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影【霸王別姬】究竟好在哪裏?

2014-02-28影視

多圖深入。我大約用74張圖,一萬四千字說一說【霸王別姬】好在哪裏。以電影工業的角度為主,電影藝術的角度為輔。大概會說:劇本、人物、故事背景、攝影、燈光、音響、聲效、內核、細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只看過一遍【霸王別姬】,因為這部電影實在太好,不敢看第二遍。我給【霸王別姬】的評價是:華語電影最高峰。在此我從電影工業的角度來講講這部電影好在哪裏。

粗略地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大多都可以答到一些點子上。這是【霸王別姬】的成功和出彩之處,即無論是怎麽樣的人,只要定下心來看完全片,總可以說出個一二。

但很不幸的是,我常常和人說:「電影的第一內容是工業。」當影評人寫影評的時候,大家可以暢談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看法;但當我們在談論「一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裏」的時候,我更傾向於從工業的角度來說說一部電影好在哪裏,而不局限於細節、人物、和電影本身所表達的內核。

因為篇幅的關系,每一個點我只說一場戲,或者幾個鏡頭,這樣就足夠回答這個問題了。

在此我先列個提綱:

1.【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強的編劇和專心講故事的導演(編劇和導演)

2.【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長的時間跨度把人物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時間跨度中的個人情緒)

3.【霸王別姬】的好在於人物相互影響產生轉變與做事動機成功地與時代結合在一起(人物起承轉合與時代的聯系)

4.【霸王別姬】的好在於顧長衛的攝影(燈光與攝影)

5.【霸王別姬】的好在於恰到好處的蒙太奇和剪輯(鏡頭之間的過度與畫面剪輯)

6.【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諸多細節的刻畫與精準的留白(細節與讓觀眾自己思考留白)

7.【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被大量運用的音響(聲響和音效)

8.【霸王別姬】的好在於內核(故事的主題與我個人的看法)

一、【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強的編劇和專心講故事的導演:

我常常和別人講,所有的故事,撇去所有細節,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比如【東邪西毒】講述了歐陽鋒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和其他七個人的愛恨糾葛;【伊利亞特】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結束前的幾十天;【阿甘正傳】講述了在美國歷史行程中阿甘的一生。而【阿甘正傳】的故事和【霸王別姬】非常相似,也是在歷史行程中人的一生。

而這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的故事,被填充的非常宏大。【霸王別姬】的故事結構嚴謹,每條線索都做到了前後呼應。

中國電影一直有這麽件有趣的事情,一部電影拍的好,大家都會說是導演的功勞,但一部電影拍得不好,大家立馬會甩鍋給編劇。我曾對別人講,這個劇本給任何一個收過專業教育的導演拍,都不會是一部爛片。是的,【霸王別姬】的劇本太過硬了。

當然,看過原著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即:原著比電影還要殘酷。

編劇和導演的關系,就像是寫故事的人和講故事的人。編劇決定了故事本身什麽樣,而導演決定了這個故事應該如何告訴別人。所以當有人給我看他寫的劇本,裏面出現諸如:「他熱情的眼神澆滅了冰冷而憂郁的月光」這種場景和劇情時,我通常都會說:「這位兄台,你能不能把這句話在劇本裏刪掉,或者你給我表現一個純白到可以蓋過太陽光芒的白眼。」

很多人都曾問過我:「為什麽陳凱歌再沒拍出這樣好的電影來?」

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不妨去搜一下陳凱歌近幾部片子的編劇:

【無極】編劇:陳凱歌、張炭。

【趙氏孤兒】編劇:陳凱歌、趙寧宇。

【搜尋】:陳凱歌、唐大年。

【道士下山】編劇:陳凱歌、張挺。

再來看看【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李碧華。大家是不是發現了什麽,所以我覺得影片的成功並不是導演的功勞,而在於編劇。觀看【無極】、【道士下山】時我的感受是前半個小時還不錯,後面就處於崩盤的節奏上,以至於我看完【道士下山】後發了一條狀態:看了【道士下山】,陳凱歌編劇總給人爛片一種的感覺。根據我看電影多年的經驗,一旦編劇裏有陳凱歌,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爛片。【霸王別姬】的成功是因為編劇的功力非常強,蘆葦老師功不可沒。老實說,我看【道士下山】的時候心理怕極了,覺得陳凱歌會從熒幕後面走出來,打我一記耳光,問我:「深刻不深刻?」我答:「不深刻。」他又打了我一耳光,一會兒我就被打死了。

【霸王別姬】的好,好就好在導演專心地講了一個好故事。

二、【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長的時間跨度把人物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電影本身是一個及其殘酷的故事,但透過視聽語言,觀看電影的時候又並不覺得電影沈重得讓人無法承受,這裏要歸功於顧長衛的攝影(我們一會兒講攝影)。影片時間跨度極大,就片中明確出現的年份來說,電影故事中經過了1924年北洋政府時代,1932年,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內戰結束前,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1966年文革前夕,直到11年過後文革結束平反,個人猜測應該是1978年左右,超過半個世紀的故事,清清楚楚地講了許多人的一生、大半生。

大家可以看片中出現過的所有主要人物:程蝶衣(小豆子)、段小樓(小石頭)、袁四爺(袁世卿)、菊仙、張太監、那坤、戲班師父、小四、小賴子,每一個人都具備代表性,每個人的故事都有頭有尾,甚至是每個人做每件事的動機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是在人物設定中非常出彩的一個地方,通常我看完一部電影的時候會和身邊的人交流:「兩個沒什麽代表性人設又相似的角色,完全可以合並成一個有代表性的角色,這樣可以讓影片更為緊湊。」

在歷史或者是一個大時代的面前,每個人物都是螻蟻一般的存在,歷史的履帶碾過他們時不會有任何的猶豫。而通常,講一群人物在一個大時代下的故事,通常就會表現出任何和時代的關系。

比方說在電影1:37:38這個鏡頭裏,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原本應該非常令人喜悅,但段小樓(張豐毅 飾)和程蝶衣(張國榮 飾)就非常的難過,因為戲班子裏的師父死了。這就表現出了在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情緒,此處的人物情緒和他們在歷史行程中應有的情緒就對立了。

再比如2:03:26這個鏡頭,解放軍進入北平,作為程蝶衣的小徒弟,小四非常的高興,在解放軍的隊伍前又蹦又跳。後面大家可以看出他為什麽高興,即他高興的動機。因為共產黨來了,他以為自己可以走捷徑成為角兒,不再需要像師父那樣流上三五車的汗了。但我認為,其實作為京戲演員,小四應該意識到,日本人、國民黨、共產黨,對京戲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日本人是欣賞並且有人懂戲(青木是懂戲的);國民黨是拿著手電筒在舞台上晃人;共產黨是在京戲演員唱呲了之後還鼓掌。

這樣拍,非常緊密地把人物和時代聯系在了一起。為什麽很多青春片受人詬病,就是因為青春片大多在不同年代幹著同樣的事情:八零後、八五後、九零後、九五後,都在墮胎、不學習、打群架,千篇一律,沒有時代特征。

三、【霸王別姬】的好在於人物相互影響產生轉變與做事動機成功地與時代結合在一起:

有人會說第二點和第三點重復了,其實沒有。第二點我們說的是在時間的行程中人物與時代背景的聯系,是一個整體與個人的對比;第三點我將說的是人物作為獨立的個人,他們如何相互影響與時代的轉變,是個人一生的總結。

我列了一張單子,講一下片子裏出現的除兩個主角外其余所有人物他們都做了什麽事,配角更加能夠說明問題。(但因為篇幅有限並且沒有全片分析的必要,所以我只講幾個細節):

艷紅:妓女,送小豆子去喜福成戲班,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最後不辭而別。

  • 妓女身份是路邊嫖客道破,用一個不知名小人物補出人物設定
  • 對戲班子老板講了一番話:「不是養活不起,實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這才投奔您來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麽著都成。」
  • 戲班子老板說:「別介,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呀?」

  • 最後不辭而別。
  • 分析:艷紅應該是片子裏有過主要鏡頭的人物中,唯一最後沒有準確交代下場的,而是透過程蝶衣燒信給他娘表明那時候艷紅已經去世。艷紅在片中有一個主要台詞:「不是養活不起,實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這才投奔您來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麽著都成。」很多人分析過這段話,最主要的一點是「女大不中留」到了她口中變成了「男孩大了留不住」,點明了小豆子他在妓院中長大的事實並且母親不希望他以後就待在妓院裏,從小豆子9歲時的扮相來看,他長大之後絕成不了韋小寶那樣的人,性別認知障礙很早就開始萌芽。而且艷紅她是一個習慣利用皮肉來解決問題的女人,比如因為六指,戲班師父不收小豆子,艷紅暗示可以用皮肉來解決,被戲班師父用:「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呀?」回絕。最後狠心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

    這個角色對影片的影響:她作為程蝶衣的生母,在程蝶衣幼年埋下了一顆種子,剁指有閹割的暗示,導致程蝶衣日後的性別認知障礙。

    戲班師父:戲子,舊時代的下九流,培育了小豆子和小石頭,為人嚴厲,敬業,對待戲院老板那坤又時不時地諂媚。

  • 師父在片中的人生跨度非常明確,1924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師父正好去世,這點我們上面說過了。
  • 看師父這場戲的台詞,他在罰小石頭,說:「自打有唱戲這個行當起,哪朝哪代也沒有咱們京戲這麽紅過。」所以師父他心裏明白,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為人非常嚴厲。懂得「成全」之道,講過「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這也被理解為是霸王別姬索要表達的觀點之一;以及在大徒弟落魄時,他要小徒弟成全一下大徒弟,拉他一把。
  • 分析:師父明白事理,懂得人情世故,為人嚴厲,培育出了當時兩個最吃香的角兒。死前還在傳授自己唱戲的功夫,傳承著老祖宗的東西。當他知道徒弟玩蛐蛐,吃喝嫖賭不唱戲時他非常angry,不浮躁。

    那坤:戲院老板,後期類似於段小樓和程蝶衣的經紀人。為人比較勢利,後期只求平安。在不同年代都能找到可以對自己有利的人:張公公、程蝶衣、紅小兵。

    面對愛國的學生,段小樓是非常不屑的:「感情到頭來欺負的還是中國人。」

    而面對愛國學生,那坤先是對著學生喊:「沒錯沒錯,正經八百的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都是一個老祖宗,老祖宗錯的了嗎?錯不了!」學生還呼應:「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轉頭那坤陪著段小樓去戲院,段小樓對愛國學生發脾氣,那坤又馬上順著段小樓的說往下說:「學生們不都沒娶過媳婦嗎?」

    分析:那坤在片中的形象也多是:「不生事,當和事老。賺錢,求平安。」這種人最能夠在動蕩年代活下來,可以說他見風使舵,也可以說他兩面三刀,但我覺得這是時代面前人如螻蟻,沒什麽選擇。

    張大太監:張大太監是程蝶衣的人生中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前朝太監在民國時還有些勢利,手上有大把銀子,打了仗就不行了。電影裏完整出現了張大太監得勢時的趾高氣揚和失勢時的落魄不堪。

    清朝太監要閹割幹凈,所以很多人講張太監與小豆子雞奸,我認為是不成立的,但性的事實不能更改。所以很多人認為張太監是給小豆子破處的人,我認為不是。我認為【霸王別姬】並不是一部同性戀電影,主角也不是同性戀,只是性別認知障礙,所以真正給小豆子破處(心理上)的是小石頭。

    小石頭拿煙槍搗小豆子的嘴,煙槍暗示著男性的陽具,最後小豆子的嘴角流血,唱著:「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終於把之前一錯再錯的:「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改了過來,其實是他對自己模糊的身份有了一個準確的認知:「我本是女嬌娥...」其他回答說到嘴角的血是精液,我認為不是,說是處女破處時候流出的血更為恰當(雖然生活中可能並沒有那麽多血)。

    小石頭的行為突破了小豆子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他開始徹底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嬌娥,回看整部電影,小豆子其實有過一個掙紮的過程。比如說他在最開始到戲班的第一夜,他在眾師兄面前燒母親給他的大氅,因為大家羞辱他是「窯子裏來的」,這是小豆子表現出了男子氣概;以及後面他堅持不改口:「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這都是身為男孩子的一種骨氣,被小石頭拿煙槍(陽具)一搗,防禦全都卸下了。

    縱觀張太監,他有一種太監心理,這種心理我在電影【劍雨】的解讀中會更進一步的描寫。這裏參照李碧華的原著:

    倪老公見到他半遮半掩下,一掠而過,那完整的生殖器!平凡的,有著各種名稱的,每一個男子都擁有的東西。孩子叫它「雞雞」,「牛牛」。男人喚作「那話兒」,「棒槌」,「雞巴」,粗俗或文雅的稱呼。
    他臉色一變。他忘記一切。他窺伺已久。他刻意避忌。艷慕驚嘆百感交集,在一個不防備的平常時刻。
    倪老公有點失控,下頦輕抖:「慢!」
    小豆子一怔。
    倪老公取過幾上一個白玉碗,不知那年,皇上隨手送他的小禮物。晶瑩剔透,價值連城。他把它端到小豆子身下。
    生怕驚擾,無限憐惜。輕語:「來,尿在碗裏頭吧。」
    小豆子憋不住了,就尿尿。
    淋漓,痛快,銷魂。----倪老公凝神註視。最名貴的古玩,也比不上最平凡的生殖器。他眼中有淒迷老淚,一閃。自己也不發覺。或隱忍不發,化作一下唏噓,近乎低吟:
    「呀----多完美的身子!」
    他用衣袖把它細意擦幹凈。
    驀地----
    他失去理智,就把那話兒,放在顫抖的嘴裏,銜著,銜著。
    小豆子,目瞪,口呆,整個傻掉了。

    電影很恰當地使用留白來避開具體的性行為,而是用了小豆子事後看到街上的棄嬰堅持要撿回去,這是激發了母性的特征。即:小石頭完成了小豆子從男性到女性的性別認知轉變,而張公公則完成了一個從女性到母性這樣一個身份認知的轉變。

    張公公的晚年很淒慘,窮了一輩子的人不可憐,但過了大半輩子的好日子(他在民國時已經年紀很大,在宮裏又得寵,大半生應該都是好日子)晚年再落魄就很可憐。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分析:沒什麽好分析的。張太監一生就幹了三件事:一是捧紅了小石頭和小豆子;二是透過生理上的接觸使得程蝶衣的性別認知障礙越來越深;三是老來落魄得幫襯歷史的行程,突顯出一朝在天一朝在地,風水輪流轉。很慚愧,他對電影劇情的進展也就起了一些微小的貢獻。

    小癩子:小癩子是【霸王別姬】裏出現的第一個鮮活的人物,他的自殺成就了程蝶衣。

    小癩子是想學戲的,逃跑後他帶著小豆子去看【霸王別姬】,看著舞台上的兩個角兒,他淚流滿面,帶著小豆子也淚流滿面,就是這場逃跑,在小豆子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我要成角兒。日後程蝶衣的風光,小豆子的風光,其實多多少少有小癩子的影子,以至於程蝶衣在戲院門口聽到賣糖葫蘆的吆喝聲,他還是遲疑了一下。

    關於小癩子的死,很多人是有疑問的。我的看法是:小癩子肯定不是因為怕師父打才自殺,而是一種心理上極大的滿足之後,他明白了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然後決定自殺。

    回去之後,小癩子和小豆子看到眾師兄弟因為自己的逃跑受罰。小豆子選擇為自己的逃跑付出代價,不僅僅是因為他心中對小石頭的感情,還有想要成角兒的渴望;而小癩子呢,他囫圇吞棗般地往嘴裏塞冰糖葫蘆。「天下最好吃的冰塔葫蘆數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兒,天天得拿冰糖葫蘆當飯吃!」小癩子一口氣吃完了冰糖葫蘆,仿佛他成角兒的事已經欽定了,他心滿意足。現實裏,他知道自己可能成不了角兒,唱戲這事本來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戲園子裏那麽多兄弟,只有小石頭和小豆子成了角兒,可小癩子心氣又高,他明白卻沒有辦法接受這個現實。

    小癩子上吊的這個畫面,最後被豎起來的木板(其實是舞台)從高處落到地上,「砰」的一聲,小癩子有舞台了,所有人都在一旁看他(戲)。他的死充滿絕望。

    分析:小癩子在吃完糖葫蘆,即完成了自己的人類補完計劃之後選擇上吊自殺。他的死使得原本可能要被師父打死的小豆子活了下來,並且最後成了角兒。小癩子不是怕吃苦,也不是怕挨打,而是他面對遙不可及的夢想以及成了角兒拿冰糖葫蘆當飯吃這一心願實作後的滿足,選擇了他自己的道路。不知道程蝶衣在戲院外聽到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聲,會不會想起當初在他心裏埋下成角兒種子的小癩子。小癩子和小四的人生都是幻滅的,他們夢想的幻滅吻合了【霸王別姬】的主題之一。

    小四:小四是小豆子在被張大太監侮辱之後撿來的孩子,想成角兒,可時代不一樣了,他吃不起苦。解放後他透過巴結解放軍和共產黨,找到了成角兒的捷徑,最後他以為頂掉了程蝶衣,他就是角兒了,投機失敗,迎接他的早已不是他所想象的結局。

    小四的身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他不是純粹的反派,也不完全是文革中跑出來侮辱程蝶衣、讓主角們互相揭發的紅小兵。這個人物設定之好在於他既是程蝶衣的徒弟,想成角兒,他和那些戲班裏的孩子是一樣的;而另一面,他為了擠掉程蝶衣,或者是一種報復,他選擇挑撥段小樓、菊仙、那坤、程蝶衣這些人的關系,他是戲班沒落後期的一個學徒的縮影,也是文革初期一個紅小兵的縮影。

    小四的結局是可預見的,當程蝶衣在解放軍面前唱呲了,他就應該預見到這些人對待京戲,對待藝術的態度。當時那坤的反應是:「四兒,要什麽給人家什麽,可千萬別動手。」角兒唱壞了戲,放古時候是大事,賠錢、退票,遇上不講道理的砸場子都不稀奇,而解放軍的態度是鼓掌,然後合唱了一首軍歌。

    是解放軍戰士們寬容嗎?不是。我覺得是他們不懂藝術,可能連程蝶衣唱呲了都沒有聽出來。所以小四以為他把程蝶衣擠兌掉,借刀殺人之後他就可以成角兒,這是做夢。之後小四與段小樓聯手唱【霸王別姬】,稍有常識的人就會察覺兩個人的功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而小四之所以能演虞姬,也正是歸功於觀眾的不懂戲。

    分析:小四並不是一個壞人,他有著一個學戲者最簡單而又直接的願望。在他的身上,觀眾可以看到小癩子的另一面,小癩子吃得起苦、認得清現實;小四吃不起苦、認不清事實。大時代前人不過是螻蟻,當所有人都在撒謊,而你以為你也撒謊就可以的時候,你恐怕想錯了。小四自作聰明,最後親手斷送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小四的結局,他把玩著袁四爺送給程蝶衣的首飾,唱著【霸王別姬】裏的詞,鏡子裏是向他走來的紅衛兵(鏡子的攝影方法之後會細說,這個鏡頭在此確立了人物與人物的對立關系)。小四的下場肯定不好,他所得一切都是偷來的,透過打壓程蝶衣偷來扮演虞姬的機會,透過文革最後偷到袁四爺送給程蝶衣的首飾。這種人物的代表性就在於:紅衛兵作為批鬥人者,自己也會被其他紅衛兵批鬥。

    袁四爺(袁世卿):世家出生的紈絝、懂戲、對程蝶衣有著過分於愛慕的情感,1949年後被打成反動戲霸。

    之所以把袁四爺和菊仙兩個人放到最後講,是因為兩人對影片的推動極大,袁四爺和菊仙某種程度上都是段小樓和程蝶衣感情裏的第三者。

    袁四爺初初登場,是在那坤的口中:「袁四爺專門來給您捧場,這面子天大的去了。」人未上場,旁人的描述先到,這是文學中的側面描寫,古龍寫妙僧無花時運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袁四爺初初亮相,他看著紅氍毹上的程蝶衣,緊接著是一份小小的見面禮。袁四爺出手闊綽,揮金如土,像極了現在許多有錢的追星族。段小樓和程蝶衣的關系中梗入異物,三個人都是不舒服的,段小樓不買袁四爺的賬,袁四爺不驕、不餒、不怒。

    某種程度上,他是段小樓的反面。段小樓是個清明的世俗人,唱戲不過是他僅有的技能;袁四爺追求的藝術和人生的境界。袁四爺愛慕程蝶衣,不因為袁四爺是同性戀,他的話裏已經點明:「塵世中,男子陽汙,女子陰穢。獨觀世音集兩者之精於一身。歡喜無量啊!」這句話的意思就像:「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之後袁四爺評價程蝶衣的虞姬,用的是「雌雄莫辨,風華絕代。」袁四爺對程蝶衣的追求實際上是他被程蝶衣這種集兩者之精於一身的境界吸引。

    段小樓說袁四爺和程蝶衣雞奸,已經說明了段小樓的水平。他的眼界低,只能看到這些。之前段、袁兩人的關系中也早已埋下五步還是七步之爭。

    如是,段小樓說:「姓袁的他管得著姓段的嗎?」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袁世凱與段祺瑞,後來深究。果不其然,袁四爺的原型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也是一個票友、戲迷。之後五步、七步之爭落定,倒是應了「姓段的就得聽姓袁的。」

    片中有一個重要線索:寶劍。並且不斷以段小樓、袁四爺、菊仙三人對寶劍的態度形成,來進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程蝶衣在袁四爺家中看到這把寶劍,愛不釋手,終於讓他碰上了。

    袁四爺解釋:「張家破敗時,是廢了大周折弄到手的。」如若是一把普通的寶劍,袁四爺肯定不會放在眼裏,他大費周章,也許就是為了討好程蝶衣,待程蝶衣登門時再予他一個驚喜。之後又說:「你我之間不言錢,那個字眼實在不雅。」袁四爺如此步步為營,最後與程蝶衣結合,他追求的絕不是單純的性快感,而是肉與靈的結合。

    之後程蝶衣與段小樓關系不好,又值日本侵華時期,戲院裏時常混亂不堪,程蝶衣不顧一切專心演戲、而目不轉睛的觀眾也只有袁四爺一人。程蝶衣的從一而終從袁四爺的身上體現出來了,兩人對京戲如癡如醉,對藝術從一而終,袁四爺是最懂程蝶衣的人。

    日本投降後,程蝶衣因為給日本人唱過戲而被告上法院。面對法官,段小樓與那坤都驚慌失色,袁四爺一人力挽狂瀾,這場戲,將袁四爺的人格放大化,是人物角色的一個高潮。

    想把這段話送給很多人。

    袁四爺的結局,是被五花大綁之後槍決,人民把所有人情緒和仇恨都發泄在他身上。他真的幹了什麽大逆不道、傷天害理的事嗎?不見得,但他成為了一個犧牲品。正如當時,不殺幾個地主老財不足以平民憤一樣,袁四爺死了。在批鬥大會上,他還不忘走一個台步。他對戲,真是如癡如醉。

    片中,相同的鏡頭是有的:

    程蝶衣在畫押之後,把印泥塗在了嘴上,他見「紅」就想要給自己的虞姬形象上妝。

    分析:段小樓不過是戲裏黃天霸,袁四爺才是戲裏的戲霸。袁四爺死的冤枉,倒也不可惜,留到文革,恐怕就沒那麽體面了。他依舊是這紅塵中,程蝶衣唯一的知己。

    菊仙:菊仙原是花滿樓的頭牌妓女,後與段小樓成親,最後在文革中自殺。

    之所以把袁四爺和菊仙兩個人放到最後講,是因為兩人對影片的推動極大,袁四爺和菊仙某種程度上都是段小樓和程蝶衣感情裏的第三者。

    菊仙原本是段小樓和程蝶衣中的第三者,從她的戲中不難看出,菊仙很聰明,為人處世,都有著一種在人情世故中跌打滾爬過後攢起的經驗。她讓程蝶衣去救段小樓,又讓袁四爺去救程蝶衣,期間多多少少有智取的成分。段小樓不唱戲,賦閑在家玩蛐蛐,菊仙打發了賣蛐蛐的人,希望自己男人務正業,多方面都說出了這個人物的形象。

    程蝶衣和菊仙的關系也從最開始的情敵,變成到後面有些相惜的伴侶。這其中一部原因是因為兩個人都有共同要守護的物件——段小樓;一部份原因是程蝶衣在菊仙身上找到了母親的影子;還有一部份原因源自菊仙為人的周全。

    程蝶衣之後給母親寫信,心中也是報喜不報憂,很多都流於形式,他對母親的需求是對生存最原始的需求。如同母親在幼時提供奶水和食物的需求一樣,是最本能額需求,幾乎沒有情感上的需求。

    戒大煙這一幕,程蝶衣的意識已經很模糊,他最本能地說:「娘,我好冷,水都凍冰了。」菊仙的反應是給他蓋被子,抱著他,輕輕拍他的背。菊仙雖然流了產,但是這個橋段足以表現了她的母性。

    劇中有一把寶劍,這把寶劍聯系起了小石頭、小豆子、張太監、袁四爺、小四、菊仙、程蝶衣、段小樓。六個人物都靠這把劍維系,他們各自對寶劍的態度也不一樣,寶劍是一條線索。

    小石頭玩笑說有了這把劍,劉邦早被項羽殺了,當了皇上,小豆子(虞姬)就是正宮娘娘。這在小豆子心中是一種誓言:有了這把劍,你就是我的正宮娘娘。所以小豆子千方百計地要得到這柄劍,最後為了這把劍,不惜委身。

    程蝶衣如重新做了一場兒時噩夢一般從袁四爺家中出來,緊緊地抱著劍。

    當他把寶劍呈到「霸王」段小樓面前時,段小樓全然認不出這把寶劍,還說:「又不上台,要劍幹什麽?」當晚可以說是段小樓與菊仙確立關系,程蝶衣以一種搶親的方式出現:你說過,有了這把劍,你楚霸王就能把劉邦宰了,當上皇帝,封我做正宮娘娘。段小樓是一個忘性很大的人,忘性大源於薄情,程蝶衣問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唱【霸王別姬】是在哪,段小樓的回復是:「這驢年馬月的事都讓你記住了。」然而一旁的那坤(旁觀者)還記得是在張公公府上的堂會。

    文革,段小樓在紅衛兵的挑唆下揭發程蝶衣,該說的不該說全都說了出來。程蝶衣當他是最親的人,他卻當著所有人的面把程蝶衣揭發了個幹幹凈凈,程蝶衣贈予他的寶劍,也扔進火堆裏。

    與此同時,菊仙的態度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跳出來從火堆裏把劍救出來,這把劍太珍貴了,她知道這把劍對程蝶衣的意義,而段小樓卻選擇了舍棄這段緣,這段情誼,自保。程蝶衣氣急敗壞,他跳出來揭發菊仙曾是妓女。但我並不認為是程蝶衣恨菊仙,他把這滿腔怨氣、段小樓與紅衛兵的沆瀣一氣撒了出來。面對師弟,他揭發雞奸;面對妻子,他劃清界限。兩個都是他最愛的人,他卻為了自保,統統放棄。

    菊仙恨程蝶衣嗎?我認為是不恨的,面對段小樓的背叛,菊仙萬念俱灰,自殺前,她依然不忘去看程蝶衣,還把寶劍還給他。

    段小樓回到家,發現妻子上吊自殺,與他認為造成妻子自殺的程蝶衣扭打在一塊。殊不知,其實菊仙的死是段小樓一手造成的,他這個戲裏的霸王、戲外的茍活者最平民的愛情理想幻滅。

    菊仙死時(這句「英勇悲壯」其實在上一幀菊仙吊死的背影中就出現了,為避免很多人感到不適,我還是選擇了這個畫面),背景音樂的唱詞是:「聽奶奶,講革命。英勇悲壯!卻原來,我是風裏生來雨裏長。」同時鏡頭給過:菊仙上吊的背影、紅燭、繡花鞋、結婚照(紅燭在玻璃的反射畫面中搖曳,暗示婚姻的破滅),菊仙的理想就是安安穩穩過日子,她把段小樓當做一切,卻是風裏生來雨裏長,無枝可依。

    分析:李碧華原著的開頭是:「婊子無情,戲子無義。」菊仙是婊子,程蝶衣是戲子,到頭來倒是婊子深情、戲子重義。很多年過去,當菊仙在上吊前面對段小樓在紅衛兵前說:「不!不愛,不愛她。真的不愛!真的!我真的不愛她!我跟她劃清界限。」時,依然會想起段小樓在花滿樓為她拿頭拍茶壺的那個夜晚。

    四:【霸王別姬】的好在於顧長衛的攝影:

    我說過好多遍,【霸王別姬】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故事,而顧長衛的攝影卻又不乏朦朧和浪漫,很大程度上透過視聽語言柔化了故事的殘酷性。影片有很多在舞台上的戲,使得電影有很大的舞台感。以至於我久久不能忘懷開頭的幾個鏡頭:

    開篇這兩個鏡頭,把兩個人物的影子拉得很長,人只有在落寞時才會關註自己的影子。整個場景的光幾乎都來自體育場的大門,這麽強烈的打光給我一種時空隧道般的感覺,以至於倒敘一點點都不違和。

    隨即體育場內部的大燈一開,鏡頭隨即往上,只留下那個看似通往天上的出口或是如同電影院裏放映機一眼的一抹強光,我知道了,這出戲要開始了。電影中主角們的戲裏戲外,在我們眼中不過都是一場戲。

    因為本篇中人物經常出現歇斯底裏的狀態,一般使用快速的短焦距鏡頭可以更好的呈現這種狀態,然而顧長衛並沒有那麽做。色調上,顧長衛也使用了大量暖色調與冷色調的轉變,使得影片畫面不單一。這一點上,我要提一下去年我認為最好的國產商業片【尋龍訣】,當時我在墨爾本的電影院裏看完發出場長嘆息:「我們國家終於也有故事那麽完整,特效不輸好萊塢的合格商業片了。」而【尋龍訣】的敗筆之一就是在進入墓穴之後,畫面的整體色調太過單一,使得觀影途中有些疲勞。

    這三個鏡頭是仆人背著小豆子去張太監的房內,而大家對於張太監即將對小豆子幹什麽事是心知肚明的。在長廊的這個鏡頭中,打光應該是自然光,光從亮到暗,一步一步,直至最後觀眾都看不清楚小豆子的臉,其實暗示著小豆子將要踏入黑暗。諸如此類的鏡頭影片中非常的多,不一一分析了。

    五:【霸王別姬】的好在於恰到好處的蒙太奇和剪輯:

    電影中有很多的蒙太奇,使得場景的轉變一點都不突兀。包括剪輯也是恰到好處,縱觀全片,出現了很多暖色調和冷色調交接的鏡頭。

    比方說從少年小豆子到青年程蝶衣這個過渡,就是用了拍照片的手法,這在電影裏很常見。喜福成戲班拍大合影,螢幕按下去,老式相機「啪」的一下,觀眾以為自己會看到一張黑白的老照片,其實已經過渡到了成了角兒的程蝶衣和段小樓。這兩個鏡頭是有共性的,即:都是在記錄影像。

    程蝶衣去給日本人唱戲,為的是救出師兄段小樓,段小樓不領情,反而吐他口水。這裏的場景過渡是由日本人槍決俘虜,直接到段小樓娶親,畫面的共性是槍鳴聲和鞭炮聲的相似性。畫面的色調也是一冷一暖,襯托出主人公的內心變化。

    新婚之夜時,婚房內菊仙和段小樓喝酒,畫面的色調是暖色,右邊用兩豆燭火,明顯暗於左邊,光源來自頭頂的燈,這裏要註意,鏡子本身也反射了一部份光,整個畫面相對比較明亮。

    文革前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角度,畫面雖然也是暖色,但光源來自頭頂上的一盞燈,床頭的台燈,地上焚燒「四舊」的火,右邊則完全暗掉,段小樓的影子非常明顯(在此強調,在人失落、情緒低落時,影子是一個非常好的體現方式,人會不由自主的關註影子),這兩個鏡頭是形成對比的,並且都是暖色,然而屋外下著大雨。

    透過屋外大雨,程蝶衣在屋外偷看段小樓和菊仙,以一個冷色調,與屋內的暖色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兩個鏡頭切換,兩種色調對比。使之有新婚與文革前夕對比,室內與室外對比,形成了一個畫面、色調的多重對比。程蝶衣看著段小樓與菊仙親熱,他的心裏是冷的,所以他的背景是冷色調;另兩位是暖色。

    六:【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諸多細節的刻畫與精準的留白:

    仔細看不難發現,影片中有很多細節,比如說鏡子(在此我只講鏡子的運用)。教科書一般的鏡子使用方法是這個鏡頭:

    段小樓與程蝶衣在化妝,各自對著鏡子,人物的關系是背對背,照理說一般這種鏡頭很多導演會使用正反打,但這場戲裏使用了兩面鏡子,透過反射可以看到兩個人物的形象和表情,還把對話也拍了出來。而且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感受,兩個人是有距離感的。

    這個畫面飽滿,不單調,而且有一個小細節,段小樓和程蝶衣兩個人的鏡子各自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了讓畫面更加的飽滿。

    段小樓與菊仙確定了關系,程蝶衣的愛情開始幻滅。袁四爺出現在鏡子裏,和程蝶衣說話,又是利用了反射,鏡頭沒有動,透過反射,袁四爺又在鏡子裏消失,而鏡子裏原本出現的應該是段小樓,這裏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空蕩。

    菊仙與段小樓在房間中出現的戲,有兩場都是利用鏡子反射,使兩個人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裏,一次是菊仙爆出自己懷有身孕,另一次是菊仙流產。菊仙的願望是和段小樓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但最後因為段小樓的背叛,菊仙上吊自殺。片中是有暗示的,同一個鏡頭出現兩次,一定有深意。最後菊仙自殺,說明了她的願望和段小樓在鏡子中的形象一樣,是一場鏡花水月。

    這裏說一下片中的對比鏡頭,菊仙與段小樓剛剛知道得子時的鏡頭與菊仙流產後的鏡頭,一紅一白的色調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也暗示了局勢與人物的命運發生轉變。

    包括菊仙與段小樓新婚時的這個鏡頭,菊仙穿著紅衣,帶著珍珠項鏈,紅燭、花,人物的神態勾勒出一個非常喜慶的時候。這時候菊仙的願望是踏踏實實過日子。

    後來出現了這個鏡頭,菊仙穿著白衣,蠟燭沒有點(因為是早上),人物的神情也凝重了許多,面對頻發的事件,菊仙踏踏實實過日子的願望落空。透過細節和布景,以及劇情的深入,導致菊仙的命運早早做好了鋪墊,她的人生和這個家一樣,每況愈下。

    片中還有許多透過屏風拍人物的戲,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留意一下。

    關於留白,我想提一下張公公孌童那場戲。

    張太監與小豆子一番追逐之後,畫面定格在了一副春宮圖上,並沒有直接把性行為的場景拍攝出來,而是利用這方面的留白。讓觀眾自己去理解,其實大家都知道張太監對小豆子幹了什麽。

    七:【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被大量運用的音響:

    因為知乎沒有辦法感受音響和聲效,所以我全都用文字描述,具體可以去重新觀看影片。影片中出現了大量人物,充斥著大量的身影,比如說磨剪子的吆喝聲,賣糖葫蘆的叫賣聲,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影片的劇情,磨剪子影響了剁指,賣糖葫蘆影響了小癩子的行為,包括師父打屁股,各種摔東西,打破杯子,尤其是在文革來之前,幾場戲都出現了打破杯子的聲音,這也暗示了文革來了之後,一切都毀了。

    4分50秒這場戲,有人來砸場,畫面的聲響和音效非常的雜,且多。很豐富地透過聲音來傳遞市井中圍觀的人很多、場面混亂,並且大家都在看熱鬧這一情景。

    隨著小石頭一句:「我肏你們大爺。」聲音靜了下來,拍磚之後馬上大家又喝彩叫好,這一聲音的轉變:鬧、靜、鬧,使得畫面富有表現力。也表現出小石頭從小就有霸王的氣質,盡管他最後連假霸王都不再是,變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人。

    7分08秒這場戲,師父正在解釋為什麽不收小豆子為徒。這時候畫面聲音不止是師父在說話,還有叫賣聲:「磨剪子來,鏹菜刀...」

    為了更好的鋪墊,還給了一個鏡頭,又吆喝了一聲:「磨剪子來,鏹菜刀!」路邊有凍死的人,顯示出亂世,其實是為了讓畫面更豐富。這一個鏡頭,主要是用聲音來鋪墊之後艷紅給小豆子剁指的劇情,畢竟路邊不可能無緣無故出現一把菜刀,而是因為有人來磨刀,所以路邊才有菜刀。非常合理的一個解釋。比現在許多國產片,莫名其妙就出現了一個人,莫名其妙就出現了一個不應該出現在現場的道具要合理許多。

    14分05面這個畫面,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把音量調大,會聽到兩個聲音,一是打更的聲音,二是風聲,兩個聲音點名兩個細節:夜很深了;外頭風很大,很冷。之後透過小豆子從窗外看,又是一個冷色調和暖色調畫面的切換。

    19分58秒這個鏡頭與19分20秒這個鏡頭,外面先是在吆喝:「豌豆黃(對不起我聽不懂那個人在吆喝什麽,就聽懂了「豌豆黃」三個字)。」引出別人問小癩子:「癩子,吃過豌豆黃嗎?」小癩子馬上回答:「豌豆黃?豌豆黃算個屁呀!」接著又有人問:「吃過驢打滾嗎?盆兒糕呢?」小豆子搖著頭說:「都是他媽狗屁,不好吃!」引出了小癩子的話:「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蘆數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兒,天天得拿冰糖葫蘆當飯吃。」這時時間恰到好處,門外傳來了:「冰糖葫蘆」的叫賣聲,引出了小癩子的偷跑。

    44分16秒成功與之前呼應,以成名前,成名後來了個對比。

    說成了角兒之後天天拿冰糖葫蘆當飯吃的小癩子死了,他把成角兒的事留給了小豆子。當小豆子成為程蝶衣之後,他依舊會對「冰糖葫蘆」有一種印象。這是透過聲音的呼應。

    就連小癩子的死,都是利用了兩個物體落地的聲響:

    大家可以看這張截圖的左邊,有一張桌子被前來的學徒們撞到在地,先是一桌子落地的聲音,再是後面舞台倒下來的聲音,聲響有小到大,之後是大人們的驚呼,這個過程是人們內心看到這個畫面時的感受。因為上面的截圖截了舞台落下,大家可能沒留意小癩子在右側的影子,這個畫面的構圖也非常飽滿,在提聲音的時候順帶也說一下畫面。

    影片中諸如此類的聲響和音效幾乎隨處可見,比如過場時,往往會以京劇的敲擊樂做串場。電影的主題曲是李宗盛操刀的【當愛已成往事】,歌曲前面有一段戲(張國榮演唱版本),仔細聽會發現,這曲經常被當做是人物的命運出現重大轉折時的背景音樂,比如小豆子剁指後和戲班簽訂契約、小豆子和小癩子逃跑後在戲院門外看到角兒、程蝶衣和段小樓成了角兒在戲院門口、文革中,都出現了這段音樂。這裏不一一贅述了。

    八:【霸王別姬】的好在於內核:

    個人理解,電影在表達著三層意思:

    陳凱歌導演說影片的內核是謊言。而羅拔·麥基的觀點是類似,也是真實與謊言,即在一個大家的說謊的年代裏,一個說真話的人很難過下去,這凸顯了人性的可貴。整部影片在文革中達到了一個高潮,竟讓我想起了【活著】,其實多少是相似的。

    片中有很多劇情直指幻滅,比如小癩子的夢想、小四成角兒的執念、菊仙的愛情、袁四爺最後被槍斃、段小樓的平民生活、程蝶衣分不清戲裏戲外。這些在片中都一一幻滅。京戲活過了北洋政府、抗戰、內戰,但最後還是沒有挺過文革,因為前幾個時代是本生的動蕩,江山易主,權力更叠,最後是對信仰的直接摧毀,這本身就是一種幻滅。

    片中還有這一層,是關於「成全」的看法,戲班關師傅常說:「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其實都是時勢使然,有時候可以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有時候卻要時勢或是他人來成全你。正如影片本身,在多方平衡的情況下,又非常深入,片中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其實都是成全與不成全。程蝶衣最後選擇假戲真做,自刎是他的成全;而段小樓的茍活是他的成全。

    而許多觀眾看完影片之後,有自己的理解,這無疑是本片的成功之處。

    文章的最後,我想提一下本片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當時我以為這首歌是專門寫給林憶蓮的,結果我發現不是。細看歌詞,與這部電影非常貼切,希望大家看這篇解讀時可以聽一下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