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馬東?

2016-02-17影視

前不久,樂夏第二季的擬邀名單在官博上公布了,從短短三個字「夏天見」中已然窺見來年的一場盛筵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擬邀名單

套用馬東在【挑戰主持人】裏的一句經典台詞:你可能不服,也可能不屑,但是你不得不承認,【樂隊的夏天】是今年一檔爆款節目。

搖滾樂隊的出圈在這一檔節目之後有目共睹。

除了參與節目的樂隊演出經費水漲船高,各大音樂播放器上搖滾樂歌曲也奇跡般地登到了榜首,朋友圈裏新褲子和刺猬的歌也在午夜被頻頻轉發,廣場大媽的舞曲裏也悄然加入了【再見傑克】。

在中國,樂隊類的節目嘗試過太多次,可惜結果要麽無疾而終,要麽變成一場鬧劇,然而馬東卻成功地將搖滾樂帶入了更多人的視線。

好玩的是,這個人身上卻一直貼滿了與搖滾樂格格不入的標簽:「圓滑」、「世故」,甚至「犬儒」。

他看起來人情通達、八面玲瓏,卻又操手著最先鋒、叛逆的節目,這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男人?

馬東出生於相聲之家,父親是相聲泰鬥馬季。父親巨大的光環,卻讓童年的馬東並不自在。

幼時馬東與父親馬季

在節目中,馬東也曾半真半假開玩笑說:別的小孩是被打,他是被帶到角落裏,被按著頭,讓他說一段相聲。

頂著「馬季兒子」的頭銜生活到了18歲,他放棄了國內起點更高的生活,離開北京,揣著3萬塊錢,去了雪梨留學。

他形容,從大陸留學到澳洲的他就像一個進了城的農民工。

馬東與父親馬季

在雪梨留學8年,馬東什麽工都打過,甚至加工過袋鼠睪丸皮子。

然而好不容易取得永久居民權以後,由於貧窮造成的「雪梨很美,但跟我沒關系」的社會邊緣感,卻讓他再一次回到了中國,開始攻讀北京電影學校的電視專業。

畢業後,他開了一家莫名的廣告公司,然後莫名關門了以後,他第二次離開北京,進入了湖南衛視。

這一次,他終於做出了一檔當時最前沿的訪談節目【有話好說】,這是一檔充滿熱血與新聞理念的節目,做出了許多引起轟動的題材。

馬東的同事回憶,他們甚至把節目做到了皇城根下,完全忘記了自己只是一個地方台。而現在常常自嘲「 人慫誌短 」的馬東,當年也可以為了節目內容,和領導爭得面紅耳赤。

【有話好說】節目組

最終,【有話好說】因為做了同性戀題材,而被叫停。

一個所有同事都無法忘記的場景:現在這樣一個插科打諢、精通世故的馬東,在聽到節目停了以後,當著所有人的面,失聲痛哭。

直到今天,他依舊清楚地記得,這檔周播的節目,他做了一年半,一共83期。

【有話好說】被叫停,給馬東的打擊和教訓應該是巨大的。

風馳電掣的年輕人以為可以一往無前,直至撞上了無可更改的銅墻鐵壁,然後驀地長大。

有的人選擇憤怒,在規則外破壞規則;而有的人選擇沈默,在規則內拓寬規則。

馬東儼然是後者。

至此,他離開了湖南衛視,機緣巧合之下,他又回到了北京,進入央視主持並制作【挑戰主持人】與【文化訪談錄】

他越做越好,甚至擔任過兩屆春晚語言類節目的總導演。

就這樣一直做到2012年,已經到達了很多人心中職業巔峰的馬東卻「感覺自己在中央台已經做不了什麽了。」

2012年12月,馬東選擇再次離開。

他接受了愛奇藝CEO 龔宇的邀請,擔任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進入了他完全陌生的互聯網領域。

馬東說,他來這裏就是為了那些他不懂的東西。

然後,【奇葩說】橫空出世!

在【奇葩說】播出之前,沒有人記得上一個辯論賽(這種印象中「嚴肅又無聊」的節目型別)風靡中國是什麽年代的事情。

但是,馬東和他的團隊卻做到了。

這檔節目不僅僅讓大家看見了那麽多能說會道的人,見識到了語言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 那些被所謂「精英知識分子」所批評的幼稚辯題,卻讓前所未有多的普通民眾參與了思辨,拓寬了看問題的視野。

同時,民眾也更直觀地接觸到了一些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奇葩」群體,讓更多的人去包容不同的存在。

就在一切看起來都順風順水的時候,馬東卻再一次栽倒在了自己的「意難平」上。

第二季【奇葩說】「該不該向父母出櫃」那期節目又被砍掉了。

這是個危險的話題,但是馬東還是選擇去觸碰,去當先行者,去摸索規則的邊緣。因為他知道: 每一次熱議的產生必然伴隨人們認知度的提升,而這便是規則松動的條件。

他就是要這樣一點點,在規則內拓寬規則。

不過,馬東在愛奇藝做出了如此令眾人矚目的成績以後,他卻又一次感覺到了局限,因為「 管理上花的精力太多了,而專註於內容的時間少了 」。

於是他在無數質疑聲中轉身,自己創業,成立了米未。

他在創業演講中說道「 不牛逼,毋寧死!

在他眼裏, 「創業」就是這個年代的「革命」,人人想幹,但卻不是人人能幹的事情。

因為想創業,你需要三種元素:「 身邊有人,兜裏有錢,腦子裏有主張。

對於馬東而言,隨著這些年的積累,身邊早已人才濟濟,錢也不是什麽大問題,而這個主張,卻讓他想了很久。

有人問馬東:「【奇葩說】除了娛樂之外想跟別人分享什麽?」

馬東回答:「我們沒想,我們覺得, 娛樂就是本質 。」

但是他又說道:「 我們想要好玩,我們想要它有趣,而且我們相信,我們能做到好玩和有趣,我們就能讓它不只有趣 。」

米未除了繼續做王牌節目【奇葩說】,還推出了【飯局的誘惑】等熱門節目。

2019年,米未聯合愛奇藝推出了一檔必將記入中國搖滾史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

然而這檔節目誕生的動機,並不是什麽為了中國搖滾崛起的宏大願景,只是一個小到讓你有點訝異的偶然。

米未的聯合創始人牟頔在面試一個「小朋友」時,對方表示:周末不能加班,每年要給自己一個月的年休假去做樂隊。

雖然最後沒有聘請他,但是米未卻由此看到了身邊不被主流察覺的另一類人,這就是【樂隊的夏天】誕生的一個偶然的動機。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麽像崔健這樣的搖滾老炮都沒能把樂隊節目做起來,馬東這樣一個花裏胡哨的「外行」卻成功了。

其實上面所說的那個偶然的動機很重要。

與南韓更偏技術的【超級樂隊】不同,馬東在采訪中也表示: 相比起「樂」來,他更想做的是「隊」,也就是樂隊裏的「人」。

節目也誠如他的期待,引爆社交熱點的,果然都是情懷在刷屏。

在看似極致化的娛樂中,馬東的人文主義關懷卻從沒有丟下。這就是他以及他的團隊能做好一檔樂隊類節目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這是馬東作為一名專業電視人的直覺,也可以說是他以及主創團隊賦予節目的獨特人文內核。

在【樂隊的夏天】裏,馬東充當音癡,專問傻問題,頻頻被選手懟,因為導演組需要他充當一個小白的角色。

所以他用最真實的狀態進入,在黑撒演唱時觸動落淚,「舉起小胖手行著生疏的金屬禮」,滿嘴時下最流行的網路語。

他嬉笑怒罵,不遺余力地吹捧廣告商,開起車來也不像是一個50多歲的胖子,如果不去回顧他的履歷,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綜藝咖。

有人說他不懂搖滾,馬東卻說「 我認為所有已知的和存在的東西,都應該重新提出質疑和問號,這東西叫搖滾精神吧?或者是搖滾精神的一種。

但是,馬東似乎很抗拒一切的高帽子。

在記者問出「樂隊文化」這幾個字時,他趕緊拒絕:「 我覺得我們別輕易說文化這個詞,至少在我的文化觀裏,它不是一個願望,也不是一個過程,它是最後沈澱下來的一個結果。現在被稱為文化的東西,當年都是娛樂產品。娛樂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心理接受成本最低的事情。

馬東還說:當年的梅蘭芳和程硯秋,就是現在的劉德華和周杰倫,本質上都是娛樂。

從左到右依次為:梅蘭芳、程硯秋、劉德華、周杰倫

但也正是他對娛樂如此坦率的推崇,引起了很多人的攻擊。

【惡毒梁歡秀】中,梁歡批評他作為文化精英放棄了對自己上限的探索,給他冠上「犬儒主義」的帽子,認為他消解了意義、質疑了積極。

然而我認為,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說了什麽,而是看他做了什麽。而評價一個節目好壞的標準在它給人的歡愉度。

所以,無論馬東擁有什麽樣的文化觀,他能在50歲的年紀,始終能更換最新鮮的血液,帶領最年輕的團隊,做成了頭部內容,交出了遠超市面水準的節目。

這個意義便是積極的。

其實,無論是最初的【有話好說】,還是後來的【奇葩說】,或是如今的【樂隊的夏天】,馬東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把話筒遞給了那些社會邊緣的人們。

也許,從這些邊緣人群身上,他看見了當年那個徘徊在雪梨角落裏的自己,所以他才執著於此。

又也許,與這些邊緣人群一起走向娛樂中心的路上,讓他找到了與那個邊緣化的自我和解的善途,所以他才樂此不疲。

不過無論原因為何,對我而言,我都樂於期待馬東激起的下一朵浪花。

我是哎呀君,如果你想學音樂卻不知道從何開始,這裏有一大波音樂網課等你pick~

微信公眾號:哎呀音樂

官網/APP https://www.iya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