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感覺現在的國產電視劇越來越不堪入目?

2016-12-12影視

眾所周知,普通人「不配」代入國產劇。

育兒、內卷、職場、中年危機......這幾年火的國產都市劇,幾乎可以湊成一本網路熱詞大全,精準踩中當代人的生活痛點。

看似還原現實,細品總覺得不對味。

熒幕上的高管夫妻,動輒翹班給孩子開家長會;

月薪5k的職場新人住北上廣的精裝loft公寓,幾乎不怎麽操心房租水電。

觀眾看一眼薪資余額,聽著合租舍友加班回家洗澡的嘈雜聲,想想明天要擠的早高峰地鐵,只能默默翻個白眼——

「是我不配,不配過國產劇裏的‘普通’生活。」

全民「中產」的國產劇

這年頭,你以為國產劇炫富,還僅限於總裁高管們手拿精英劇本,談笑間便簽下幾百萬的大生意嗎?

實際上,光有錢,早已落入「國產劇富人」的鄙視鏈底層。

講究吃沒什麽稀奇的,要能一打眼就看出產地新鮮度,才算有品味的真精英;

一言不合還要自己動手,幾萬塊買條魚放進料理店,「裝格調裝得驚天地泣鬼神」。

哪怕是早已財富自由的上海小老板,和上流人士之間,都還隔著幾個稀有皮愛馬仕。

【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顧佳買愛馬仕包打入豪門太太圈的劇情,曾引起了許多討論

許是主創團隊也知道,精英們的生活太遙遠,於是另辟蹊徑:這兩年火起來的劇,更愛拍大城市中產家庭的雞毛蒜皮。

美名其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比如上半年熱播的【小舍得】,打著現實題材的幌子,依舊玩著不接地氣那一套。蔣欣飾演的商場經理田雨嵐,嫁了個富二代老公,公婆勸她生二胎,「獎金」是驚人的三百萬。

夫妻倆最大的生活困局,除了雞娃焦慮,就是如何應對父母每月砸錢的「過度好意」。

給我吧,我願意被傷害自尊心

姊妹篇【小歡喜】也是如此,劇裏著墨最多的三戶人家,一家在北京坐擁五套房產,一家有官員背景;

其中家境最普通的一戶,一個月的家庭支出是「小四萬」。

月支出小四萬的「普通人家」

對「普通人」的塑造尚且如此,窮人在國產劇裏更是幾乎隱形。

家庭題材被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占領,那職場劇裏的北漂滬漂小年輕,總該有個「窮樣」了吧?

並不。

社長先給大家出道題:

以下四張圖裏,誰是生活窘迫的職場新人?

答案是:前三個。

這幾位在劇中的設定,分別是薪資只有兩千塊的小客服、沒錢沒勢的小北漂、以及打著第27份零工的底層姑娘。

窮女孩們住著窗明幾凈的三層小別墅,下班了回到ins風精裝的房間,還能鉆進觀景大浴缸裏泡個澡。

誰看誰生氣

真正為錢發愁的普通人,如果妄圖在國產劇裏找共鳴,只能收獲一記的響亮耳光。

配合演出的「窮人」們

細究起來,國產劇裏並非完全沒有窮人。 這種「窮」,主要靠對比。

前段時間剛官宣了第三部的【歡樂頌】,單是五個女孩涇渭分明的出身設定,就透著一股殘酷生活物語的味道。

其中一段情節,是被看做「撈女」的樊勝美應酬完回家,醉到在路邊崩潰大哭。

曲筱綃看見她的第一反應,是遠遠地、試探性地、伸出一根手指戳人。

「餵,是人是鬼啊?」動作、眼神、台詞,都透著蔑視。

生活優渥的安迪和曲筱綃,私下裏點評其他幾個女生時,落下一句結論,「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

經濟實力相當的兩人,自然彼此視為「同好」;

對待合租屋裏的三個普通女孩,則是居高臨下的「不共傻瓜論短長」。

五美聚集的「22樓」看似其樂融融,實際卻像極了一個壁壘森嚴的金字塔,處處暗示著有錢人和窮人之間「圈子不同,不能硬融」。

前面提到的【小舍得】中,同樣有類似的對照。

給田雨嵐做保姆的米桃媽媽一家,被觀眾們評價為國產劇裏難得一見的「真窮人」。

媽媽做保姆,爸爸開小賣部,空間逼仄的屋子連鋪面都稱不上,只能開個小窗做生意。

背後,女兒窩在高度不合適的書桌前寫作業,還得時不時幫忙招呼客人。

然而,觀眾剛誇完「真實」,劇情就開始急轉直下。

米桃的父母總是把「家裏窮,你要爭氣」一類的話掛在嘴邊,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不少心理壓力。

米桃媽媽做保姆,把米桃也帶到雇主家做功課,理由是:讓孩子「沾點光」。

當看到同學滿屋玩具、零食的時候,米桃的自尊心被刺傷,不想再去蹭吃蹭喝蹭輔導;

爸媽卻並不理解這一點,反而沖她發脾氣。

貧窮帶來的問題被無限放大,溫情的家庭氛圍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父母與孩子的互相埋怨。

窮不配幸福,只能一直掙紮在貧窮的泥潭裏。

似乎編劇塑造這一家人,就只為了詮釋「人窮誌短」四個字。

同樣,在都市愛情劇【流金歲月】裏,「鳳凰男」章安仁愛上富家女蔣南孫,原以為會往校園情侶打破現實藩籬的方向發展,最後卻成了「門不當戶不對」的反面典型。

劇裏的章安仁集所有缺點於一身,自大自私又敏感多疑,為了能夠留校任教,他不惜舉報情敵,更要在蔣南孫面前自我開脫。

那些「為了配得上你」而做出的荒唐事,背後藏著的,更像是是編劇的潛台詞——「你不配。」

家境不好成了性格缺陷的原罪,愛情無從奢望的同時,生活更是一地雞毛。

「窮人」在國產劇裏唯一的作用,好像只剩下了配合富人主角的演出,作為他們口中大道理的註腳。

【小舍得】裏的「真中產」,自稱沒有窮人的那種匱乏感

真正的煙火氣,哪去了?

國產劇懸浮、套路的毛病,早已不是第一天存在。

社長時常困惑一件事:拍電視劇的人,是不是真的都沒體驗過正常日子?

不要說觀眾厭煩了真實生活的壓力與苦悶,過去電視上那些家長裏短,我們照樣看得興致盎然。

千禧年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裏,主角張大民的生活,現在看來,真挺慘。

一大家子人,擠在一間小破屋裏,日子有多憋屈?

家裏最小的弟弟哭著說,長大後寧可去邊疆種青稞,也不想在這個滿是床腿的小屋裏待下去。

窮不說,生活的坎也一個接一個,弟媳出軌、老媽走失、妹妹患病,倒黴事接二連三。但無論在什麽時候,張大民都能把日子張羅得紅紅火火。

他沒什麽了不起的願望,就希望兒子能天天喝牛奶,再給老婆燒上倆雞翅。

演到最後,張大民和老婆孩子坐在房頂上放鴿子,孩子問:「媽,人活著有什麽意思?」

「有時候覺得沒意思,剛覺得沒意思,又覺得特別有意思了。」

「沒意思怎麽辦?」

「沒意思,也活著,別找死。」

這是市井人的生活智慧——生活總是一波三折,不幸的彎路走過了,又會有上坡。

在今天,人們喜歡把【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看做「貧民故事」,單論劇中人物的家境,的確是「窮」。

但,不耽誤它是「幸福生活」。

時間再倒退二十年,【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經典作品,都是這樣本本分分,講著普通人的故事。

家長裏短,嬉笑怒罵,凝結的都是熱騰騰的生活氣息,是上世紀90年代人們樸素昂揚的精氣神。

當觀眾批評國產劇裏沒有窮人時,我們想看到的,不是對不幸者居高臨下的俯視,和充滿獵奇意味的旁觀,而是這種細水長流的講述。

剛在白玉蘭頒獎禮上斬獲了一批獎項的【三十而已】,雖然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劇中有一個細節,讓社長記了很久。

在每集劇情的結尾,都會出現一個蔥油餅小攤,和攤主一家人。

一家三口,每集出場不過一分鐘,和劇情的主線沒有任何關聯,卻始終在他們的小天地裏,自顧自地、幸福地忙碌著。

國產劇裏的窮人們,究竟何去何從?

反正,不該只有這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