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面的答案,感覺都是停留在「如何成為 合格的 中央空調設計師」這個層面。那我就把重點放在「如何成為 優秀的 中央空調設計師」上吧。
要想成為優秀的中央空調設計師, 取決於你的選擇和努力:選擇一個好的客觀環境,通常決定了你的下限不會太差。而你水平的上限,就得憑個人自身努力了。
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小公司,幾年都接不到一個公建計畫,天天畫地庫通風、樓梯間加壓。你連中央空調都接觸不到,你能成為優秀設計師嗎?
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個這樣的公司
想問問大家夥,現在行業不景氣,我是否應該在現在的設計院苦苦的熬著,已經苦熬了兩年,每天加班到很晚很晚? - 建築,天天加班累成狗,住在同一個城市一個月也見不了爸媽一次。除了畫圖,你還有時間去自我學習和提升嗎?你最終將成為的是一個優秀卻然並卵的畫圖狗。
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有大院,頭兩年畫大樣和剖面,接下來三五年畫平面。十年八年之後,當你都已經被消磨得失去活力、創造力之後才讓你接觸系統,但方案決定權還是在所總、院總手裏頭。你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嗎?最多是所總、院總的馬前卒而已。
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個保密制度賽國安、自由程度比軍隊的封閉公司,你只能看到自己畫的那個計畫,甚至是某一部份的平面、大樣圖。你對自己參與的計畫用的是什麽冷熱源,總負荷指標是多少,水系統是一次泵還是二次泵都一無所知,你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嗎?
我個人理解的好的客觀環境,應該是 一個有公建計畫做、有加班但強度不誇張、制度相對 OPEN 、支持年輕人成長的公司 。在此前提下,如果再有靠譜的前輩或師傅指點一下,你就萬事俱備,只欠努力了。PS:我之所以把有人帶放在後面順帶一提,是因為個人經驗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水平高、不擺架子、原意傾囊相授的好師傅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還有,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各人。
當然前面這些要素,不可能每個都具備,能有其中某些你比較看重的要素就值得一選了。也不要問我哪些公司是這樣,哪些不是這樣。我了解到的大都利益相關,不便於在這裏告訴你,請理解。
因為回答的重點是成為 優秀的 中央空調設計師,所以學好基礎理論知識、熟悉規範、多看別人的圖紙之類老生常談的話當然就不用再提了。甚至連多看【暖通空調】、【建築熱能通風】這些專業雜誌,熟悉各個常用裝置的效能、廠家供貨情況等等也不用再贅述了。這些都是成為一個 合格的 設計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如果你想成為 進階版的 ,請繼續看下去 。 下面這些不僅僅適用於中央空調或暖通設計人員,對於所有建築設計從業人員,可能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吧。
1. 勤學好問
這裏的勤學好問,稍微有點不同。這一點我在另一個回答裏提到過:做設計千萬不能懶,不能復制、貼上,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懂的問題也不能只問你的上司、師傅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哪怕是他個人甚至你們公司堅持了很多年的做法或習慣也不一定對。 多問幾個人,說不一定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但一定要註意問問題的技巧,不要同時當著幾個人的面問,要分開問,問完你心裏有數就行了,不一定非得告訴他們孰對孰錯—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面子比對錯重要一萬倍。這裏再補充一下,很多人其實是沒有那麽好的條件,在現實中可以問到很多人的,這時候就可以求助於專業論壇啊,比如暖通空調線上之類的,也可以自己查【暖通空調】等專業雜誌。
2. 靈活套用規範
對於規範的態度,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國內建築設計師都非常熟悉並且無條件遵守規範,但老外或香港建築師因為不熟悉,反倒是天馬行空的先設計,後面再交由設計院來進行符合性調整。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因為一開始沒有這樣那樣的條條框框,老外做的建築都有創意,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業態布置、動線最佳化上面。而國內設計人員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除了很好地符合規範、能夠過審之外,動線方面基本停留在很多年前的水平。
規範的主要作用在於約束設計人員不亂來,強條部份是作為不可突破的底線,而其他部份尤其是「宜」、「可」的規定,全部都是在技術經濟性分析合理的前提下才建議采用的。舉個例子,二級泵系統的適用條件,規範中提到「系統阻力是推薦采用二級泵或多級泵系統的條件,且為充要條件」,「當系統各環路阻力相差較大時,分區分環路按阻力大小設定和選擇二級泵,有可能比設定一組二級泵更節能」,同時建議阻力相差「較大」的界限推薦值可采用0.05MPa。但因為沒有明確多高的系統阻力才建議采用二級泵系統,很多人覺得只要系統稍微大一點(比如六七萬平米的商業),就需要采用二級泵系統了。甚至很多人邏輯混亂地把各環路阻力相差0.05MPa當作采用二級泵系統的充要條件,哪怕是你給他做了一個很全面的方案分析報告,告訴他采用二級泵系統無論技術、初投資、執行費用、後期維護管理方面都不夠合理,他也不管不顧地非得堅持采用二級泵。
PS: 關於什麽情況下采用二級泵,以及空調水系統的發展簡史,推薦中南院老專家高養田在【暖通空調】雜誌上發表的一個系列論文。這三篇論文跨度14年,基本上很全面地闡述了空調變流量系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