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老祖宗有俗話說: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從職場管理者應該「不慈」、「不善」才行得通?

2022-02-15職場

這就是「現實的復雜性」。

具體點說就是:任何職業,其基本要求在特定狀況下都可能發生反轉,從「極度適應」變成「極度不適應」。

先說「慈不掌兵」。

這句話,其實和「掌兵」所要求的基本素質是背道而馳的。

不體恤屬下,不把部下的體力養好、一路上餓著肚子疲於奔命、吃不好睡不好,這兵還能有戰鬥力?

所以,古代名將,對部下士兵那是體貼備至。吃飯和士兵在一起,士兵腳上生凍瘡了,親手為他洗腳;士兵傷口潰膿了,親自用嘴把膿液吸出來。

對士兵好,士兵才會為你賣命。很簡單的道理。

但是,上了戰場,你就不能再珍惜士兵生命了。

很多時候,把你最喜愛的猛士派到最危險的戰場、甚至置其於必死之境,這才能爭得一線生機。

同樣的,敵人勢大,士兵畏縮不前甚至當了逃兵,該殺你一定得殺。不然怯懦可以活命,勇猛白白送死,誰還會勇敢作戰?

尤其是,一些極其困難或者激烈的戰鬥,畏難才是人之常情。這時候……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當年美國南北戰爭打到後期,雙方都在戰場上使用了督戰隊——沒錯,北方佬並不都是「我要解放黑奴我光榮我不要命」,他們也怕死。

怕死怎麽辦?

在你背後放一支督戰隊。你敢回頭就先打死你。

類似的,蘇聯衛國戰爭,其中一些戰場也有督戰隊。

慈有大慈小慈之分。

大慈小慈都對。我們的確不應該用刀子割傷別人,更不能用兇器取人性命。

但是,當有人患了重病時,找醫生割開身體、割掉病竈,才能救活病人。

醫生把病人割出可怕的大傷口、弄的鮮血淋漓,這的確「不慈」;但正因為這小小的不慈,才給了病人第二次生命。

再說「情不立事」。

情,同樣是立事的先決條件。不通情理的人,怎麽可能辦成事呢?

但是,很多情理是相互抵觸的。

舉例來說,「知乎能吏」和珅,這人除了貪汙,有別的什麽重大劣跡嗎?

很顯然,沒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可以「清風不識字」殺人、拿「莫須有」不當回事的一群狗官,倘若真能抓到點把柄,給和珅羅織點「磐竹難書」的大罪,還不是輕松愉快。

很遺憾,和珅這人,貪歸貪;但要說他有什麽嚴重的劣跡……那還真是拿放大鏡都照不出來。

他就是很「合理」的利用皇權社會的各種潛規則「合法」牟利而已。

所以,如果你「通情達理」,那麽,和珅做的一切一切,他都完美符合貴族行為規範啊?這麽完美的一位紳士,你們怎麽能難為他呢?

同樣的,愛新覺羅氏,除了無能,他們有別的、明顯的犯罪行為嗎?

戊戌六君子那叫參與政變,按律當斬;後期汪精衛行刺親王,人家都沒殺!

那麽,為什麽全國上下一心一意,要推翻它呢?

很簡單,它小事明白,大事糊塗。

不革他們的命,他們就會拖著全國一起死。

正所謂「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同樣的,正因為愛新覺羅氏行事頗為體面,因此清亡之後,民國至今,都沒有嚴厲清算他們。甚至連刻意為難都沒有。

類似的,「義不理財」——如果你是個不義之人,誰敢讓你掌財?

但是,你負責掌管國庫,你的一起長大的弟兄找上門來:「做生意失敗,債主逼上門來,你不拉一把就真的要死了……」

你拉不拉?

為了大義,你只能犧牲兄弟。

題外話:事實上,民間經常用「義不理財」告誡那些試圖走人情、獲得「規矩外」收益者:義不理財,人家是管錢的,但人家管的錢是老板的、大家的;你拿情義逼迫人家,實際上就是逼迫人家和你斷交!

這錢,你逼不出來,交情就斷了;你逼出來了,陷人家於不義;你拿著這不義之財,逞一時之快,毀的是兩個家庭,傷的是大家的利益。

因此,義不理財,我們都必須體諒管錢的人的難處,絕不可以我們的情義去逼迫人家違反職業道德——這時候不講情義,才是真正的有情有義。

善不為官也是一樣的道理:良善之人才能是個好官;但身為長官、手握重權,你的決定,就關系到幾萬甚至幾十幾百萬人的起起落落。

更何況,對某些害人蟲,你必須能夠狠下心來: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這個決定,只有你能下。

你怕得罪人,你怕和珅一家哭——同僚,低頭不見擡頭見,你忍心把人搞的家破人亡嗎?

但,你不下這個決心,那就是在縱容「一路哭」。

PS:路是古代的行政單位,大約相當於省級(或以上)。不同朝代設定不同,或高或低。一般來說管轄區域相當於幾個省。

綜上。這句話在實踐中並無爭議。它的含義就是:

1、管理規則的確是基於慈、情、義、善而設;

2、但基於慈、情、義、善而設的規則,經常會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

3、個人利益包括執行者自己的利益以及執行者親友的利益;

4、執行者應嚴格遵守規則,鐵面無私;不能把個人私情、私利淩駕於規則之上;

5、規則的設立亦應大公無私;若有私,則誅一夫並不為弒。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事實上,真的讀進去史書的都知道,桀紂之類暴君、昏君其實並不像傳說那樣殘暴昏庸——趙佶才是昏君的真實面貌(昏,但不暴);崇禎大概算是典型的昏君兼暴君。很多只是繼任者……嗯,不能說是抹黑……

主要是這樣的:比如趙佶,很多人並不能理解他造成的破壞有多嚴重,反而會被他的藝術造詣吸引;那麽想要說清其危害,往往就不得不扭曲、誇張;但這種扭曲和誇張反過來誤導了後世,使得後人無法從中汲取任何教訓。

簡單說,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權力,那麽他的一切性格特點都會被放大;哪怕慈、情、義、善等「絕對正面」的好品質,都會成為可怕的缺陷,都可能帶來最為惡劣的後果。

因此,這幾句話並不真的是說「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而是中文中的一種習慣用法,等價於「 掌兵不慈,立事不情,理財不義,為官不善 」——換句話說,必須學會一板一眼、嚴格遵照規則,絕不能因慈悲之心、情義之名、善良之念而隨意篡改規則。

寧可不慈、不情、不義、不善,不可擅動規則;否則就成了「徇私枉法」。

再換個說法就是:一旦飛升為仙,就必須謹遵天條,不能再以凡人的眼光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