變得積極求學且小有所成,首先他就必須將原先的「以遊戲成就為榮」的價值觀轉變為「以現實成就為榮」的價值觀,這種崩塌與重建會造成一段時間的自責,「我過去做的一切都是浪費時間」,和焦慮,「我從現在開始努力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這個過程會損耗一部份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失去信心。其次,他必須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讓自己的關註點從遊戲轉向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梳理各學科的思維邏輯,及時應對各種因為他過往的不作為而產生的問題。在過去,他只需要逃避了之,如今卻必須承擔責任,連帶之前的所有欠債。這又會激發新一輪的焦慮,貶斥,自我懷疑,價值感的不斷削弱……在這關鍵的轉變時期,舊的成就感來源已不能再使用,新的成就感還未來臨,直到學業方面真正有進展之前,這種青黃不接的狀態會一直延續,當負面情緒堆積到一定程度,人會極度想做些事來放松自己,你認為他會選擇做什麽呢?大多數人妄談改變,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曾嘗試過改變。有過自我改造經歷的人,不會隨意低估其中的困難。

其次,絕大多數人沒有改變的必要。這句話看似殘酷,其實非常實在。一方面,人在什麽情況下最有可能發生改變?答案是經歷大變的時候。平靜的生活過得好好的,誰也不會沒事找事改變原來過得去的生活模式,我們的大腦就是這麽個懶到掉渣的東西。但一旦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不幸崩塌,人在重擊之下會變得格外能承受,格外能思考,格外開放容忍有擔當。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從未體驗過生活的艱辛和責任,一場車禍下來父母雙亡,大部份人都能借此厄運短時間快速成長;一個思想平庸的青年,從未思考過生活的意義,一次誤診讓他精神崩潰,再愚鈍的人也會想明白很多過去想不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外在環境的崩塌改變了我們的自我界限,讓原本固守的價值觀和意義感整合重組,形成更加深刻的觀念體系,這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心智的成熟。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熟的機緣:有的人家境殷實,數十年豐衣足食遇不上大的挫折,有的人天性聰慧,能博取眾人的喜愛從不用懷疑自己;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熟的願望:至少應該沒有人想刻意經歷苦難。從這一點來說,自我改造是上天賜予苦難者的禮物。一生平順的人自然無須改造自我。另一方面,不是每一個嘗試改造自我的人都能獲得成功。想要改變自己,需要否定過去相信的很多東西,平常人往往無法分清人和事的界限,將否定過去的信念轉化為否定自己,最後,很多人都在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事物的迷茫中大量內耗,失去前進的力量。自我改造往往還面臨著巨大的外界壓力,因為當今社會的世俗觀是以功利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個人的價值觀與之相左,必定會受到沖擊,我們要與之抗衡的,除了我們自己,首當其沖的還有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他們雖然都是以愛的名義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卻不一定都能理解你,很多時候他們會給你一些不必要的壓力,阻止你從他們習以為常的那種生活中脫離。人常說,成熟的過程往往是拋棄親情的過程,這未必是在讓我們真正地拋棄親人,只是告訴我們,在精神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無法依靠外在的任何人。過往習以為常的協助來源,如今已不可用,甚至成為阻力,這會讓每個人都開始不由自主懷疑自己。我們必須在心裏一遍遍地推導自己的目標,完善每一個步驟,才能在外界的雜音中保持心境堅定。同樣,外界的評價是傾向於結果論者,若你改造自我的結果是獲得了世俗認可的成功,那麽他們會對你推崇備至,若結果是失敗,他們便多了一個固守自己原有生活的理由。你在過程中的全部努力和個人體驗,將被完整地忽視。最後一方面,從宏觀上來看,改變世界掌握真理突破自我的永遠是少數人,作為平民百姓終生最高的任務就是保全自己盡量沒有坎坷地度過這一生。愛折騰的和愛安穩的,這兩者沒有孰高孰低,孰優孰劣,都是一種人生選擇,都應該得到尊重。

最後一點,絕大多數人內心深處厭惡改變,害怕自由,沒有能力承擔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在選擇專業、工作、甚至結婚物件的時候,多少人聽從了身邊人的安排而放棄了發出自己的聲音。而等到學習工作婚姻不順利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心安理得的將罪責推脫給當初那個身邊人?在順從的那一刻,我們心底其實是松了一口氣的,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將不必為這個選擇的結果負責,如果進展順利,我們省掉了做決定的麻煩,萬一進展糟糕,我們還有一個可以責備的物件。大多數人害怕做選擇,害怕聽從自己,因為那意味著無論成敗,都是自負盈虧,無法責怪給別人。他們也同樣害怕自由,因為沒有了依附的標準,他們根本不知道事物的本質是好是壞。人潮洶湧時,只需隨著眾人的方向前進就行了,哪怕前方是懸崖,也不止死我一個。可當身處一望無際的原野,每一個方向看著都像前方,每一個前方看著都有危險,真正的目的地在哪裏……焦慮了,壓力了,內耗了。哎,還是問問長輩/戀人/朋友的意見吧,我自己就打會兒遊戲/刷會兒手機/逛逛淘寶/出去吃一頓好了。


私人公眾號:陳諾Whatever(id:chennuowhatever),用來寫些類似文字,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