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紙牌屋】中的大人物們經常晚睡早起,精力卻依然旺盛,這真實嗎?

2015-03-17健康

有沒有一種可能,做不到的人做不了大人物?

這其實正好涉及到我們的教育,我展開說一說。

以前在討論教育問題的時候,我就註意到一個誤導性的問題。

大部份人在講教育問題時,都講得過分的苛細,到了瑣碎的地步。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有專家說這個例題不合理,那個例題不合理。早期常說的例子是「瘋狂水池管理員」,進水速度出水速度求多少時間灌滿水池。這個例子經過幾次洪水教育以後都老實了,知道是簡化的庫容計算題的。但是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被現實教育,所以還不老實。比如說雞兔同籠問題。有的人就說他一輩子都沒見過農民把雞和兔子養在一起。支持這種觀點的人甚至不乏主管教育的官員。這個問題還沒有現實教育,所以他們還不老實。那我要是問,一枝步槍備四個彈匣,一把手槍備兩個彈匣呢?那我要是問,一名槍兵為弓兵攜箭兩壺、一名弓兵攜箭四壺呢?哦,又老實了。

你不能總是指望現實去教育他們啊?你也不能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都去給他們解答啊?萬一你沒想起來怎麽解答怎麽辦呢?

有個笑話不是說嗎?一個傻子提出的問題,十個聰明人也回答不完。這就是典型的「永遠不要和一白癡爭辯。他們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們一個水平,然後憑借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所以這個套路,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一個正確的問題往往就預示了答案。

所以我一直努力想簡化這個問題。在囊括所有細節的前提下簡化出真正的問題。

然後我終於想明白問題出在了哪裏。

他們始終沒有問,你想從哪個方面培養人?應該從哪個方面培養人?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用哪些具體的細節將整件事填充豐滿?

然後我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是什麽。

我們長期吐槽的所謂應試教育,實際上原本的真正面目,並不是疲勞戰術、題海戰術、應試教育。而是被錯誤指導所扭曲的。

他們原本的面目,是這樣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所謂應試教育,本質上是兩個問題。

一是出發點。應試教育的出發點,是透過一視同仁的、公平的考試制度,保證人才篩選的公正性、權威性。

二是實踐中的偏差。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國家無力培養大量人才,於是錄取名額過少。錄取名額過少,導致考試壓力畸形增大。考試壓力畸形增大 ,也就是教育篩選工作扭曲變形。篩選工作扭曲變形,進而導致教學工作扭曲變形。

教學工作扭曲變形,就導致了疲勞戰術、題海戰術。

那麽我們進行教育改革,目標就應該是實作宗旨、糾正偏差。而不是說無視宗旨、盲目行動。

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改革明顯走錯了路。他們搞的是所謂減負。透過不斷削減教學內容來實作所謂教育改革。

這並沒有改變教育資源不足、錄取名額過少的問題。事實上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完全是近些年教育投入大振幅增加的結果。

不增加教育投入,很難實作這一改革目的。但是也不應該用廢除正確的內容這一錯誤方式來進行。

第二,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什麽。

教育承擔的任務是社會人才培養。而培養的目標是什麽?

中國教育與英美教育有巨大的不同。英美教育的主體是福利教育,類似於兒童福利院。兒童福利院對兒童的照管品質不算高。英美福利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品質也不高。電腦室英美教育的核心部份並不是福利教育,而是針對不同人群的專業教育。比如說,針對底層,他們提供以勞動技能為主的職業教育。比如說,針對周旋於高層周邊的文體界,他們提供以展演技能為主的職業教育。比如說,針對中上遊人群,他們提供嚴格高效的學院教育。比如說,針對頂層貴族,他們提供精心篩選的大學教育。

中國教育在最初建立的時候,有極大的野心。一方面,要培養勞動技能;一方面,要培養知識教育;一方面,要培養頂層人才。

但是一開始底子太薄,不具備完成這樣教育的師資條件、財政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所以只能局限在少數大學。這就導致有一段時間大學生極度珍貴。

後來,一方面力有不逮,一方面心不在焉,就放棄了。

現在的教育屬於保留了舊時代的殘余,按照慣性再走。有些轉型快的,已經徹底轉變為唯利是圖了。

教育產業化,非國民之福。

第三,教育要培養的能力是什麽。

剛才順帶提了一點教育的內容。三個方面,勞動技能,知識教育,頂層人才。但是這都是方面,簡要而不具體。

簡要而又具體,是什麽呢?

這就回到了開頭。

開頭的問題是:大人物晚睡早起而又精力旺盛,這是否真實。

而我的回應是又一個問題:

有沒有一種可能,做不到的人做不了大人物?

這就涉及到了教育培養的具體能力了。

教育實際培養的能力之一,是在長期工作中保持一定水準的能力。就好像高速限速,一方面上限不得高於120公裏每小時,一方面下限不得低於60公裏每小時。

長期保持高水準的能力。

就是說:一百分的卷子,你做一次,是九十五分,兩次,是九十一分,三次,是九十八分,一百次,沒有低於九十分的,平均分九十三分。而不說:有時候能做到九十八分,有時候只有八十八分,甚至七十八分。那不行,跌破底線了。

有這個能力,那麽在實戰中,就意味著,我們相信,你去處理問題,一定能處理好。沒有這個能力,那就是說,你去處理問題,不是辦得很好,就是捅個大簍子。那在生活中,就意味著,你幹一年,有始有終。

還有一個能力,就是在大量處理問題時保證一定水準的能力。我們知道,應接不暇的時候很容易出錯。就好像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一百二十分鐘,一百四十道題,很多人做不完。你能做完,那你就強於多數人。

高頻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就意味著,你能夠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事情時,在千頭萬緒中做到不迷失方向,反而能夠抽絲剝繭找出關鍵。我們拿軍事做比喻,就是在戰鬥最激烈的兩個小時裏,你面對一百多條的作戰匯報,做出的指揮比敵人正確率更高,甚至高得多。那你不贏誰贏啊?

有網友提過類似的問題,問電競和學習成績有沒有關系。很多人就指出,以大學電競比賽而論,好的大學的電競隊伍比賽成績也更好。

你看,是不是這個能力。

這兩個能力,實際上是教育特別是考試真正要篩選出來的能力。

在現實社會中,考試/篩選無處不在。

那麽,能夠在激烈鬥爭中出人頭地的人——我們不排除有一些是靠背景上去的——是不是一定要比別人強一點?就算是有背景的人,拼完背景以後,是不是也是有背景的人裏面那些更強一點的人?

除掉那些背景黨以外,我們主要關註能夠走上顯要位置的大多數人。就他們來說,他們為什麽精力充沛?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大浪淘沙拼出來的。他們不見得永遠都精力充沛,但是他們在精力下降的時候也比大多數人同樣狀態下做得好。

所以教育真正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培育這兩個能力。

但是疲勞戰術的問題,是經常突破底線,導致不但不能培養這兩個能力,反而一舉擊穿了人們自發努力、長期努力的身心儲備,最終導致人們更願意去躺平。所以大部份學生對學校教育是深惡痛絕的。原因就在於此。

在這樣的心態下,就更不要說理解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麽、我們應該怎麽做了。

本來寫完了,為了防止有人錯誤借鑒,最後多提醒一點:

培養這兩個能力更需要充足的休息而不是大振幅的透支,當你註意到你自己長期處於透支狀態時,你最好立即縮減消耗量。正確的培養方式是平時長期的積累和戰時幾次小周期迴圈以後激發出來的爆發。前段時間我看有人講跑步訓練中有一個透過短周期反復迴圈在二十來天裏提高跑步成績的訓練方法(第一天先慢跑遛一遛,第二天加點量沖一沖,第三天再加量沖一沖,第四天再遛遛放松。這樣反復迴圈),這是沖刺階段的做法。平時一定要充分養足精神。

有的人一聽要培養長期能力,就開始長期疲勞,那是大錯特錯。這種錯誤很常見。本來我覺得不至於錯得太多,不想額外提醒了。但是今天看到有的人說現實情況太復雜所以沒有必要制定規範流程,這種認識讓我覺得犯錯誤的機率比預想得要高很多,所以還是多說兩句提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