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柯汶利導演,張鈞甯、王傳君主演的懸疑犯罪電影【默殺】?

2024-07-03影視

我從電影院出來,只感覺到不適與悲哀。

不適,是因它的風格故弄玄虛,表面上貌似深沈濃烈,實則卻稚嫩低階。

悲哀,是因在我看來,中國電影的審美,正在變得越來越扭曲,越來越膚淺。

【默殺】

【默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它在海報上,寫著「建議未成年人謹慎觀看」。

它在抖音上,四處傳播「大尺度」和「施暴者全員慘死」等激烈字眼。

也就是說,在創作者看來,它應該是一部懸疑驚悚片。

而在我看來,它卻 既不懸疑,也不驚悚

不誇張地說, 它甚至毫無真實情感,只是對南韓電影的拙劣模仿而已

01
不懸疑,不驚悚

一部電影,要想表達懸疑驚悚,通常有三種拍法。

第一流的拍法,是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把我們帶進兇犯的內心情境,讓我們跟隨鏡頭抽絲剝繭,最終感受到心靈層面的恐怖與震撼。

比如【驚魂記】中,希區柯克先帶觀眾進入了諾爾曼(變態者)的房間,給我們看了很多動物標本、裸女和被侵犯的女人的掛畫。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產生懸念,就會下意識的猜測,諾爾曼有暗黑癖好、性壓抑和暴力傾向,很危險。

當電影走向結尾,諾爾曼的變態殺人狂身份被揭開時,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真實感,從而恐懼,害怕。

在這類作品裏,我們害怕的,是人性最底處的陰暗

第二流的拍法,是用反差式的劇本構造,將觀眾代入到一個受害者的世界,再瞬間把受害者的形象推翻,讓我們的心頭猛然一顫。

比如【唐人街探案】中,陳思誠先透過秦風和唐仁的視角,勾勒了一個人畜無害的少女形象:思諾。

之後,電影又用各種細節留白,讓我們隱約察覺到,思諾的養父,是一個殺人戀童的變態。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產生懸念,就會下意識的擔憂,思諾那麽可憐,她跟變態同處一室,接下來情節會怎麽發展。

當電影走向結尾,思諾的幕後黑手身份被揭開時,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反差感,從而恐懼,害怕。

在這類作品裏,我們害怕的,是童真被殘忍的泯滅。

發現沒。

無論【驚魂記】還是【唐人街探案】,讓我們心生恐懼的,都不是某個單一的經典畫面。

而是那個經典畫面,跟電影之前傳遞的細節資訊串聯起來,使我們產生了深層次的想象空間。

在這種設計之下,我們的恐懼是深邃的,是心靈層面的震撼,夾帶著對社會和人性的反思。

可,【默殺】是怎麽做的?

同樣是懸疑驚悚,柯汶利選擇了一種最不入流的拍法。

這種拍法,可以用八個字形容:鏡頭直懟,一驚一乍。

電影開場,直接拍一幫壞孩子霸淩小彤。

塗膠水,用腳踹,怎麽惡心怎麽來。

之後,畫面切到雨夜。

壞孩子們聚到一塊,突然黑衣人閃現出來……

長久的靜謐無聲,配合突如其來的閃電巨響!

害怕嗎?

確實害怕。

但,我們怕的是什麽?

我們怕的,只是巨響的驚嚇,和黑衣人的外形而已。

說白了,我們產生的並非內心深層次的恐懼,而僅僅只是生理本能的一激靈。

這種「一驚一乍」的創作手法,就像過家家的時候,小朋友躲在床底下,突然冒出來嚇唬人一樣。

【默殺】就是這樣一部,直白且稚嫩到猶如過家家式的電影。

它所謂的驚悚,幾乎全部都是一驚一乍,刺激生理本能罷了。

而它所謂的懸疑,實質也根本沒有懸念,只是靠一堆回憶的拼接。

電影後半段,當黑衣人的真實身份被揭開,我們沒有任何驚訝,任何震撼。

更糟糕的在於,我們無法與任何一位人物共情,體會不到任何真實的情感。

為什麽?

02
真實情感

2019年,由陳思誠監制,柯汶利指導的【誤殺】上映。

【誤殺】雖源自印度IP,但卻票房口碑雙豐收,成了近年的國產懸疑佳作。

原因,除了精妙的本土化改編,和優秀的暗線設計外,還有其蘊含著真情實感。

電影前30分鐘,一直都在勾勒主人公的家庭戲,刻畫表面無能的父親,堅韌剛強的母親,和不理解父母的女兒。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進入主人公的世界,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對他們遭遇的事件產生共情,擔憂他們的安危。

【誤殺】中的很多情感對抗戲,甚至被多個綜藝反復翻拍,被當作是影史經典。

【默殺】呢?

看得出來,柯汶利很想復刻【誤殺】的成功。

比如,李涵(張鈞甯 飾)跳窗時,林在福(王傳君 飾)跳樓時,電影的剪輯非常專業,配樂也挺有感覺。

電影這時候想傳遞給我們的主題,明顯是一往無前的母愛與父愛。

遺憾的是,對於這一切,我們沒有任何觸動。

因為這一切,都沒有任何情感鋪墊。

在結局到來之前,電影裏沒有任何畫面,表達過李涵和林在福對孩子的愛。

因此,李涵和林在福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單純只是沒有感情的,大尺度動作戲而已。

【誤殺】之所以令人觸動,不僅在於主人公,還在於反派的刻畫。

比如,強奸少女的中學生素察,我們一開始只覺得他非常可恨,活該被殺。

緊接著,透過陳沖和姜皓文的演技,我們很快意識到,素察來自一個只知道追名逐利的官宦家庭,他的人格之所以那麽變態,大部份是被父母造成的。

如此一來,素察就的罪惡就有了來源,我們就會隱約開始思考,電影裏一切的悲劇,都源自權力的麻木和不受制約。

當我們看到素察的父母,強硬中帶著悔恨,殘忍中帶著慈愛時,內心就會五味雜陳。

【默殺】呢?

對於霸淩者,除了霸淩時的「大尺度」之外,電影沒有任何其他的刻畫。

對於霸淩者的父母,以及霸淩者的成長環境,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刻畫。

一切的罪惡,根本就沒有由來。

所有的壞人,僅僅就只是壞人。

或者說,她們只是營造「大尺度」的工具罷了。

03
對南韓電影的拙劣模仿

大概從這兩年開始,很多國產片的風格,越來越像南韓電影了。

從商業大佬,到行業國師,大家紛紛開始學習南韓,玩起了暗黑影調,刺激選題。

而,模仿南韓電影最為拙劣,也是最不加掩飾的,我認為當屬這部【默殺】。

看看這只王傳君,是不是跟河正宇一模一樣。

【默殺】與【追擊者】

我之所以說【默殺】最拙劣,並不是因為它的服裝造型,和視聽風格。

而是因為,它沒有學到南韓電影的精神內核,只模仿了一些外在皮毛。

作為一部犯罪題材片,【默殺】的「尺度」很大嗎?

在我看來,它沒有任何「尺度」。

它沒有像【追擊者】那樣,表達對低效體制的批判;也沒有像【殺人回憶】那樣,表達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

即便是國產片,即便是【誤殺】和【唐人街探案】,也在能過審的最大限度上,盡可能地描繪了當權者的虛假,社會與人性的復雜。

【默殺】則完全沒有任何這樣的東西。

它所謂的「大尺度」,僅僅只是血腥的畫面,一驚一乍的音效而已。

倘若拋開故弄玄虛的回憶敘事,你會發現【默殺】的整個故事,簡單到令人發指——

繼父強奸了小彤,然後小彤把繼父殺了。

霸淩者害死了小彤的朋友,然後朋友的父親把霸淩者殺了。

壞人拍的沒緣由,好人拍的沒張力。

換句話說,電影沒有任何的批判與反思,只是在演「好人殺壞蛋」的戲碼而已。

而其所謂的「暗黑畫風」,也只是別人玩剩下的東西。

【默殺】與【豬玀之王】

落筆至此,我已經無力吐槽了。

我只能說,【默殺】令我失望至極。

它打著「反霸淩」的主題,同時卻極度的渲染血腥暴力,靠獵奇畫面做宣發,給觀眾制造施虐的快感與情緒。

它坐擁一眾實力派演員,擁有專業的配樂、美術和剪輯,但整部電影看下來,就像一座空中樓閣,徒有虛表,毫無感情。

這樣的作品如果能爆,真是中國電影的悲劇。

-

關註羅罔極,非週期性推播有獨立思考的高質素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