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胡金铨电影【侠女】中的竹林歼敌桥段好在什么地方?

2012-11-30影视

个人浅见。

——

『侠女』作为胡金铨最为知名的作品,竹林歼敌这一段可以说是胡金铨电影美学的一个缩影。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熟用并创用电影语言,突破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构建了另一种形式的巴别塔,传达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 这种简明流畅的电影语言,使任何国家的观众都能感知到电影中的空间感、层次感和运动感,并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胡金铨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最会利用特定场景构造电影意境的几位导演之一。无论是寺庙、客栈还是荒郊、山岭,是封闭的亦或是开放的场景。在他的处理下,不同角度的远景、近景和特写镜头总能安排得错落有致,建立在氛围营造上的剧情衔接也张弛有度。 他对镜头的处理,不仅是对西方电影理论的实践,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中表现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手法。 这种尝试从他拍摄『大醉侠』时就已经开始,在金燕子客栈制敌的桥段中,他就已经构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电影空间。

这一次,竹林不仅是作为一个场景,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侠"与"君子"的一种幻想,更本质上,是胡金铨探索电影表达的一种成功尝试。6分钟不到的影像里,胡金铨对观众情绪的拿捏控制非常精准: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

从侠女一行出场到正面决战东厂高手的这个过程,可以很容易看出侠女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侠女尚未正面接触东厂高手时,摄影机通过观众视角和角色视角的几次反复转换,将观众的情绪锁定在主角身上。而在紧张的时刻,又故意延长表现主角观察和疑惑的镜头,而不是依照惯性马上切到他们观察到什么,从而增加了悬念。这是胡金铨在电影中经常使用的手法, 在剪切时尽量保留/储蓄某一个镜头/行为的张力 ,甚至重复观察、奔跑等动作, 去扩大这种行为本身内在的张力。这种手法最更成功的应用可以参考『空山灵雨』中徐枫饰演的女飞贼和同伴入寺盗经那一段,那也是一段极致的视听享受。

在侠女将要正面接触东厂高手时,质朴的管乐渐渐转为有节奏的击打乐,音乐和画面渐渐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感。在一段动静结合的雀跃与追踪、奔跑与停立之后,主角发现护卫高手,觉察到自己已然腹背受敌。经过层层铺垫,这时短片终于进入第一个高潮。

这段高潮的镜头语言是这样的:先是巧妙的在构图里用两根竹子将主角「困」住,逼仄的空间将紧张感推到极致。

之后是一个全景,再切到各方人物的特写,背景音乐也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气氛铺陈到一触即发的边缘。与之前的隐喻镜头形成呼应,在下一个近景镜头中,女主角走出了景框——冲破困境。简明而有力的镜头语言。由接触到决战,至此水到渠成。

在侠女与东厂高手决斗时,胡金铨用近景—远景—特写—远景,在主角—反派—配角—竹子之间反复剪切,用不同的景别形成的空间转换来表现决战的动感,用风声和竹叶摇动的 隐喻蒙太奇 来表达场面的意境。

这种表现意境的手法在乔宏饰演的高僧出现时更为成功——流光波影,佛指一现,使人一窥禅境。

如果将风声竹影的画面剪掉,那么胡金铨在表现打斗场面的手法上很像黑泽明早期拍摄的『姿三四郎』。黑泽明在表现柔道比试的紧张感时,就通过多次剪辑,不断变换比武的方位,不断用特写捕捉主角和观众的神情,让场面描写大于比武本身,而使得电影变得十分精彩。黑泽明当时可能也没有想到, 胡金铨将爱森斯坦那一套本来用以传达政治隐喻的蒙太奇手法加入到这种动作场面的拍摄中 时,会达到如此惊人的视觉效果。(参考『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石狮子镜头。)胡金铨的这种手法后来被吴宇森在『喋血双雄』、侯孝贤在『刺客聂隐娘』中所效用。

——

再说『竹林歼敌』中的"运动感",这是这段电影直观上最动人的地方。

首先是胡金铨用 长焦镜头 拍摄人物的奔跑动作。黑泽明电影惯用长焦镜头,比如在『七武士』中。但胡金铨用竹子作为背景,增添了人物的速度感,是一种巧妙和新颖的尝试。

这个桥段的运动感还体现在胡金铨喜欢用镜头中的前后景变化表现人物的"起落"。比如在决战最后,前景里东厂高手扶着竹子痛苦倒下,后景里女主角站了起来。这样的镜头类似于"打地鼠",应该 脱胎于传统戏剧 ,非常有动感。相似的手法在『龙门客栈』的开头也很明显:押运流犯的队伍走过之后,一个大远景的摇镜,镜头里像冒春笋一样地出现几个东厂追来的杀手。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最后那个一招毙敌的极端剪辑。短短20秒里,胡金铨剪接了18个镜头。即使是这样,胡金铨却 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着重表现了女主角那个蹬竹子的画面,让观众重新找到了焦点,并在接下来将画面的张力释放出来。 整个剪辑犹如天马行空,绝杀过程犀利而又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那时候还没有华丽的动作设计,没有特效,胡金铨也没有夸张地去表现主角的「轻功」,仅仅是用蹦床和剪辑,形成了不亚于现在武打动作和特效的视觉刺激。

在这18个镜头中,胡金铨为了达到侠女 「螺旋式上升」 的效果,将 人物从不同方向腾空跳跃的镜头剪到一起 。见下图截选的部分。(左上为画面出现序号,右下为人物运动方向选取了其中几帧)。现实中人是不能实现这样连续的反方向的动作的,文字想象也不符合逻辑,但是电影可以实现这种效果。胡金铨用剪辑骗过了人类的眼睛,反而形成了视觉享受。

而在侠女飞跃而上、急冲而下刺杀敌人的过程中,胡金铨将本来应该是八格连续的胶片,只剪出四格连续在一起,达到了非同寻常的凌厉效果。

这样的方法在现在看来很容易,用剪辑软件可以很容易将电影里不想要的几帧去掉或是想要的帧剪辑在一起。但当时没有电脑,人们也认为普通八格镜头已经够短了。如果再将更短的镜头剪接在一起,人眼根本看不清,完全没有作用,这被认为是剪辑的「金科玉律」。胡金铨却大胆的突破了这一点,在当时没有电脑技术的情况下,用肉眼将这些简短的四格镜头剪接在一起。 放眼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这样拍电影的人。

后来胡金铨凭借这项创意,获得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西方影评人 大卫·波德维尔评价【侠女】说: 如果爱森斯坦和黑泽明看到,相信也会羡慕不已。 」这并非谬赞。

——

综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过一年以后看,过十年以后看,过五十年以后看,它依然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经验的推敲。『侠女』正是如此。这一段简明流畅的电影语言,来源于胡金铨匠心独运的镜头处理。即使面对世界一流的电影大师,胡金铨也不遑多让,甚至在许多地方展现出自己的独创性。胡金铨后来被李安称为中国第一位「电影作者」,名副其实。

— 完 —

题外话:

1、B站上有前几年戛纳电影节修复版『侠女』竹林打斗的片段,非常清晰,时长5分50秒。1971 胡金铨 侠女修复版-竹林打斗片段 。
2、竹林歼敌片段也有几处穿帮镜头。比如其中一个东厂护卫拔刀时是左撇子,持刀时却变为右手;被杀时,白鹰刺穿他的刀和拔出来的刀不一样。

3、文章开头所说的「构建了另一种形式的 巴别塔 」。『巴别塔』出自圣经,指人类一开始希望联合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向天堂,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让他们只能说不同的语言,人类从此不能沟通,巴别塔计划也告失败。这个词有点装X,但用来形容电影很合适。

4、非科班电影爱好者,许多地方还没入门,写文也只是为了提高观影水平。文中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