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真得不是所謂中國人的特性。
中國古城商業街也是沒行道樹的。
拿直隸省的三座古城舉個例。
目前古城格局保存最完整的,是位於河北南部的廣府古城,廣府古城是原廣平府的府城所在地。
其四周被永年窪包圍,城內街道非十字格局,而是東西聯通,南北不通。
這種街道格局在保定、正定也是一樣的。
只不過由於保定和正定後期一個是市,一個是縣城,所以街道格局重新改建,南北和東西已經變成十字格局了,而不是這種不聯通的格局。
廣府古城街道內景,就是一點都沒有行道樹這個概念。
廣府古城由於連個市治和縣治都不是,所以保留的比較好,無論是外面的永年窪,還是城墻,還是內部的街道,基本上都得到了基本保存,沒發生太大的變動,所以從這個古城的街道就可以知道,在古代,中國古城街道,基本也不會有什麽行道樹概念。
不僅廣府古城,保定古城內的西大街,也是一樣。
保定西大街,是民國時期直隸省最重要的商業街,這條街道後期經過整修,種了幾棵樹,但是這些樹在原本的格局裏面根本無處種下去。
天津古文化街,也是沒行道樹的。
行道樹大規模的進入城市景觀,是巴黎城市的重建。
在巴黎重建過程中,大量的公園和林蔭大道,成為了一項市民福利。
因為當時的工業城市沒什麽公共空間,普通人在城市內沒什麽落腳的休閑娛樂地方,所以公園和林蔭大道就作為文明與福利的象征,成為了一種資源,給予城市居民。
也有人拿公園這個案例論述中國城市更公共性,我的看法就是別瞎吹了。
在另外一個日本一戶建的問題裏,就有一個西安的使用者說,西安有大明宮遺址公園這樣的大型公園,歐美哪個城市能拿出這種體量的公園來?
我是真得希望多去看看谷歌地球吧,多了解點歐洲的人文行程。
倫敦、巴黎、柏林這樣的城市,作為後續已開發國家發達城市的象征,把整個城市大規模公共化,城市內的大公園,也是一個主要的動作。
林蔭大道從巴黎傳給沙俄和蘇聯,蘇聯又傳給賽裏斯。
賽裏斯在民國,雖然有城市建了部份林蔭大道,以被殖民的幾座城市和南京最為知名。
比如南京,是在1920年代開啟了賽裏斯第一條林蔭大道模式。
法桐作為行道樹引種南京,肇始於民國。上世紀20年代末,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和陵園大道規劃了國內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林蔭大道,行道樹種選擇的就是法桐。但是其他城市的林蔭大道,絕大多數是50年代之後,城市翻新之中才建的。
比如北京,樹種就選了30多年,最終選出來的易縣雌株毛白楊還是一塌糊塗,成為了飛絮最主要的制造者。
以上僅為反駁高贊所說的華人社群街道一定要有樹這個說法。
因為華人古城的社群街道大機率是沒有樹的。
新加坡也是如此。
新加坡也是60年代之後改造才形成的花園城市樣貌,大量的工程用在了城市綠化上,為的就是吸引投資者,至少在面子上讓人一看就覺得很震驚。
日本的模組屋主要是沒有被大規模的思想行程改造過。
日本的土地沒有經歷過徹底公有。
日本的建築也沒大量地采取蘇聯模式和香港模式。
日本的街道也沒大規模地學習巴黎風格,雖然日本在長春搞的是巴黎風格,但是他本土沒怎麽搞過。
除此之外,日本也沒大規模地學習過歐洲人文意識。
也正因此,日本的模組屋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規劃性不強。
東京大學的建築布局,一看就是有規劃的。
東京站CBD,也是有規劃的。
其他地方,大機率就是買一塊地你願意怎麽建就怎麽建。
因為沒有公共性,所以公共工程,比如綠化這種事情,必然很難實施。
也是因為缺乏公共性,所以像海德公園、攝政公園、中央公園那種大規模的公園,東京城內也不存在,最大的也就是代代木公園,但是和倫敦、柏林、紐約的城市大公園比起來太遜色了。
日本模組屋的特點,就是私有性太強。
之所以那麽亂,缺乏綠意,建築各式各樣,就是因為太私有化了。
不單單是日本,印度、東南亞等地的大城市也都有這個特點。
但是日本最奇特的是什麽?就是他居然成了已開發國家。
並且沒經歷大規模的革命和鬥爭。
這才是最不可思議的。
要知道,為什麽歐洲和美國的城市能那麽有規劃,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經歷過大量的顯性或者隱性革命,所以城市的公共性和規劃必須得配合起來提升。
而蘇聯更是經歷了大規模的公有,所以大量的公有規劃被推動了起來。
那些沒經歷過這些的地方,有的會自我革命,比如新加坡,原本和馬來西亞的城市差不了多少,但是他自我革命成了花園城市,規劃性強的要死。
整個城市到處都是形象工程。
日本是世界的特例,沒大規模革命,即便有也沒成功,私有形式一直延續,最終就成了這個樣子,而且居然還成了已開發國家,並且比英法德這些國家都更加幹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