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如何判斷腎陰虛和腎陽虛?

2018-07-31健康

【友情提示】本回答涉及的藥物僅作為醫學科普, 如需用藥請線下就醫。

這年頭,「腎虛」這個詞似乎已然跟「上火」一樣被濫用了。然而,大家知道腎陰虛與腎陽虛該如何判斷嗎?

今天,咱們就借著這個話題來聊一聊~

一、陰陽學說與對立統一規律

學過唯物辯證法的朋友們,應該聽說過對立統一規律。其強調了矛盾具有同一性與鬥爭性,即矛盾雙方既有相互聯結的性質和趨勢,又有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1]

陰陽學說其實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所謂的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內容的概括。常見事物陰陽內容歸類表 [2] 如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將該學說套用於概括人體生理功能,可以把人體之氣分為陰氣和陽氣: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沈降,而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 [2]

以腎氣為例,可以看看下面這張腎精腎氣腎陰腎陽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3]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二、此「腎」非彼「腎」——兼談中醫「腎」的生理機能

在討論腎陰虛和腎陽虛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中醫理論中的腎具有哪些生理機能。

中醫所說的腎不同於現代解剖學的腎臟。盡管前者具有解剖學基礎,與後者在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卻又超越了現代醫學有關認識。具體來說,中醫理論中的腎,與西醫的泌尿、生殖、內分泌、免疫系統及代謝功能等都是有關的 [4]

至於中醫「腎」的生理機能,主要包括:

  • 腎藏精:腎具有貯存、封藏精以主司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氣化的生理機能。
  • 腎主水: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作用,包括腎氣自身的生尿和排尿作用,以及對參與水液代謝臟腑的促進作用。
  • 腎主納氣: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3]
  • 三、腎陰虛和腎陽虛,究竟如何判斷?

    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腎病的主要癥狀有哪些。

    有句話叫做「腎病多虛」,就是說腎病以虛證為多見,此外,由於腎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因此腎病一般會出現上述生理機能減退及相關體、竅的癥狀,比如腰膝酸軟或疼痛,耳鳴耳聾,齒搖發脫,陽痿遺精,精少不育,經閉不孕,水腫,呼吸氣短而喘,大小便異常等 [2]

    腎陰虛和腎陽虛,兩者的病位都在腎,區別在於病性,即一個是「陰虛」,另一個是「陽虛」。

    與此同時,陰陽之間存在互相制約的關系。因此,陰不足,可導致陽氣相對偏亢(陰虛生內熱);陽不足,可導致陰氣相對偏盛(陽虛生外寒)。

    那麽,我們就可以用一張表來對比陰虛和陽虛的辨證依據 [5]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更進一步,腎陰虛和腎陽虛各自的表現又是如何的呢?

    腎陰虛 ,主要以腰酸而痛,男子遺精,女子經少,頭暈耳鳴以及虛熱癥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脈細數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腎陽虛 ,主要以腰膝酸冷,性欲減退,夜尿多以及虛寒癥狀(畏冷肢涼,面白,舌淡等)為主要辨證依據 [5]

    四、怎麽補有講究——以腎陰虛為例

    所謂「虛則補之」,對於虛證,自然需要用補法,比如陰虛和陽虛主要是透過調補陰陽來治療。同時根據陰陽相互制約原理,陰虛生內熱者,治宜滋陰以抑陽;陽虛生外寒者,治宜扶陽以抑陰。

    以腎陰虛為例,很多人首先會想到一個滋陰補腎的代表方劑(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澤瀉這六味藥組成),它源自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後經宋代錢乙加減化裁而成。

    該方具有以下配伍特點:

  • 三補三瀉,以補為主(補而不膩滯,瀉而不傷正——藥性平胡)
  • 肝脾腎三陰並補,以補腎陰為主 [6]
  • 由於此方配伍精當,故而成為經典名方。

    當然,如果屬於真陰不足,腎精虧虛,表現為頭目眩暈,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細,而沒有明顯虛熱征象,可以將上方去掉「三瀉」之丹皮、茯苓、澤瀉,加入枸杞、牛膝、龜板膠、鹿角膠和菟絲子。

    經過如此加減化裁後,滋陰作用增強,並且由於配伍鹿角膠,兼有陽中求陰的特點 [6]

    五、總結

    在對中醫陰陽學說和腎的生理機能有初步理解後,可以更好地對腎陰虛與腎陽虛進行判斷。

    臨床上可以根據「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在中醫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調補。

    參考

    1. ^ 李福巖.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程[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2. ^ a b c 孫廣仁. 中醫基礎理論[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3. ^ a b 孫廣仁.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講稿[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4. ^ 全建峰, 吳承玉. 中醫腎系基礎證規範化研究中腎概念的探討[J]. 遼寧中醫雜誌, 2010(1):2.
    5. ^ a b 朱文鋒. 中醫診斷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
    6. ^ a b 李飛. 方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