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2023年中國工業產值占全球35%,超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總和,意味著什麽 ,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麽影響?

2024-07-03科學

一個經濟體的產出決定了其居民平均的生活水平,而中國的過去幾十年的增長就是一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化過程。

發展起步晚,很多時候是沒辦法的,對外依賴國際投資和產業轉移,對內依賴廉價的勞動力紅利,既不能像早期工業國對外掠實作原始積累,又不能不發展,發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才能提升,經濟基礎不僅決定生活部品質,還有思維模式,教育讓更多人的思維禁錮的以放開,更好的觀察社會經濟的發展。

市場化+工業化+勞動力紅利,結合宏觀政策的調控, 讓中國創造了比上世紀中後期整個東亞經濟奇跡更大的經濟奇跡 ,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嗎,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等等,居民生活水平都是肉眼可見的快速提升,本人生在農村,從人力生產到大型電腦械的套用,各類家電以意想不到的速度但又潛移默化的進入所有人的生活,生活品質用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點都不為過,這既是發展帶來的紅利。

隨著生產力的極速擴大,發展問題也從生產端逐漸轉向消費端,這也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過去我們的發展策略是集中力量突破生產端的瓶頸,也要意識到這些原始積累很大程度來源於勞動者的部份犧牲,比如工農業剪刀差,交到2000年以後得農業稅,我小時候年年都會跟隨父母用架子車拉著大幾袋糧食去交公糧,農民幾乎毫無怨言,當然也有工業生產中的血汗工廠,高強度高時間的勞動為再生產提供原始積累,這都是發展過程中應該被銘記的犧牲。

回到這個問題,內需相對發展滯後,但有全球更廣闊的市場,尤其是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快車道後,中國的需求限制被打破,生產端超過居民需求的部份由全球市場供給,要說消費能力最強的自然是歐美市場,其實也就十幾億人,但快速增長的外迴圈掩蓋了內需的不足,或者說在那個階段靠著價格優勢擴充套件全球市場也還是正常的選擇。

隨著中國生產力的繼續提升,全球市場的飽和和經濟全球化裂痕的發生,現在外需雖然還比較平穩,但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內需增長呢?可能還不如前十幾年,主要原因還是集中力量突破生產端時出現了資源的過度配置,政府部門本身並不直接創造財富,而是透過狹義和廣義的稅收來完成資源的再分配,一部份當然去了生產端的突破,跟多的可能還是去了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口袋,導致的結果是,現在政府、企業、居民全部高杠桿,以貨幣衡量的財富存量也是屢創新高,比如逐年大幾十萬億的存款增加,政策不能不考慮結構的情況下疑問市場這麽多錢不投資和消費,因為錢根本就沒在需求端的手上。

回到這個問題,資源向生產端和分配端的配置,來源於居民端的負債挖掘,比如現在居高不下的居民杠桿和居民負債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都是大幅壓制了內需的潛力。經濟迴圈也就出現了阻塞,當然只要外需依舊強力,這個問題還可以再拖一拖,只是內需不足帶來的企業利潤下降,企業利潤下降帶來就業薪資壓力,都是自我強化的過程,市場自發削減開支來去杠桿也是無法靠行政力量阻礙的,帶來了新的挑戰。

總結起來,我們過去的發展絕對稱得上是經濟奇跡中的奇跡,居民生活品質發生了質的飛躍,隨著生產端和工業化的行程,發展策略上過度挖掘需求端的潛力來補償生產端和分配端,導致了內迴圈的阻塞,換句話就是更加依賴外部市場消化產能,即便如此依舊無法匹配如此高強度的生產,遇到了與早期工業國都會遇到的問題,消費不足帶來的產能過剩危機。而早期工業國不管去不去工業化,都會轉向福利社會和消費型社會,以降低傳統經濟下行周期的壓力,只是現在中國的居民的消費能力,還沒轉向之前,就已經在信貸擴張周期負債累累了,讓內迴圈這個國家戰略可能存在很大的阻力。

其實又回到了前幾天的一個長篇討論的問題:救市-需求端與供給端路線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