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對於高阻大耳,同等正常音量下,電腦直推和用耳放調節有什麽區別?

2023-11-07數位

區別必然是有的,而且也不需要非得是高阻大耳,只要你的耳機不是輸入功率上限很低的,也基本能聽出電腦音效卡直推跟耳放推的區別!

先說我目前的裝備配置吧:

數播/網播:艾索洛DMP-A6

台式耳放:xDuoo TA-22膽管解碼/耳放一體機

便攜播放器:Hiby New R6

便攜解碼耳放:Audirect Beam 4、Beam 3pro、xDuoo Link2 bal、……

頭戴耳機:Hifiman HE560、森海HD660S、森海HD380PRO、Meze99 classics、七赫茲木碗大耳

高阻耳塞:Hifiman RE2000、凱聲白鈴

常規耳塞:飛傲FH7、Hiby Crystal4、NFaudio NA2、NA1、NM2、……

音箱:惠威 M200mk3+、漫步者MR4

對於HiFi系統來說,對於音質的主要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解碼

2、功放/耳放

3、耳機/音箱

4、音源轉盤

5、電源

……

這些各個環節的影響不一而論,也不是說越貴越好,反正對照著普遍HiFi燒油的標準來看,我那一套其實也只是剛剛入門而已(自卑ing)。

回歸到題主的問題本身,對於高阻大耳來說,電腦直推跟耳放推的區別主要集中在以下這3方面:

1、解碼品質

題主其實沒有具體說電腦用的音效卡是什麽水平的,但除非你電腦裏裝的是創新Sound BlasterX AE-5 甚至更高階的專業音效卡吧,否則哪怕是新一代的Apple Macbook Pro的音效卡解碼品質,放到HiFi領域也都只是很常規的入門水平。

當然,對於耳放,題主也同樣沒說,畢竟有些外接的解碼耳放其實也就手機或電腦音效卡直出的水平,並不見得就更好。

目前主流的解碼核心,大體可以分成3個陣營,2個不同的產品線。

其中3個陣營,主要指的是ESS、AKM和Cirrus Logic,它們3家的解碼核心產品基本都覆蓋了高中低不同檔次定位的,可能會有偏好的優先次序,但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這裏我拿AKM的DAC天梯圖來舉例,大概就能看到不同DAC芯片的效能劃分了。

至於說2個不同的產品線,主要是分台機和低功耗便攜這兩條線。舉例,同樣是ESS公司的ES9038系列DAC芯片,ES9038PRO是面向台機的DAC芯片,而ES9038Q2M就是從屬於低功耗便攜產品線的。就解碼品質而言,顯然是ES9038PRO更強,而ES9038Q2M因為要兼顧低功耗執行,很多指標上都做了一些取舍。

即便哪怕是同一顆DAC,例如Cirrus Logic的CS43131和CS43198,它倆都是典型的超低功耗型DAC,但實際上,用在音訊小尾巴上的效果,跟用到體積、供電更大更好的便攜播放器上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目前用的前端裏,DMP-A6和TA-22兩者都是台機定位,但實際使用的依舊是低功耗便攜定位的ES9038Q2M,所以也談不上有多好,但最少已經比絕大多數的電腦內建音效卡強了。

而即便DAC相同,但實際對比還是會發現兩者的解碼品質是有區別的。TA-22的價格雖然只有DMP-A6的一半,但就解碼架構來說,在進行AB對比時,還是會發現要比DMP-A6更寬松自然一些。

而且湊巧的是,作為我的便攜主力,Hiby NEW R6(也就是R6二代)用的也是兩片ES9038Q2M,而它的解碼品質就要比DMP-A6還要弱一些,主要體現在聲音的密度、高低頻的素質方面。當然這裏面也有相當一部份是供電不同而導致的耳放執行狀態區別。但DAC本身,以及其周邊的路線設計,依然會跟供電有著很緊密的關聯。

而台式解碼耳放強就強在這一點上!

2、耳放品質

耳放,指的是專門針對輸出模擬訊號用於驅動耳機的專用型功率放大架構。

但要註意,衡量耳放品質的關鍵,並不在於輸出功率的大小,而是在不出現失真的情況下,最大輸出功率以及相應的訊雜比。

眼下很多便攜機或者緊湊型的外接解碼耳放一體機,其實也能做到很大的極限輸出功率。例如我目前放在辦公室使用、兼具便攜機功能的iFi UNO桌面解碼耳放一體機,也可以做到驅動300歐姆阻抗耳機時,輸出3.5V/39mW的輸出功率。

但實際上,它也就只能滿足像SHP9500,或者Meze99 classics這樣並不算高阻耳機的驅動需要。而哪怕是HD660S這樣專門針對易驅動做了最佳化的150歐姆中高阻大耳,UNO雖然也能推得足夠響亮,但在駕馭一些大動態、瞬態時的表現,還是明顯能感覺到跟哪怕只是TA-22這樣的純台式解碼耳放一體機的差距。

而HD660S本身在森海塞爾6系大耳中已經算很好驅動的,換成是HD600或者HD650,驅動門檻還會再往上調。至於題主提到的拜雅DT990PRO,它的80歐版本大體可以等同於HD660S,而250歐版本就會難啃很多了!

那麽,為什麽會存在這樣的差距呢?

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於其電源供電上的差距。

上圖是我曾經也聽過的飛傲K9PRO的內部結構圖,可以看到右邊占據將近2/5空間的就是其電源部份。

一款耳機是否好驅動,除了看耳機的阻抗外,還要關註靈敏度,以及隱藏內容——電壓/電流需求值。

阻抗很好理解,哪怕是HiFi小白也都能知道,我們常見的16歐、32歐、250歐、300歐、600歐,這些都是在反映耳機的阻抗高低程度。但並不是說,這個耳機32歐,就一定比16歐的耳機更難驅動。因為阻抗本身只是反映耳機的驅動門檻下限在哪裏,也就是說,你前端低於這個值,可能就沒辦法把耳機推到足夠的響度。所以很多時候,哪怕是一些驅動能力壓根談不上好的人員攜行式解碼耳放,也照樣鼓吹能驅動600歐的大耳……事實上也確實沒撒謊,確實是能響!

這裏我就不點名是誰家的大忽悠了,反正作為參考,我目前用的TA-22在32歐阻抗下的輸出功率是1200mW(單端)/ 3000mW(平衡),大夥自行感受差距吧。

至於靈敏度,則是反映耳機在輸出同等聲壓時,所需的功率大小。一般靈敏度在110dB以上的耳機都算是比較容易驅動的,而如果是低於110dB,甚至100dB都不到的,那就需要大力的前端才能搞掂了。

例如我目前入耳的主力,Hifiman的RE2000,60歐的阻抗,只有103dB的靈敏度,放便攜機或者一般的外接解碼耳放、外接音效卡上都很難伺候得好,雖然能達到足夠響亮,但其拓撲振膜動圈單元其實根本達不到完全驅動的狀態。

另一個同樣很難伺候的主——凱聲的白鈴,158歐阻抗,104dB的靈敏度,驅動門檻甚至比RE2000還要高,因為它是完全針對台機來設計的……雖然它看起來相當小巧和相當的人畜無害……

至於電壓/電流需求值,這個參數一般耳機廠家是很少會對外公開的,因此很容易被沒經驗的HiFi燒油所忽視。事實上,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耳機,看似阻抗不高,靈敏度也還可以,但就是感覺不好驅動,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要麽要求電壓的擺幅高,或者是特別需要大電流去進行驅動。

這裏我參照國外專業網站https://www. headphonesty.com/ 的相關數據來進行說明吧。

例如森海塞爾的HD600,官方公布的阻抗是300歐,靈敏度97dB,而Headphonesty實測後給出的參數是322歐/105dB。而需要驅動這樣的中高阻大耳,就需要9.82mW的輸入功率,同時所需的驅動電壓為1.78RMS(V),所需電流為5.52RMS(mA)。

而面對這樣的驅動需求,大部份的手機,甚至一些音訊小尾巴,便攜解碼耳放都是滿足不了的……哪怕實際確實能響,但顯然是達不到最低的驅動門檻需求。

但實際上,這還只是反映耳機的基本需求而已。因為在回放一些動態要求更高的音樂,例如古典交響樂時,所需要的聲壓範圍會比平時增加不少,因此實際估算下來,HD600想要完整驅動,最少需要輸入電壓在7.1RMS(V),輸入功率在180mW以上才行。以此為標準,你再看看上圖列舉的那些前端裏,還能有幾個剩下的?!

而一般的電腦音效卡,無論是內建也好,外接也好,顯然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因此你用這樣的前端裝置來驅動這些中高阻大耳,註定只會獲得一個不完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