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每天都想躺平怎麽辦,工作不開心怎麽辦?

2024-10-06職場
想到上班就心累,不想面對工作……
一上班就想著下班,對工作內容感到煩躁……
提不起勁,只想啥都不幹躺平歇幾天……

如果你出現了上面類似的感受,說明職業倦怠已經找上你了。

所謂職業倦怠最早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羅伊登貝格爾(Herbert J. 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職業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用來指人們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又稱職業枯竭,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個體在工作重壓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

它通常包括三個維度:

情緒枯竭: 一種過度付出感以及情感資源的耗竭感,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
去人性化: 刻意在自身和工作物件間保持距離,對工作敷衍了事,對他人消極、冷淡、過分隔離等。
效能喪失: 傾向於消極評價自己,伴隨無力感、抑郁等。

職場倦怠可能源於年齡增大、對工作失去熱情、看不到前景和希望、自身能力跟不上等多種原因.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許多職場人都會遇到一種感覺:工作似乎失去了動力,每天都像在走一個漫長的馬拉松。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職業倦怠也是一樣。我們總能找到一些典型案例和現象,來說明職業倦怠並不是一個頑癥,或者是客服不了的東西。

比如很多老板,常年高強度、高壓工作,但是依然敢打敢拼,任正非七十多歲了依然活躍在職場。還有很多職場打工人,幾十年如一日,天天保持好的工作節奏。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於「卷」,因為他們卷贏了,所以他們沒有職場倦怠,因為我們沒卷贏,所以我們倦怠了。這或許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絕不是這麽簡單的分析。

別人沒有職場倦怠的內在原因才是值得借鑒的:

1. 鍛煉身體

人的情緒在很大程度是身體所左右的,起作用的是人體分泌的一種叫「啡肽」的物質,這是一種多肽物質,也被稱為「快樂嗎啡」,可以使人產生持續的快感和鎮靜作用。鍛煉身體能夠促進身體內啡肽的分泌,還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從而讓人更有精力地投入工作。

一個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你多忙,都應該抽出時間進行適當的鍛煉。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選擇身體決定論,我們不要迷信精神力量的強大,選擇精神對抗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比如張海迪、霍金等都是身殘誌堅的楷模,但是我們要意識到,這種精神對抗對人是一種極大的內耗。

所以調理好身體,讓精神和情緒寄生的這個土壤處在良好的狀態,而不是強行調動精神力來保持好的狀態,人就會處在一個比較舒適,放松的狀態,沒有那麽痛苦。

2. 找到工作的意義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試著去發現它,並從中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可以重新點燃對工作的熱情。

在職場人,容易迷茫的一個原因是社會化分工過細,每個人越來越多地成為某個產業鏈條的工具人,就像盲人摸象,不知道摸到了象腿有什麽意義,能產生什麽價值。

這個時候,我們盡量跳出原來的位置,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這個鏈條的意義,來肯定鏈條上每個環節的價值。

為什麽很多老板幾十年如一日,能堅持高強度工作。因為他布置的每一件事情,能夠帶來多少利潤,創造什麽價值,養活多少人,都是有意義的。但是一條生產線上的工人的視角可能不一樣,每天大螺絲的價值最終可能只能聚焦於一個螺絲2分錢的提成,這是在他的視角能找到的工作價值。

跳出原來的位置,來思考工作的意義。

3. 規劃人生

做自己感興趣、有追求的事情可以有效防止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當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你會感到更有動力和熱情,從而更容易投入工作。你會感到更有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可以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更容易克服工作中的困難。也更容易保持專註和註意力,從而更容易進入工作狀態。你會感到更有意義和價值,這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

不僅僅是對工作,對整個人生都進行一個規劃。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並設定一些短期和長期的目標,可以幫助你保持動力。

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如果找不到,你可能比那種整天不思考,傻不拉幾就知道幹活的人要活得痛苦的多。

4. 持續學習和思考

世界在不斷變化,為了不被淘汰,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透過持續學習,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還可以為工作帶來新的活力和創意。

羅胖說過一句話,看一個人是否衰老,不是看年齡,而是看心力。

我是非常認同他的這個說法的。縱觀我們身邊的各色人等,很多人幹一件事一幹就是幾十年,沒有變化,就是機械地幹;還有很多人,做事都習慣性聽取身邊人的意見,這種意見換一個說法就是隨大流,不違規越矩就是正確。

這幾類人,他們的心力從他們走出學校的那一刻就釘選了,不再成長。這就註定他們的人生和事業的格局都早早釘選在一個低段位。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透過學習來適應社會的變化,心力才能不斷成長,能做到這點,那你就是那只「打不死的小強」,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5. 保持行動力

有了想法和目標,就需要付諸行動。不要害怕失敗,每一次的嘗試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尤其是不要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那是行動上的懶惰,或者是好奇心的退化,只有透過行動,我們才能真正地走出舒適區,實作自我突破。

工作幹不動了,不代表你就此停滯不前。透過上述的方法,相信你可以重新找回工作的動力和激情。加油,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