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胡金銓電影【俠女】中的竹林殲敵橋段好在什麽地方?

2012-11-30影視

個人淺見。

——

『俠女』作為胡金銓最為知名的作品,竹林殲敵這一段可以說是胡金銓電影美學的一個縮影。 它的成功之處在於熟用並創用電影語言,突破了時代和地域的局限,構建了另一種形式的巴別塔,傳達出了人類共通的情感。 這種簡明流暢的電影語言,使任何國家的觀眾都能感知到電影中的空間感、層次感和運動感,並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胡金銓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會利用特定場景構造電影意境的幾位導演之一。無論是寺廟、客棧還是荒郊、山嶺,是封閉的亦或是開放的場景。在他的處理下,不同角度的遠景、近景和特寫鏡頭總能安排得錯落有致,建立在氛圍營造上的劇情銜接也張弛有度。 他對鏡頭的處理,不僅是對西方電影理論的實踐,也融合了中國傳統戲劇中表現人物動作和心理的手法。 這種嘗試從他拍攝『大醉俠』時就已經開始,在金燕子客棧制敵的橋段中,他就已經構造出了一個獨特的電影空間。

這一次,竹林不僅是作為一個場景,滿足了中國觀眾對於"俠"與"君子"的一種幻想,更本質上,是胡金銓探索電影表達的一種成功嘗試。6分鐘不到的影像裏,胡金銓對觀眾情緒的拿捏控制非常精準: 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層層推進,水到渠成

——

從俠女一行出場到正面決戰東廠高手的這個過程,可以很容易看出俠女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在俠女尚未正面接觸東廠高手時,攝影機透過觀眾視角和角色視角的幾次反復轉換,將觀眾的情緒釘選在主角身上。而在緊張的時刻,又故意延長表現主角觀察和疑惑的鏡頭,而不是依照慣性馬上切到他們觀察到什麽,從而增加了懸念。這是胡金銓在電影中經常使用的手法, 在剪下時盡量保留/儲蓄某一個鏡頭/行為的張力 ,甚至重復觀察、奔跑等動作, 去擴大這種行為本身內在的張力。這種手法最更成功的套用可以參考『空山靈雨』中徐楓飾演的女飛賊和同伴入寺盜經那一段,那也是一段極致的視聽享受。

在俠女將要正面接觸東廠高手時,質樸的管樂漸漸轉為有節奏的擊打樂,音樂和畫面漸漸調動起觀眾的緊張感。在一段動靜結合的雀躍與追蹤、奔跑與停立之後,主角發現護衛高手,覺察到自己已然腹背受敵。經過層層鋪墊,這時短片終於進入第一個高潮。

這段高潮的鏡頭語言是這樣的:先是巧妙的在構圖裏用兩根竹子將主角「困」住,逼仄的空間將緊張感推到極致。

之後是一個全景,再切到各方人物的特寫,背景音樂也在高潮處戛然而止——此時無聲勝有聲,氣氛鋪陳到一觸即發的邊緣。與之前的隱喻鏡頭形成呼應,在下一個近景鏡頭中,女主角走出了景框——沖破困境。簡明而有力的鏡頭語言。由接觸到決戰,至此水到渠成。

在俠女與東廠高手決鬥時,胡金銓用近景—遠景—特寫—遠景,在主角—反派—配角—竹子之間反復剪下,用不同的景別形成的空間轉換來表現決戰的動感,用風聲和竹葉搖動的 隱喻蒙太奇 來表達場面的意境。

這種表現意境的手法在喬宏飾演的高僧出現時更為成功——流光波影,佛指一現,使人一窺禪境。

如果將風聲竹影的畫面剪掉,那麽胡金銓在表現打鬥場面的手法上很像黑澤明早期拍攝的『姿三四郎』。黑澤明在表現柔道比試的緊張感時,就透過多次剪輯,不斷變換比武的方位,不斷用特寫捕捉主角和觀眾的神情,讓場面描寫大於比武本身,而使得電影變得十分精彩。黑澤明當時可能也沒有想到, 胡金銓將愛森史坦那一套本來用以傳達政治隱喻的蒙太奇手法加入到這種動作場面的拍攝中 時,會達到如此驚人的視覺效果。(參考『戰艦波將金號』中的石獅子鏡頭。)胡金銓的這種手法後來被吳宇森在『喋血雙雄』、侯孝賢在『刺客聶隱娘』中所效用。

——

再說『竹林殲敵』中的"運動感",這是這段電影直觀上最動人的地方。

首先是胡金銓用 長焦鏡頭 拍攝人物的奔跑動作。黑澤明電影慣用長焦鏡頭,比如在『七武士』中。但胡金銓用竹子作為背景,增添了人物的速度感,是一種巧妙和新穎的嘗試。

這個橋段的運動感還體現在胡金銓喜歡用鏡頭中的前後景變化表現人物的"起落"。比如在決戰最後,前景裏東廠高手扶著竹子痛苦倒下,後景裏女主角站了起來。這樣的鏡頭類似於"打地鼠",應該 脫胎於傳統戲劇 ,非常有動感。相似的手法在『龍門客棧』的開頭也很明顯:押運流犯的隊伍走過之後,一個大遠景的搖鏡,鏡頭裏像冒春筍一樣地出現幾個東廠追來的殺手。

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最後那個一招斃敵的極端剪輯。短短20秒裏,胡金銓剪接了18個鏡頭。即使是這樣,胡金銓卻 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著重表現了女主角那個蹬竹子的畫面,讓觀眾重新找到了焦點,並在接下來將畫面的張力釋放出來。 整個剪輯猶如天馬行空,絕殺過程犀利而又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那時候還沒有華麗的動作設計,沒有特效,胡金銓也沒有誇張地去表現主角的「輕功」,僅僅是用彈翻床和剪輯,形成了不亞於現在武打動作和特效的視覺刺激。

在這18個鏡頭中,胡金銓為了達到俠女 「螺旋式上升」 的效果,將 人物從不同方向騰空跳躍的鏡頭剪到一起 。見下圖截選的部份。(左上為畫面出現序號,右下為人物運動方向選取了其中幾幀)。現實中人是不能實作這樣連續的反方向的動作的,文字想象也不符合邏輯,但是電影可以實作這種效果。胡金銓用剪輯騙過了人類的眼睛,反而形成了視覺享受。

而在俠女飛躍而上、急沖而下刺殺敵人的過程中,胡金銓將本來應該是八格連續的底片,只剪出四格連續在一起,達到了非同尋常的淩厲效果。

這樣的方法在現在看來很容易,用剪輯軟體可以很容易將電影裏不想要的幾幀去掉或是想要的幀剪輯在一起。但當時沒有電腦,人們也認為普通八格鏡頭已經夠短了。如果再將更短的鏡頭剪接在一起,人眼根本看不清,完全沒有作用,這被認為是剪輯的「金科玉律」。胡金銓卻大膽的突破了這一點,在當時沒有電腦技術的情況下,用肉眼將這些簡短的四格鏡頭剪接在一起。 放眼全世界,他是第一個這樣拍電影的人。

後來胡金銓憑借這項創意,獲得坎城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西方影評人 大衛·波德維爾評價【俠女】說: 如果愛森史坦和黑澤明看到,相信也會羨慕不已。 」這並非謬贊。

——

綜上,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過一年以後看,過十年以後看,過五十年以後看,它依然能夠經得起時間和經驗的推敲。『俠女』正是如此。這一段簡明流暢的電影語言,來源於胡金銓匠心獨運的鏡頭處理。即使面對世界一流的電影大師,胡金銓也不遑多讓,甚至在許多地方展現出自己的獨創性。胡金銓後來被李安稱為中國第一位「電影作者」,名副其實。

— 完 —

題外話:

1、B站上有前幾年坎城電影節修復版『俠女』竹林打鬥的片段,非常清晰,時長5分50秒。1971 胡金銓 俠女修復版-竹林打鬥片段 。
2、竹林殲敵片段也有幾處穿幫鏡頭。比如其中一個東廠護衛拔刀時是左撇子,持刀時卻變為右手;被殺時,白鷹刺穿他的刀和拔出來的刀不一樣。

3、文章開頭所說的「構建了另一種形式的 巴別塔 」。『巴別塔』出自聖經,指人類一開始希望聯合建造一座巴別塔通向天堂,上帝為了阻止人類,讓他們只能說不同的語言,人類從此不能溝通,巴別塔計劃也告失敗。這個詞有點裝X,但用來形容電影很合適。

4、非科班電影愛好者,許多地方還沒入門,寫文也只是為了提高觀影水平。文中錯誤不當之處敬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