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好萊塢的大制作電影有時會請一些看似完全配不上的導演?他們選導演的評判標準是什麽?

2013-08-03影視

看了一圈評論,大家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個人感覺這個問題可以稍微籠統的去概括一下。

------------------------------

寫在前面:

感謝

@朱博文

的留言,重看以後確實覺得回答還不夠詳實,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故盡力補充一下。

這個問題得先談一下好萊塢的背景:好萊塢的電影生產體系大約分了商業制作和獨立制作這兩類,商業制作分為大中小三級成本就是去圈錢的。獨立制作就是遍布好萊塢的無數制作小公司以及依附在六大公司下屬的制作公司投入制作的電影,如福斯下面的福斯探照燈公司。獨立制作享有更大的自主許可權,不會拿好萊塢那套敘事要求去做限制。商業電影是去賺錢的,獨立制作是去拿獎的(這裏我說的有點武斷,大體是這樣)。同時獨立制作為好萊塢輸送了大量的電影人才,尤其紐約學派的那些作者導演,就是透過這個體系被好萊塢吸納的。

商業電影,我專門說大制作的,也就是A級電影,專門在美國本土上映,是很容易賠錢的,風險很大。所以A級電影一定是「全球電影」,在全世界多個國家上映,幾億美金的投入才會比較好收回,那麽照顧到這麽多這麽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文化信仰的觀眾口味,這種商業電影的條條框框限制你就可想而知了。而在這種A級制作中大概又分了這麽幾類 (這是我個人下的定義,請謹慎閱讀) :品牌電影與原創電影。

先說品牌電影,這個好理解,就是粉絲基數龐大的電影或是電影續集。比如【哈利波特】系列、【007】系列、【復仇者聯盟】這些。基本是漫畫改編、文學改編、或是票房成功電影的續集。這類電影特征就是版權基本都不掌握在制片公司手裏,掌握版權的諸如神奇漫畫、Marvel這些公司把電影改編權給六大制片公司的一個交給它去制作完成,然後大家分錢。這種鐵板釘釘絕對不會賠錢而且會大賺的電影 (註意,這類品牌電影的票房收入往往只占到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六大 公司去競爭改編權的時候的通行的做法就是:大導演+大明星+高投入 在報酬嚇人的時候,風險降低,大家也樂於去砸錢,同時這可以吸引版權方的的青睞。這就是給我們造成大制作電影一定會有牛逼導演演員印象的重要原因。

原創電影的定義很寬泛,就是自己弄出的劇本。這些六大制作公司會有自己的劇本研究部門,然後經過層層篩選。去制作出A級電影。這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品牌電影就這麽幾部,版權不在自己手裏,賺錢自己拿的是小頭,自己開發出的劇本雖然沒有粉絲基礎風險很大,但萬一能火了,又馬上可以去制作續集,自己可以創造出品牌電影,賺更多的錢。

在這裏,制片公司想的不言而喻,投這麽多錢風險的很大的。特效的預算在好萊塢歷來是大頭也歷來被擠壓,但投入多少錢是一定的。所以制片公司在我之前說的和我下面會說的「此類電影創作受局限性」的情況下,由制片人去控制(並且會把握劇本修改)去減少在導演和演員方面的投入。比如說【2012】,羅蘭艾默裏奇雖然是牛逼導演,但上部作品【史前一萬年】賠了個叮當響,這次的報酬能想象會被壓低(導演報酬會參考導演近三年單塊熒幕的票房收入)。然後搭配了美國人都眼熟的約翰庫薩克,這就好比咱中國人都認識任泉、周傑這種電視劇演員,但他為主角拍了電影肯定不是你去電影院的主要動力,但另一方面,你電影裏一個大家認識的人都沒,大家也會對電影制作產生懷疑的。

樓主說的【創戰紀】算是續集電影,前作雖然在特效方面算是劃時代之作,但當年票房也不咋樣,粉絲基礎近乎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一部不太需要講故事的電影,找個明白視覺效果的廣告導演、一幫不太有名或者是實惠的演員,都是規避風險的最好手段。樓主說的另外一部【速度與激情】找詹姆士溫我就不太同意樓主的想法了。詹姆士溫在美國名氣絕對不低,之前電鋸驚魂系列的單塊銀幕首周票房都能超過一萬美金,算是實力導演了,當然也比較實惠。

原創電影也有大明星+大導演+高投入組合的,最好例子就是【盜夢空間】。我猜當年華納敢投是因為1.劇本優秀 2.諾蘭在蝙蝠俠系列的成功證明了他的導演水平與票房號召力 3.用這部作品讓諾蘭繼續留在華納為華納拍片。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制作公司的風險控制也會很嚴格,比如導演諾蘭可能會簽票房過了多少億才能分票房的協定,然後拉上李奧納多迪卡普裏奧這樣的大明星做保證。這類電影一般制片公司知道風險大,但是還是顯示出了相當有信心的,否則不可能會請大牌演員來的。

以下是詳解:

---------------------------------

1.其實在這種大制作的電影中,導演沒有你想象的那麽重要。演員是制片人選得、劇本是編劇早早寫好的、你作為導演沒有最終剪輯權(萊德利史考特導演都沒有最終剪輯權,難以想象吧?)對於制片公司來說,你導演就是過來打工的,不聽話,制片人分分鐘就換了你。這種高投入的制作在好萊塢其實在創作上是極為僵化的,就是怕因為去創新不小心碰到觀眾的禁忌而賠錢(如【逃出複制島】)。所以你感覺到現在大片拍出來起承轉合都差不多。制片方其實也不敢找牛逼導演,因為牛逼導演有想法有最終剪輯全意氣風發,可這是幾億美金的制作,可容不得你如此揮灑創意。這個邏輯的另一面是,牛逼導演願意去受這個氣嗎?(當然有類似與詹神、諾神這樣的,本文只討論大概的東西)

2.成本考慮,其實不僅在大制作中導演你經常不認識,演員你也經常不認識,或者就是你認得出但是不是啥特別有名氣能引尖叫的。因為其實這類電影把大部份的預算都砸到特效裏了,導演和演員這塊當然是越少越好,牛逼的導演和演員不僅拿薪資還得分票房,制片公司就算賺錢了也賺不開心。(當然有類似【加勒比海盜】和【阿凡達】這種電影,但這種品牌電影是早早就被認為是閉著眼睛拍也能賺翻的,所以制片公司當然甩膀子開幹了)

3.這些你沒聽說過的導演肯定是被制片公司嚴格考量過的,意思是雖然經驗名聲欠缺但一定能拍出個電影來。這其中有大量的廣告、編劇、B級片出身,主要是在以往的經驗裏,很多導演也是從這裏出來,所以制片公司也樂於從這些領域中選人,這些其實都是好萊塢導演中自下而上的選拔管道。這裏插一句,為什麽現在越來越廣告出身的導演扛起了A級制作,就是因為廣告出身導演對於視覺效果都很有一套,雖然故事經常講的稀爛,有很重的廣告思維,但這就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觀眾去電影院裏看的大多還是場面、效果。

4.所以你看現在越來越多大導演拍預算比較高的電影時都把制片人給兼了,或者制片人給老婆當,就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權(還有分更多錢)。其實大導演+大明星+高投入這種模式的風險是最高的,好萊塢歷史上因為這種模式票房滑鐵盧而一個公司都不行了這種案例太多了,從風險考量上,制片公司也不會那麽有信心去做一個這種模式的電影(除非是大品牌電影)。所以可以看當年華納怒砸2億美金的預算給【盜夢空間】,這魄力,嘖嘖。

5.咱們都說好萊塢電影是工業工業,什麽是工業?就是標準化流程和風險控制貫徹到每一個方面。就這麽說吧那種你所說的高成本電影+不熟知導演的組合這種制作,你交給六大公司去拍能給你拍個差不多的,你交給不同導演去拍,在制片人控制下,也不會相差到哪裏去。意思是,你導演如果竟然有才,牛逼,那這片是錦上添花,但萬一你是個傻逼,這片也毀不了。

-------------------------------------

總結一下:

1.這類電影一般都是原創電影,風險很大。

2.這類電影對導演創作的束縛很大,導演在片中的角色其實大不。所以可以不請大牌。

3.節約成本。


所有一切,其實說到底都是風險成本的控制。


大概的討論一下這種大投入+不知名導演模式的電影,以偏概全,成文倉促,有偏頗之處,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