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香港電影沒落了?

2019-01-06影視

香港電影的沒落。從根本上來看還是經濟與文化的沖突。

一、經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文化的表達。

1、80後的記憶

做為一名80後,在我的青年與童年的記憶中,粵語(白話)、閩南話、客家話其實都比普通話來的有逼格。整個大陸唯一能與之稍微抗衡的其實就是江浙滬的喃喃吳語。這個與長三角的人的高傲和經濟相對較好還是有著很大的關系。當時比較知名的歌曲,電影也基本上都是以港澳台的文化公司為主。這個記憶一直到了97年,我們大陸的普通話樂壇才有了一席之地。

2、青年的思考

之後的生活中,慢慢的思考了為何會形成如此的想法。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剛剛改革開放10幾年。對於早已面向世界的亞洲四小龍之二的香港和台灣還有著非常大的差距。90年代,台灣一個省的GDP最高相當於過大陸整體GDP的1/3,高雄港也曾經是世界上吞吐量第二大港口。香港自不用說,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初期積累,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早期下南洋的拓荒者的回哺家鄉。經濟的強勢,自然造成了文化的加速傳播。

3、語言的「優越感」

台灣省的客家話(台語)與香港的粵語(港式白話),自然成了當時「上層」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主要交流語言。而台灣與香港的文化公司之強大,也是當年我們大陸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所沒有辦法比擬的。自然,比不過,那最輕松的莫過於拿來主義。語言做為當時看似先進的文化表達,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音樂與溝通,自然就形成了洶湧之勢。

二、大陸高速的追趕與香港台灣的止步不前。

1、國家對於第三產業的重視。

祖國大陸在改革開放的頭15-20年中,迅速的完成了原始積累。溢位的資本尋求宣泄的投資方向,加上中國在九五計劃(第九個五年計劃)至今,對於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一直都是全力推廣。應運而生的,就是中國的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在這個時期,無論電影與音樂,中國都在華語世界中,有了更高的話語權。

2、人傻錢多

祖國大陸在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後,在第三產業的開發中,有一段很場時間的迷茫期。在這個迷茫期中,對於藝人、文化、創意等等的理解不足,造成了一個很可笑的情況。無論日本,南韓,還是香港,台灣,想賺錢,就到大陸去淘金。隨便來一場,就是萬金的收入。甚至於當時,日本南韓很多演藝公司,強迫自己的藝人學習普通話,因為哪怕有的時候,只是2句,你好,謝謝,可能也會價值千金。

雖說現在這個情況依然存在,不過,當年到了一種讓人啼笑皆非的局面。1線明星,人才,爭先恐後的來大陸 撈金 (註意,這裏是撈金,不是淘金。)另一個客觀事實就造成了,在華語世界中,香港和台灣甚至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人才,大量的湧向了大陸,來大陸份上一杯羹。香港電影的沒落,也正式開始了。

在此,我要說一下,很多人把香港點電影的沒落強行與香港回歸拉在一起。更有甚者,把香港電影的沒落,直接怪罪在回歸這件事上。其實,準確來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早於回歸的。90年代初期,很多優秀的香港導演與演員就奔向了美國,或者大陸,尋求更大的夢想。

3、賭徒的心理與人才的斷層。

香港電影在80-90年代,始終是以數量取勝,大部份的電影投資不足,部份還有著黑社會的背景情況下。用賭徒的心理來管理優秀的香港電影人才。無論是周星馳、劉嘉玲、梁朝偉這樣的超1線明星,還是洪金寶,成龍這樣的動作明星,在他們的身後,總能隱隱約約的看到當年雄霸香港的黑社會的身影。反正我就是拍,這個檔期上映的4部電影,3部都是我拍的,東方不亮西方亮,不管怎麽樣都不賠。看似對沖的方式,實則充斥著賭徒的心理。更少的成本,上至導演編劇,下至演員道具,無一例外的受困於當時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已經成名在外的電影人,還是滿懷熱情的年輕人才。留在香港於選擇出走,利弊之分,越發的明顯。

很多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人才的斷層。其實,人才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斷層,出現的只是人才的流動方向。在現在這個自由的世界裏,人才總是尋找自己更適合自己的位置。架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古人成不欺我也!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同期的台灣。

三、市場規模的擴大與縮小。

1、大陸市場的高速擴大。

中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在改革開放的30年,為全世界生產著經濟紅利。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幫助世界經濟走出泥潭的都是源自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樣的,大陸人在吃得飽,穿得暖之後。對於社交(文化)需求也變得更加龐大。如我前面所說,經濟是文化的載體。經濟的強勢,讓文化變得也越發的強勢。語言做為文化的載體,普通話也占領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做為文化的另一種產品,電影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強勢。

2、香港的粵語市場持續縮小。

粵語做為中國的古漢語之一,一直都是湖廣人民的主要語言之一。當年下南洋,闖西洋的華人,也把粵語做為唯一的交流方式。所以,為了可以在這些地方活下去,學好粵語,比現在學好英語要來得重要。不過,隨著大陸的經濟發展,大陸輸出文化之一的留學生,把普通話帶到了這些傳統習慣於用粵語交流的地方。

(說個我個人感受,我常年在澳洲生活,直到2016年的人口統計中,普通話才超過粵語,成為澳洲第二大語種。)

我們既然可以不用學粵語就可以彼此用普通話交流,那粵語在年輕人中的使用者就變得越發的稀少。這種情況,加劇了粵語市場的縮小速度,打擊到了香港的粵語電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