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悲剧很大一部分来源松子自身?

2022-05-25影视

Henry Krystal 在【创伤与情感发育】一文中 ,指出当我们在向他人讲述太过悲惨的经历时,如果这些经历在他人心中唤起的感受比较强烈,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会变得情感隔离(走神),一些人会变得很烦躁(觉得晦气,你不要再讲了),一些开始讲道理比如「对方实际上是怎么怎么样的,你应该怎样怎样就好了嘛」……

Leo Chen:【译文】心理创伤与情感发育--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推荐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闻的时一个女孩子在外面被猥亵了,跑回家里和父母说,虽然她寻求的是帮助和支持,但很多家长会骂孩子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啥其他人都好好的「。其实这些父母会这样说,是因为这个事情危及到了他们在养育上的自我完整性,他们是惊悚的,他们不知道为啥这类事情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是不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常自己注定是没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想到这些都太让绝望和无助了,让人不得不想要维持一个幻想「如果孩子更听话这些就不会发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相信他们对孩子的保护是有价值的。

实际上,就个体心理发育过程而言,父母/权威需要承担存在两部分责任: 一是在孩子承受能力有限的时候,协助这个孩子消化他所不能承受的,避免在不够成熟的时候被击垮 另一方面,在孩子可以承受的时候,培养孩子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两个的方式是相反的,就前者而言,在孩子还没形成相应的品质时,或者某件事情冲击太大的时候,比如战争地震,陷入麻烦中的人感受到的可能只是痛苦,无助,匮乏和生存欲,他们甚至说不清楚自己怎么了,这个世界怎么了,这时候他们所能依靠的是只能是来自父母/权威的感同身受能力及其照顾经验。不论是父母感受不到孩子(我家孩子没问题啊,他蛮好的啊),无法耐受孩子的痛苦(烦死了,滚出去哭),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终止痛苦(和孩子一起哭),都可能都会因为孩子长期处于痛苦中(父母天天吵架,留守儿童等),导致他们的心理功能受损。

就后者而言,需要的更多是道理,教育「碰到什么问题你该怎么办」,「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其他人一般是怎么想的」。但这部分只有在这个孩子安全感充足,反思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当他们安全感不足的时候,整个人都被这些拉扯着的时候,他们的所有精力都会集中在如何处理自己的不安全感上,讲道理不仅不会让他们看到希望,反而因为自己的痛苦被其他人认为是不合理的,而陷入更大的心理危机之中。

对于松子这类人而言,通常经历过严重的忽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冲击的时候,没人能够按照她能理解的方式帮助她走出危机,导致他们长期浸泡在痛苦之中,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应对痛苦了,没有足够的精气神来发育相应的品质(很明显的例子是,那些痛苦的小孩大多是孤僻的,甚至是自闭,而孤僻/自闭又会让他们丧失很多自我锻炼机会)。而缺乏相应的品质,又会导致他们一次次的失败,在最开始受挫还不是那么严重的时候,他们还能给自己打鸡血往前走,但是次数多了,他们就会彻底丧失生活的信心的勇气,陷入抑郁和虚空之中,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存在。

此外,对于松子这类保守忽视的人而言,他们的记忆中有的只是荒芜,饥饿,以及求生的欲望,他们回忆不起社会上讲的那些恶性事件,比如父母虐待孩子,家里太穷,被校园霸凌,被强奸等等,导致他们比那些遭遇重度生活事件的人更惨,因为他们都找不到恨得理由……仿佛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够努力,自己不配……

不幸得是在当今社会类似松子这类的个体并不罕见,比如那些公司中很努力的边缘同事,学校里的怎么讨好他人都没办法被人接纳的边缘人,无法进入亲密关系,无法获得稳定职业的人 ……一直都在努力,但一直都能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痛苦,虚空,卑微,怎么努力都无法被止住的欲望,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想要的无非是一个能够和他们连结,能够让他们在荒芜中发芽,开花,结果的人,一个能够让他们体验人类高级情感的人,一个能让他们体验到自由意志的人……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关于这个是这样讲的

适用于那些感到反复出现的心理问题,阻碍他们在亲密关系,家人朋友的关系中体验幸福的人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大量内心冲突,伴随大量焦虑,压抑等,影响了他们取得成功。通常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比正常意识所能达到的更深,导致不借助心理咨询,他们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有篇情绪调节,两篇心理咨询的文章可以看下,希望有帮助:

Leo Chen:应对无助/绝望的几个小方法

Leo Chen:安全感不足者如何通过调整居住环境提升自我安全感

Leo Chen:做心理咨询前你应该知道的七个方面(干货)

Leo Chen:【必读】何谓精神分析/动力取向的治疗(国际三大协会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