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你在面試中遭遇過「第一學歷歧視」嗎,如果第一學歷不理想,可以透過哪些方式逆襲?

2023-10-31職場

「第一學歷」低,不該成了求職者的隱痛

只有評價標準多元了,才能打破唯學歷論的死迴圈。
▲一名應聘者在招聘會上。圖/新華社




金秋招聘季,不少求職者又面臨「第一學歷」隱痛。

據【法治日報】報道,即將從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畢業的求職者李敏(化名),卻連續被幾家心儀的企業拒之門外,「因為我本科畢業於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院校」,「我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學歷似乎成了我的‘汙點’」。李敏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事實上,像李敏一樣,在求職就業中因「第一學歷」受挫的人不在少數。一些企業明確不招錄「本科雙非」畢業的學生,甚至一些面試也在得知求職者為「本科雙非」畢業生後,匆匆結束。

但更多時候,「第一學歷」歧視都是一種隱形存在,相關問題也由來已久。用人單位招聘時,對求職者的學歷「上查八代」屢見不鮮,哪怕是頂尖名校畢業的博士,只要「第一學歷」非「211」「985」院校,也會被拒之門外。

但是,「第一學歷」這種說法並無依據,更不見容於任何官方檔,不過是人才市場上存在的一種偏見。2021年9月,教育部也曾公開回復,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檔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

如今,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老問題又成了新矛盾。當前的勞動力市場處於買方市場,用人單位擁有充分的選擇權。加之,透過網路,只需一個按鈕便可投遞簡歷,一些熱門單位在一個招聘季收到的求職簡歷規模可想而知,人事部門也確實沒有精力對這些簡歷逐一研判。

因此,依照「學歷」篩選便成了最高效的首選方式,而在很多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心目中,「第一學歷」又成為衡量一個求職者受教育背景的最重要指標。在他們看來,「雙非」畢業生在高考中分數相對較低,「雙非」院校的教育品質要求也與名校存在差距。

但這種想法可能是一種認知誤區。甚至可能恰恰相反,對起點較低、「第一學歷」差,卻可以獲得名校碩士、博士學位的畢業生而言,「第一學歷」非但不是汙點,反而可能是亮點。

因為,這意味著這些「先天不足」的學生,比本科便出身名校的學生付出了更多努力,也或許更具備從事學術科研活動的稟賦,才能在新一輪選拔中脫穎而出,獲得名校碩士、博士學位。這種奮鬥、堅韌的品質,其實也是用人單位所需要的。

這其實也與普遍存在的「非全日制」學歷歧視相類似。殊不知,按照同一品質標準與方案培養的非全日制畢業生,在學習之余還要兼顧工作,要付出更多努力,其豐富的工作經驗、過硬的學業水平胡拼搏精神,都應被用人單位看到。

無論「第一學歷」歧視,還是將「非全日制」區別對待,都是用學歷將人才進行簡單標簽化,而忽視了求職者的差異性和能動性。這不僅違背就業公平,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造成了資源錯配,不利於人才活力充分釋放。

更甚者,這會將就業壓力向基礎教育階段傳導,進一步加劇高考的「內卷式」競爭。

對此,除進一步推動相關部門出台「反就業歧視法」,從法律層面予以硬性規制外,鑒於大多數「第一學歷」歧視都是一種隱形存在的現實,更迫切需要用人單位及人力資源從業者破除偏見、更新理念,並嘗試開發、建設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選評機制。

只有評價標準多元了,用人單位才敢於從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也才能抹掉對「第一學歷」低的偏見,打破唯學歷論的死迴圈,充分釋放勞動者潛能,並倒逼教育考核機制變革。

撰稿 / 丁慎毅(媒體人)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