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什么样的青春片才是如今国内需要的?

2016-11-20影视

青春故事的集体归宿,不只是爱情

去年,呼声很高的【风犬少年的天空】最后以8.2分高分收尾,在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里,占据了一席高位。

作为一部群像「青春剧」,它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儿远,但它跟我们的关系倒也没那么疏离。它不仅是几个中国00后「青年人」的日常生活,跟亲人、朋友、老师、社会,也都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而这正是中国式青春电影逃不开的母题。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向来以「残酷青春」电影闻名,无论是岩井俊二,抑或是北野武,都在青春片题材中展现了某种国民集体性的失落。但随着日本近年来整体审美风向的某种迁移,从而引发了「青春片」创作思路的转换。

而美式校园青春成长题材,向来以反映离经叛道的青年人的(各种)冲动闻名。近年来,【美国派】式的校园青春电影也逐步式微,电影愈发变得更多元,更边缘和更女性化。

今天,我们就集体梳理一下近年来有名的青春成长电影,试着发掘它们创作视角背后的某种共性。

01、更加边缘化的视角:青春片的集体归宿

与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兴起的、贴着「青春标签」的青春片风潮不同,从2018年上映的电影【过春天】开始,电影主创们开始有意识地 将爱情不在置于叙事的首位,而选择将故事焦点放在对多重边缘人物的注视上。

【过春天】关注于港深两地跨境学童的身份认同困境之上;许多影视剧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校园霸凌等话题身上。

他们都摒弃了此前颇为流行的「早恋」「失恋」「堕胎」「分离」式的固有叙事线索,以及无限膨胀的催泪广告片式拍法。【过春天】以跨境「走水」为线索,串联起了友情、爱情和家庭几条支线;【狗十三】则用「中国式教育」作为故事主线,从而借此引发了一系列话题讨论,且都赢得了观众的认同。

其实,青春片不只有爱情,拘泥于爱情的作品,受众往往单一,只有将纷繁复杂的成长问题揉入创作中,反映出广大青年人在现实生活的「问题」,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声。

同样地,在日本,现在也有一些导演和编剧尝试利用青春题材,暴露社会问题,揭露日本社会真实情况,譬如山下敦弘。

他的【不求上进的玉子】【我的叔叔】【跨越栅栏】【苦役列车】,都彰显了他电影中不同于岩井俊二式的残酷青春和伤感爱情。

在山下的电影【琳达!琳达!琳达!】中,几位国中女生为文化祭准备表演,因某位成员受伤而导致了内部矛盾。裴斗娜在里面饰演的韩国学生,日语不流利,却也阴差阳错加入了乐队,成为了主唱,直到听到表演的曲目是Linda Linda,她满含热泪。

收到邀请她去体育室的纸条,心仪她的男生用蹩脚的韩语向她表白,而她则用蹩脚的日语回应他。

这是一种边缘人物在跨国文化下的交流,凸显了日本电影近年来的特质:关注社会中那些绝少发出声音的群体,譬如那些长期滞留的尼泊尔人、偷渡的菲律宾人,以及夹在跨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世代。

而在美国近年来的青春电影里,边缘视角逐渐成为焦点:如【高材生】将目光对准处于社会边缘的少女,【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爱你,西蒙】等作品则将视线瞄准了同性恋者及跨性别者(当然,这个题材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其中,【真心半解】无疑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电影,其核心是同性爱情,导演伍思薇作为美国少数族裔,讲述了个人经历中非常关键的人生篇章。

电影聚焦于性格内向的华裔优等生 Ellie 在帮体育特长生 Paul 给校花Aster 写情书的过程中,逐渐爱上 Aster的过程。其叙事重点一直被置放在 「成长」以及「寻找自我」 上。

在长期的美式青春电影中,家庭通常处于无关紧要的边缘化场景,父母甚至会扮演负面的角色。然而就目前的类型趋势而言, 美式校园青春片中家庭及其相关角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主人公的人格塑造当中。

【真心半解】中聚焦于第一代移民的封闭,到第二代移民逐步从封闭的小镇走向主流,暗含了少数族裔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

因此,无论是中国,抑或是日本,甚至美国,创作上视角的边缘化是各国编剧乃至主创共同的追求。

02、女性向的视角:个人的自我觉醒过程

近年以来,众多国内影视剧创作者开始关注女性,由此,创作出一系列在困难中奋力挣扎的女性形象。

在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气球】中,我们一改对藏区女性的刻板印象。

影片里讲述了牧民达杰的两个小儿子淘气,将避孕套当作气球,使得不想生孩子的妻子卓嘎怀孕,而周围人却将此看作神迹。卓嘎一度想要堕胎,最终却被丈夫和儿子劝阻。

万玛才旦将对藏族传统文化与女性的自我意识对照,反映出当下,一位现代藏族女性究竟该如何看待自我的身份?

而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幻之光】中,女主人公由美子结婚生子,过着清贫但幸福美满的小生活。有一天,丈夫郁夫却意外离去。

几年以后,由美子带着年幼的儿子远嫁别村,从此过上了平稳幸福的日子。但是在她的心中,前夫为什么要自杀?

她带着这份执念离家出走,远赴海边跟着出殡的人,试图追寻一个答案。

一个人生活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想追寻这样的答案。依附于家庭、民族、国家,虽然让人变得有使命感,但一旦这些依附物消失了,人生又将变成什么样的结尾。

在西方,从法国「新浪潮」开始,无论是特吕弗的【祖与占】,还是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女性开始成为故事中至关重要的叙事结构。

之后的【戏梦巴黎】更是 「赋予了女性更多性向的流动性/变动性」 。当这一结构进入美国电影叙事当中, 尤其是校园青春爱情题材时,就多了一丝懵懂暧昧的青涩气息 ,譬如【壁花少年】,来加强故事中的戏剧张力。当你把身处于青春期的人们,不再当做一个孩子,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看待时,青春片的视角也会更广阔。

而在【真心半解】里,导演显然突出了「母亲的逝去」。母亲的缺席,让女主角开始选择以自己既有的经验去塑造自己今后的人生,而且,也让母亲的榜样引导作用更加凸显。

在【伯德小姐】中,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主都在拒绝接受自我。但她却一再想要谋求母亲的认同。

在女性主义作品创作中,母亲的角色之于女儿,和大多数超英电影中父亲之于儿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是直击人心的力量。

故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变得有意义,并在短暂的消费体验之外给予观众一些值得铭记和被珍视的东西:

1、这些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些有关世界、某个特定问题或亚文化的信息,或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这些故事通过所描绘的人物间的战斗、凯旋以及改变,让我们在生活中得到激励。

3、在角色之间建立联系以及我们与角色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面美好的东西都在感动着我们。

而在上述作品中,都无疑覆盖了两种乃至三种因素,因而才实现了价值观的输出: 女性的自觉。

03、新视角下的意义性

电影研究学者戴锦华认为,‘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 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神话的颠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

纵观大陆青春剧前几年井喷时的弊端时,你就会发现:故事往往依赖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制造戏剧张力,推动故事往前发展。那些漫天的大雨中的呐喊与泪水,久别重逢时的拥抱与亲吻的桥段一遍遍地作为重要的叙事手段出现,使得许多人罹患上ptsd的症状愈发明显。

实际上, 那些只为爱痴狂的扁平化人物形象,实际上无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就像人们常说的:「青春年少时的爱情因符合人的自恋情结而成为青春叙事的酵母,但作为青春片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不应成为这一类型片的唯一。」

本来青春成长类型的电影, 就因为青春的无限可能性,而具有复杂的特质 。然而,因为人们对社会问题关注程度日益上升,道德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那些动辄以「三观不正检查官」自居的影视剧关注者,或者以激进的策略抒发对女性婚育不满的「卫道士」们,恰恰使得影视剧反映人生路径的道路变得狭窄。

与一部独立的长篇小说相比,影视剧更能对人物、生活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刻画,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到更多的「意义」。

对于观众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期追踪自己的角色,会更有影响力和满足感。他们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关系。

正因为如此,编剧面临的挑战的很大一部分则是要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观众希望成为里面的人物,希望过剧中的生活。这样在剧中,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近角色,并希望与他们长期相处。

但因为网络世界对很多无关道德的现象被道德化,个人问题被公共化,对道德问题吹毛求疵的结果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公共问题失去焦点,细枝末节却占据了主流。

有什么意义呢?

意思是, 对创作者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观众最终会得到什么? 抛开特定的情节、人物和场景来讲,剧中所探索的深层意义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或常人的生活有什么关联性或价值呢,人们可否将之作为人生的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并随时都会忘却的旅程呢?

主题通过故事中的细节来审视生活中的明争暗夺进而呈现出来,这最终会反映一种观点,即世界上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以及最有效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至少当前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在举一些简单明了的论据,比如种族主义到底是好还是坏,或者一个人应该自私还是应该付出。

一个比较好的主题所衡量的是竞争性的商品或竞争性的罪行,并戏剧性地解释清楚为什么有时很难做出选择,或者说很难做出改变。

答案往往不能过于简单。任何主题的结果或最终的判断都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而不是以一种简单快捷的方式抛出。

而对于青春成长题材来说, 当一个剧本真正让人感到丰富且有意义的时候,人类的处境是以一种新鲜而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主角的旅程,就是关于他们如何影响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他们的世界如何影响他们),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如何对他们产生持久的影响。

就如美国顶级编剧埃里克·博克所阐释的那样,如果你的想法能够满足以下这五点要求,那么它应该就足够有意义了:

一、故事或系列剧除了表面的情节之外,探讨的是关于人们普遍而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简单明了的答案。

二、角色会受到最根本的、未满足的欲望与需求驱动,他们围绕这些欲望和需求有可能会获得成长与改变。

三、故事或系列剧的最后部分点明了角色所获得的改变,使得整个旅程看起来非常有价值。

四、来自故事或系列剧中的一些特定方式会对观众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我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主题和人物成长上,而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微妙地将其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