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Sony MDR

2016-10-23數位

很多答案都從使用者聽感體驗角度分析了兩者,我就針對兩款耳機 降噪效能來個測試 分析吧(這可是我的處女答呢)。

按照國際測評慣例,先曬一下裝備(不留痕跡裝個逼):

首先,再介紹一下兩款耳機的降噪設定:

  • Bose QC35只有 一個 開關撥鈕,開機即開啟降噪,關機即關閉降噪。
  • Sony MDR-1000X則內建 三個 降噪場景,開機後耳機會按照不同環境聲進行降噪場景自主選擇。

  • 然後,請再允許我介紹一下本次降噪測量的5個小步驟:

    1. 播放選好的環境雜訊

    2. 將耳機放在人工頭(Dummy Head)上錄制雙耳處的聲音

    3. 開啟耳機的降噪功能,再次錄制雙耳處聲音

    4. 兩次錄制的聲壓級 相減 ,得到該耳機在該環境聲的 降噪能力

    5. 作出其頻響曲線


    測量實驗時,我選擇了 86dB的白雜訊 作為環境聲,並分別繪制出了兩款耳機對不同頻段降噪前後差異的曲線。

    紅色為Bose,綠色為Sony。橫座標f為頻率,縱座標L為降噪後-降噪前的聲壓級差。

    通俗理解,就是:

    曲線越往下越好(降噪深度大);

    曲線與L=0圍起來的面積越大越好(總體降噪能力);

    曲線比L=0高出的部份面積越小越好(高頻上翹少)。


    對照著圖片,咱先對比一下兩者的 降噪深度 (也就是曲線最低點):

    在100-200Hz頻段,兩款耳機的最大降噪深度都超過了30dB,這也反映出Bose和Sony的降噪能力都棒棒的。並且,Sony比Bose在降噪深度還領先了2dB左右。第一輪,Sony勝。


    接下來,咱再看看 低頻 降噪情況(圖左邊部份):

    明顯看到綠線都在紅線下方,也就是說Sony對於低頻雜訊的降噪效果更佳明顯。第二輪,Sony勝。


    然後,咱再比較 中頻 情況(圖中間部份):

    200-1000Hz對於降噪耳機基本是最重要的頻段。這個範圍,Bose的降噪效果完全壓制了Sony。這一輪,Bose完勝。


    最後,咱再看一眼高頻上翹的問題(曲線最高點):

    因為降噪的本質問題, 高頻上翹是 很難避免 的現象。Bose和Sony都已經在盡力抑制它的出現。相較而言還是Bose做得好一點。這一輪,Bose略勝。


    總結來看,Bose和Sony在降噪效果上 平分秋色 。但鑒於雜訊頻段主要集中在中頻, 我主觀偏向Bose在降噪的取舍上更勝一籌。



    另外,因為Bose只有一種降噪模式,無論什麽情況它永遠都會是像圖中的紅線一樣。但還記得前面說到了Sony有仨降噪場景嗎?理論上講也應該可以得到它在三個場景下的 三條不同降噪曲線 才對。


    所以我為了讓Sony MDR-1000X能呈現出三種不同的降噪性質,又用不同環境聲試了試。最終我得到了下圖(掌聲,給我的掌聲在哪裏?):

    圖中所示的三條線分別對應了1000X的三個降噪模式。(其中的綠線就是前面86dB白雜訊下Sony的綠線哦。)在安靜及另一種嘈雜環境,耳機會分別呈現出紅線、藍線所示的降噪效能。


    從圖中不難發現,在安靜環境下,耳機的降噪深度和高頻上翹同時變差;而在噪雜環境下兩者則一同增強。


    其實,Sony之所以這樣設定的原因,主要是源於安靜環境下,人會對聲音特別敏感,突然來個1kHz的聲音你立馬就能聽到。所以高頻上翹問題在這種情景下是最最需要解決的痛點。


    然而,嘈雜環境卻內建掩蔽(Masking)功能,這就導致人耳對各種聲音的反應比較遲鈍。所以比起高頻問題,把降噪深度做好變得更加重要。


    最後還要再補充一句,Sony官網宣傳MDR-1000X是人工智慧降噪,但實際上它的三種降噪模式是早就預設好的,靠耳機的麥克風監聽環境聲音適配而已。這樣的功能是真‘AI’,還是只是吸引消費者的噱頭,就請大家各自評判吧。

    最後,賣個萌:感興趣Bose的QC25和QC35降噪能力有多大差別嗎?關註公眾號‘會聽聲學’(id:huitingshengxue),回復‘QC’就可以收到相關資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