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從第一部【華爾街】到第二部,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導演手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2013-07-17影視

瀉藥。

其實斯通就影像風格看,經歷了三個階段,大致可以按照80、90、00年代劃分。下面我按幾個範疇來說他的風格吧,這樣對比起來方便一點

代表作:

第一階段:薩爾瓦多、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華爾街、抓狂電台

第二階段:大門、刺殺堅尼地、天生殺人狂、尼克遜、天與地、不準掉頭

第三階段:挑戰星期天、亞歷山大大帝、世貿中心、布殊傳、華爾街2、野蠻人

題材:

第一階段:初涉社會、政治領域,關註社會議題。

第二階段:集中在最有爭議的社會議題上,甚至主動制造議題

第三階段:炒冷飯,把自己曾經賴以成名的題材一個一個重復並自我淪陷……

敘事:

第一階段:傳統的、說故事的

第二階段:非線的,mv式的,或是將意識傳達與傳統故事技法結合

第三階段:回歸傳統,力有不逮

視覺:

第一階段:色彩濃烈、酷愛慢鏡,但總體還是比較規矩傳統,打光上有強烈的八十年代特征

第二階段:獨立於時代,能玩的手段玩遍,閃回、傾斜構圖、黑白、戲仿……而莊嚴規整的做得也不差。

第三階段:有一個對第二階段的短暫延續,又試圖對同時代元素進行吸收,最後自我風格喪失,還不如同時代平均水平。

劇本:

第一階段:自編自導。構架非強項,而是其中一股戾氣,激情澎湃地讓你忽略它的不完美。

第二階段:兩個極端,要麽完全忽略傳統架構,要麽十分規整。大部份自編自導,且有的編劇頭銜掛得很可疑——比如Nixon,據傳其並未真正動筆。

第三階段:部份自編自導,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幾乎完全平庸化,構架弱的缺陷暴露無疑——特別是華爾街2,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是最差的一部。

補述:

1、斯通的三座奧斯卡個人獎,一座劇本是70年代末拿的(午夜快車),兩座導演是80年代拿的(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但我個人覺得他最好的創作階段還是九十年代:刺殺堅尼地和尼克遜是他個人風格最凸顯、最成熟、藝術成就也最高的兩部,大門和天生殺人狂屬於嗑藥嗑high了但還是宇內僅此一家的獨門貨,就連U-turn這種在北美口碑票房雙輸的片都很耐看。

2、斯通最失敗的階段毫無疑問是亞歷山大大帝之後一直延續到現在。我覺得原因有幾點:

首先、他本人一貫專斷獨行,私生活(女人也搞,但沒搞出特別狠的,這裏主要是說酗酒和吸毒)過於墮落以致影響正常工作(99年因為吸毒又被拘捕了,不過這種生活方式也有推動工作的,比如天生殺人狂……),雖然藝術家的奔放可以理解,但還是缺乏必要自律。

其次、他跟羅拔·李察臣的分手。截至u-turn,李察臣一直是他的禦用攝影師,斯通電影的視覺風格,李察臣功不可沒。他的作用有多大呢?看看他走之後斯通的作品就知道了。雖然,後來斯通也有視覺上的嘗試,也跟不少一流攝影師合作,比如他跟Rodrigo Prieto合作了亞歷山大、華爾街2、指揮官等多部作品,在亞歷山大裏也不遺余力地進行視覺嘗試,像「鷹眼視角」,像亞歷山大受傷後的視角,但都沒有跟李察臣來電。講句不誇張的話,李察臣走了,斯通基本被廢了一半。

第三、亞歷山大大帝的失敗對他的打擊還是頗大的。本來這部是他換了一撥班底後力圖重整旗鼓的作品,投資印象中應該是他作品裏最大的,而且他在這部考證上也花了相當大的功夫,但出來之後票房、口碑都很失敗。基本這一部的失敗把他從一線趕下去了,後面幾部即使有好的題材,也拍得畏畏縮縮的。

第四、他本人是編劇出身,拍片初期之所以對那些核心議題那麽上心,帶著自身經歷的傷痛在其中的,越戰、堅尼地之死、水門事件等等,對他都是刻骨銘心的。這麽多年過去,激情早就雨打風吹去……

說到這,基本上已經悖離了題幹,「華爾街2」那麽糟糕的東西,哪裏還有風格可言……只是借這個機會對斯通做個總結吧,跟不時拿出幾部讓人眼前一亮作品的「老」導演,像莊拿芬·德米、巴瑞·萊文森,還有米克·尼克爾斯等一比,斯通的水平下滑得太快太快了。他曾經是同時代最有才華風格最凸顯的導演,他將類別化的故事和作者風格結合得極好,在社會議題電影化表現兩頭挑尖,可是今天……作品水平下降得慘不忍睹不說,上海電影節所見,他從一個能冷靜思考問題的社會批判者,徹底墮落成了米克·摩爾式的憤中——或許這也是他作品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吧。

我為他今天的樣子感到悲傷,不過,我也感激在有生之年曾經看過他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