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尊,還得有字,沒字吃大虧啊!
比如這個尊就因為這兩個字,一下子變得珍貴了,國寶級別。
1963年6月,陜西寶雞賈村鎮農民陳堆因家裏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兩間房住,8月的一個夜裏,下了一場大雨,一早,他看到後院坍塌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他就用手和小鐝頭刨,結果刨出個銅器。銅器上「中國」兩字直接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寶!
可是,當時人們並不覺得這東西有多好,就那麽隨意扔在了一邊。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臨走時把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把銅器賣到了廢品收購站,賣了30塊錢,他就高高興興回家了。
這年年底,寶雞市博物館的一個工作人員佟太放來到了這家收購站。相熟的老員工就問他:又收著一件青銅器,你看不看?
說著就把這件青銅器從屋子角落裏拎了出來。佟太放一看,這是一件古代的青銅尊啊,說不定還挺珍貴。他立刻向館長匯報,館長很重視,派保管部的主任去檢視,主任趕來後一看,斷定這是件珍貴文物,就以收購站當年的購入價30元,把尊帶回了博物館。
這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渾身以「饕餮紋」為主,經考古人員確認,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所以就起了個名叫「饕餮紋青銅尊」。
這個尊怎麽在小土坡就輕易被發現了呢?
原來,寶雞出土的青銅器有個特點,一般埋得都比較淺,而且經常成堆出現,也不是陪葬坑,也不是祭祀坑,專家猜測,這種埋藏很大可能是為了躲避禍亂。
再說這個尊,因為當時條件限制,收到博物館後就那樣銹跡斑斑放著,沒有進行徹底清理。
到了 1975年,轉折點來了。這青銅尊被國家文物局調到故宮參加出國展。當時,上海博物館的館長馬承源也在展覽現場,他是中國最著名的青銅器專家,對這件青銅器十分關註,仔細觀察後,突然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尊的內側底部有字!
對於文物來說,有字和無字差別太大了。有一個字,那身價蹭蹭蹭就上去了。如果沒字,那麽文物的背景只能靠猜測、推斷,有了文字來傳達資訊,那就太準確,可以說是鐵證了。
馬承源馬上安排人對青銅尊進行除銹處理。透過細致處理,這件尊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專家們發現:尊的內側底部鑄有 12行銘文,共122個字,除殘損3個字外,其他字清晰可見。
這些字寫的是什麽呢?唯王初堙(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臨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彜。唯王五祀。
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這些話是周成王對一個叫「何」的人的訓勉,還賜給他30朋,何因此就做了這尊,作為紀念,這尊因此被稱為「何尊」。
不知你註意了沒有?這段銘文中有特別重要的六個字:「余其宅茲中國」。最重要的是最後兩個字:「中國」!
在器物上出現「中國」兩字的,這是第一件,這是「中國」兩個字的最早出處,專家的這個發現,使何尊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價值!
除了何尊,還有一件文物也因為有「中國」二字,而一躍成為國寶。
上世紀90年代,考察團在尼雅遺址的沙漠中發現了一對貴族夫婦的墓葬,考古人員結合各種線索及墓葬的豐厚程度,推測這對夫妻很可能是某一任精絕國王和王後。隨葬品中,一塊護胳膊的錦片上出現了八個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直接讓錦護膊成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還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中國」觀念的形成,與西周分封制有關,印證了【詩經】中「民亦勞止,汽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之說。
「中國」一開始是一個地理概念——「中間之國」,到政治概念——「中央之國」,到清朝末年被廣泛運用,一直到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這是應記住的一件大事。
何尊可以說命運十分坎坷,在廢品站險些化成銅,後來入藏博物館,一度無人問津,而由於「中國」兩個字的意外發現,一躍成為我們的國之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