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感覺現在的國產電視劇越來越不堪入目?

2016-12-12影視

真懷念女配不當工具人的時代啊

作者|電影夫人(頭條號簽約作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國產劇中的女配,尤其是大女主劇中的女配,越來越工具人了。

她們要麽壞、要麽傻、要麽蠢,以此凸顯女主,幫女主歷劫,助女主走上人生巔峰。

回想起最初的大女主劇,女配還那麽可愛,壞人也可以壞得很豐滿。

在如今工具人時常出沒的年代,讓人不由得懷念起曾經。

今天咱們就以劉曉慶版【武則天】為例,聊聊女配的正確開啟方式。

01 配角也可以是白月光

提起【武則天】一劇,除了劉曉慶以40歲高齡,演十五六歲妙齡少女且毫不違和的奇跡,劇中的配角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就是與武則天一起出場的徐惠。

她溫柔、美貌、智慧、清高。

她與武媚娘同時受寵,但她不嫉妒,反而點化媚娘:「以色事人,能好幾時?」

正是她的人生導師作用,才有了武則天的成長。

徐惠雖然表面清冷,但內心有一團火。

當李世民駕崩後,她絕食而死。

徐惠的戲份不多,出場時間也不長,她的形象卻立體而美好,令人難忘。

女配與女主不但不互撕,反而相互幫助,這是她的可貴之處。

更可貴的是,劇中對徐惠的塑造,基本符合歷史。

歷史上的徐惠四歲熟讀【論語】、【毛詩】,八歲就能寫一手好文。

李世民正是被她的才名吸引,才將她納入後宮,封為才人,後封為婕妤,又晉封為充容。

她舉止端莊又有見識,還能夠在李世民行為出錯的時候進諫言。

她對李世民的影響,與長孫皇後頗為相似。

李世民駕崩後,徐惠哀思成疾,又不肯吃藥,只求早死,年僅二十四歲便病逝,被追封為賢妃。

按理說,這樣一個才女加烈女,影視劇也沒什麽好黑的吧!

然是,事實會告訴我們什麽叫太傻太天真。

2014年,範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中,張鈞甯飾演的徐慧,不但因為武媚娘受寵而怨恨陷害,被李世民打入冷宮。

李世民駕崩後,她又當了一回工具人:向武媚娘悔過,然後上吊自殺。

她用自己的人生和生命襯托著女主的善良無私。

如果沒有歷史原型也就罷了。有了原型對照,這樣的改編怎麽看怎麽叫人不舒服。

除了徐惠,【武則天】中還有另外一個才女配角——上官婉兒。

她氣質絕佳,清新脫俗,正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才女的樣子。

對於上官婉兒,劇情給了她一條完整的成長線和豐富的心理動機。

最初,對於武則天,上官婉兒是怨恨的,因為武則天殺了她的祖父上官儀。

後來,她見證了武則天對國家的付出和掌權的能力,她明白,武則天是一個能夠讓國家越來越好的人,所以,她放棄了仇恨。

與武則天相伴多年後,她甚至比武則天的老公、兒女更了解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兩人互為知己。

但是,劇情並沒有將她過於美化。

獨身多年的她,最終對武則天的男寵動了心思,被武則天一怒之下砸破了相。

上官婉兒的扮演者茹萍,生於杭州,自小在書堆中長大。

她既有清秀的外貌,又有書香的氣質,將一代才女詮釋得淋漓盡致,也為觀眾留下了美麗的回憶。

所以,你看,好的配角可以和好的主角一樣讓人念念不忘,她們不僅不會相互削弱光彩,反而共同成就了經典。

所以,何必要讓那麽多配角都流於俗套,變得陰狠腹黑,讓人討厭呢?

02 即使是惡毒的配角,也值得一個立體的形象

當然了,夫人並不是說配角不能壞,而是說,要壞得有道理,不能為壞而壞。

【武則天】中,同樣有壞的配角。

比如,王皇後。

但是,她又不是單純的壞。

作為出身大門閥太原王氏的皇後,起初她總想著當皇後要有當皇後的樣子,要端莊,要知禮。

所以,她看不上蕭淑妃用美色魅惑李治的行為。

可也正是因為她放不下母儀天下的姿態,循規蹈矩,才讓李治愈發不喜歡她。

當她為了爭寵將武媚娘從感業寺接回來之後,也並未苛待武媚娘,反而主動提及有機會要讓李治給她位份。

如果她真的壞,直接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不就好了?

直到武則天恩寵日盛,王皇後才恐慌。

可是,她還是不夠狠、不夠決斷,反而讓武則天用小公主的命將她扳倒。

被打入冷宮軟禁多年之後,即使有了恢復自由的機會,但她不甘於背上殺害一個孩子的罪名,直接問武則天,到底是誰殺了小公主。

答案不言而喻,可武則天如何能承認是自己親手殺了女兒?

她的疑問,最終讓武則天痛下殺手,結束了她的性命。

或許,自從她被廢黜皇後之位那一天起,她的余生都是在等待一個答案。

最終,她的執著讓她徹底萬劫不復。

回顧王皇後的一生:一開始她想做一個有儀態的後宮之主,不願用下作的手段爭寵;後來被受寵的蕭淑妃逼得用武則天來打壓蕭淑妃;到最後又被武則天逼死。

不同的時間段,她有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行事動機。

她雖然沒那麽善良,但是她的一生,映照了後宮女人的不得已。

所以,當她死去的時候,你不會有反派下線的快感,反而會對她產生憐惜。

這足以證明角色的成功。

除了王皇後之外,還有一個角色可以一提。

她就是武則天剛入宮的時候,身邊的丫鬟靈兒。

原本,她本本分分地侍奉被封為才人的武媚娘。

當武媚娘被欺負的時候,她為她鳴不平;武媚娘被貶為侍女,她依舊願意跟隨。

按理說,這是患難見真情吧。

但是,見慣了妃嬪受寵,又有了天天接近李世民的機會,她也就不甘於僅僅做一個丫鬟,盼著自己也能被李世民看上。

仗著青春美貌,她一次次逾矩。

後來,因為小錯被李世民誤殺。

說到底,也是咎由自取。

這個反派,讓人討厭,但也讓人嘆息,畢竟,她沒什麽大錯,不過是打翻了茶碗。

李世民想殺的不是她,而是武媚娘。只可惜,皇帝因為自己看走眼,就讓一個普通人平白丟了性命。

在花樣年華突然殞命,不由得讓人感慨:伴君如伴虎。 從而讓觀眾對劇中的時代、環境、對主角的行為邏輯,能更好地共情。

其實,以上每一個配角,都在為主角服務,但她們又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

這才是配角的最佳狀態。

03 為何好的配角越來越少了?

曾經的經典電視劇貢獻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又形象鮮明的女配角。

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容妃(李建群 飾),【孝莊秘史】中的蘇茉兒(胡靜 飾)、哲哲(鄔倩倩 飾)、海蘭珠(何賽飛 飾)、董鄂妃(舒暢 飾)……

曾經的男配,也是可以各有性格的,如今的男配呢?不少人都成了女主的守護者和踏腳石。

比如【甄嬛傳】中的允禮、溫太醫;【羋月傳】中的黃歇、贏駟、義渠君;【錦繡未央】中吳建豪飾演的拓跋余,和男主女主鬥了快一整部劇,最後皇位眼看到手,竟然為了女主甘心赴死……

諸如此類,層出不窮,讓人又氣又好笑。

那麽,為何現在深入人心的配角越來越少?

最重要的是編劇創作上的懶惰。

造一個工具人推動劇情,比費盡心思創作不同型別的角色可簡單多了。

樣版一套,可以少死多少腦細胞?少掉多少頭發?

比如最近播出的【燕雲台】中的烏骨裏。

作為宰相的女兒,她毫無格局和頭腦,為了救一個不知道對自己有幾分真心的醜男,寧願讓家人背上謀反之罪。

即使烏骨裏作為宰相之女,從小嬌生慣養,不用為生存發愁,但未經世事的她 應該是天真,而不是愚蠢。

她的行事邏輯既不符合身份,工具性又過於明顯。

不過,話說回來,這部劇能把蕭太後整成一個傻白甜,就不用說配角了。

目前國產劇的女配,大多有以下幾個特征:或者智商不線上,或者挾怨報復,或者沒有頭腦。

不同的場景,相似的套路,復制增刪,就可以用到新的劇裏,甚至抄襲現象頻出,不就是因為編劇或者原著作者懶於創作嗎?

編劇的創作和演員的創作一樣,需要真聽真看真感受。

以創作過【闖關東】劇本的高滿堂為例。

寫【闖關東】時,雖然家中已經有闖關東的親歷者,但他和搭檔孫建業為了搜集素材,堅持橫跨黑、吉、遼三省,跋涉上萬公裏,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采訪。半途還差點因為生病讓他命喪「北大荒」的無人之境。

最終,高滿堂五次修改劇本大綱,三次修改劇本,八易其稿,才有了觀眾看到的【闖關東】。

高滿堂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僅僅體現在一部作品中,而是一以貫之的。

寫【老農民】的時候,他走訪六個省份,采訪二百多人;為了搜集【鋼鐵年代】【大工匠】的素材,他待在鋼鐵廠工作了三年。

他說,劇作家有兩種,「一種是拿它來吃飯,一種是將其視作生命。」

而他屬於後者。

好的劇本,不僅僅需要編劇的生活經歷,更需要一顆對觀眾、對作品的敬畏心。

除【闖關東】之外,我們熟知的【大宅門】也是嘔心瀝血之作。

它的編劇就是它的導演郭寶昌。

【大宅門】中的故事,也是他自己家族的故事。

為了寫好這部家族傳奇,他花費了40年的時間。

40年磨一劍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大宅門】第一部,豆瓣評分9.3,是難得的國劇佳作。

劇中除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主白景琦讓人印象深刻;斯琴高娃飾演的二奶奶雷厲風行,當家主母的派頭令人欽佩。

主演之外,配角諸如出身青樓的楊九紅(何賽飛 飾),嫁給照片的白玉婷,白景琦的初戀黃春,無一不形象鮮明又獨特。

老一輩人用匠心成就了經典,可看看現在的劇作成了什麽樣子!

大多編劇並沒有深刻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劇情也只能靠隨意編造。

在好的主角都沒幾個人能塑造的時代,我們又哪裏還能期待,編劇們能寫出一個個形象鮮明、令人難忘的配角?

04 影視行業亂象叢生,限制了編劇的創作力

除了編劇自身的能力,行業亂象也是限制他們發展的桎梏。

首先,編劇的話語權不高,容易被資本、市場、導演、甚至有背景的演員綁架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遭遇以上困窘的,不僅僅是不知名的編劇,就算是知名編劇,也一樣難以幸免。

編劇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有「中國第一電影編劇」的美譽,也是國內難得的既有深厚積澱、又有故事架構能力的編劇。

盡管【霸王別姬】【活著】讓他功成名就,但隨著市場的變化,他也失去了對劇本的主導權。

吳宇森籌拍【赤壁】時,邀請蘆葦寫了一個劇本,但最後吳大導演只借用了蘆葦劇本的一個小情節,其余全部棄用。

原本,【赤壁】可以成為一部有商業價值的藝術片,最後變成了一部純粹的商業片。

所以,才有了林誌玲用娃娃音說的那句「萌萌,站起來」。

此外,蘆葦還為王全安拍攝的【白鹿原】創作過劇本。

蘆葦花費數年時間,刪改七次完成了劇本,最後采用的卻是王全安自己花費16天寫成的稿子。

電影一上線,惹得蘆葦大怒,直接在網上開撕。

如果,國內最知名的編劇,都要受到如此冷遇,其他人可想而知。

編劇的低地位,限制了他們創作能力的發揮。

而那些能夠寫命題作文,又能迎合資方和市場的人,即使產出的內容大同小異,反而更受行業歡迎。

其次,國內的電視劇是按集賣的,多剪一集,就能多出一集的收益,讓註水成了常態。

汪海林曾說,2018年一集戲已經能賣到1200萬,如果一部劇能夠達到80集的量,就能有近10個億的銷售額,此外還可以廣告植入,又是一筆錢。

所以,編劇只能不斷註水,也難怪如今我們看劇,不少時候開二倍速還嫌慢。

再者,編劇行業也是要追熱點的,一個型別火爆了,資方留給編劇的時間可能只有兩三個月。

這麽短的時間,如何出精品?

套路化創作、洗稿、抄襲就成了捷徑。

有的劇本采買方還會直接拿出數據分析,告訴編劇怎麽寫才能受歡迎。

拍攝過程中,劇本更是說被改就被改,有時候編劇本人根本不知情。

這樣的創作環境又如何能出好作品?

影視劇也是文化的一部份,而文化是需要沈澱、積累,帶著敬畏心審視的。

如果,劇本只是被視作一個賺錢的商品,一種快消品,那麽,這個行業的意義又是什麽?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作者簡介: @電影夫人,獨立影評人,頭條號簽約作者。寫影視,也寫娛樂圈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