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mbti和記憶力有什麽關聯?

2021-11-07科學

記憶能力 沒有關聯(因人而異),但和 記憶偏好 強關聯

簡單來講,Si-Ne軸偏好記憶 能指 ,Ni-Se軸偏好記憶 所指

廣泛意義上
能指:符號可被感知的物理形式
所指:人頭腦心中對應的映像或概念
(舊)索緒爾意義上
能指:可感知的物理性質在人腦中的再現,特別是音響在人腦中的再現
所指:這個物理性質所對應的東西的概念,一種語言學價值

拿我(Ni-Se)的個人經驗舉例,我英語語感一直很好,當我看到一個陌生的英語單詞的時候,我不大會刻意去記詞典上的形式解釋,而是會從單詞裏得到一種模糊的感覺(與所指向的非形式化涵義作對應),並會記住這種感覺而非詞義,當我在其他地方看到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可能根本不會想到之前看到的形式解釋,而是直接意會到語段的含義,這其實是一種不透過形式媒介的實質化理解

而我身邊的Si-Ne軸同學一般會直接記詞義,當然,同一個單詞在不同語境裏的形式化詞義往往是有差異的,照搬塞入往往齟齬,在語段裏會有不切合感妨礙理解,他們經常會抱怨單詞都認識但還看不懂文章

但另一方面,我嚴重不記事,而且記憶缺失時間線,如果一段形式化記憶對於我來說沒有確切的所指,可能根本不會在我的大腦皮層上留下痕跡,但Si-Ne軸同學基本能把往事相當清晰地娓娓道來,並賦帶著一種情感因素(?),所以Si和念舊多少有點非直接性的聯系

所以說,Ni擅長不透過形式直接把握背後的概念,但資訊傳播是要倚靠形式的,Ne的內容更適合傳達,而且Ne會擅長利用文本進行多樣化的表達

而Ni-Se幾乎是以一種隱晦的「impact」的方式「作用」到其他人身上,使理解,有點類似於波蘭尼的個人知識,緘默知識的意味

【個人知識】是波蘭尼耗費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幾十萬字的哲學巨著。該書有一個醒目的副標題:「一種後批判哲學的探索」。從這個副標題可以看出,作者自認為捕捉到了長期以來為人忽視的人類認知理性中的一個重要層面,即緘默的理性。波蘭尼認為, 相對於傳統認識論所依托的可明確表述的邏輯理性,人的認知運轉中還活躍著另一種與認知個體活動無法分離、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隱性認知功能,而這種意會認知卻正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內在本質。 波蘭尼宣稱,意會認知論的提出將導致全部傳統認識論的重大格式塔轉換,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認知構架。對此,我有一個不夠確切的比喻:波蘭尼是認識論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說弗洛伊德是發現了心理意識現象背後無意識活動的水下冰川,那麽波蘭尼則是透視了人類認知表層邏輯運轉內部的隱性意會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說,意會認知機制的揭示必將造成邏輯理性的徹底翻轉,這也許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義。(張一兵)

可以意識到Ni在傳播上(尤其非面對面)是有很大劣勢的,往往需要在模糊的表達中「領悟」,而Ne是一種有形的、普遍化的傳播

經常會把孔子(enfj)和蘇格拉底放在一起比較,他們的思想有不少重合並且都是依靠弟子的著作才得以流傳,可以看出Se在前三位的並不那麽熱衷於寫書,不過inj比較例外,比如柏拉圖(infj),可能由於劣勢Se不足以對客觀世界施加作用,Ni dom的大腦又是高度非形式化的,如果不用形式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什麽,而對於亞里士多德(entp)這種Ne人,多少是有些著書立說的熱情的

上述說法相當粗略,Ni-Se軸的人格當然也寫書,波蘭尼一邊批判文字的承載力一邊自己還寫了書,畢竟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想表達的是,Se對於形式化傳達(文本)的態度比Ne消極

維特根斯坦說過那句著名的話:「語言的邊界就是思考的邊界」,可以就此比較一下兩軸的語言和思考的差異

符號與意義之間具有任意性和武斷性,而系統性是任意性的必然結果(符號和意義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所以需要依靠系統性來完成)

整體而言,不同的語言哪怕用不同的能指符號去拆分劃分世界,也依然能基本描繪整個人類的意義世界,是同構的,是可全域性覆蓋的,但不能一一對映,而是一種意指關系

假想如果有一種心電感應存在,使人們之間可以沒有中介地立刻理解意思,在很大程度上,人類並不需要語言,一切意義可以直接處於在場狀態,事實上,因為這種意義或所指缺場而無法得到表達,所以需要符號或能指的在場(包括社交媒體的情況)

所以意指關系即:①連線能指和所指②基於一種缺失性的邏輯

我們可以定義同構且全域的兩個空間——「現象空間」(所指優勢)和「形式空間」(能指優勢)

這裏會有一個雙向關系,是詞與物關系的逆轉,詞最開始要指代物,但反過來,語言也會限制我們的思維,語言無法捕捉到的東西就是不可思的東西(有時所指優勢,有時能指優勢)

福柯:「認為人類最初使用符號時,語言符號是物的完全確實並且透明的符號,但是文化讓符號有可能超越於具體物的對應,而指向自身」(能指優勢,符號成為蘊涵和解讀意義的手段)

人類(的Ne)擅長用能指的分節對所指的意義鏈條進行一種秩序化,用秩序化的方式去填充對意義的理解,大到「貨幣」「資本」的概念,小到「二創」(脫離了原來的涵義,原來的所指已經不再重要),當然這也會帶來有關符號的集體性癔癥

比較有趣的是康德(intp)定義了「物自體」的概念,指認識之外的,又絕對不可認識的存在之物(其實是他Se盲點所以不可認識),而馬哲對此批判,指出: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裏想表達的是,所描述現有的語言體系與語言限制的所思之間可能暫時不能觸及,但都是可思可知的

語言作為一個系統而以整體的方式存在,我們的理解也是從一個整體系統或 格式塔 發展到另一個,而不是元素一對一的理解

這種非一一對映的缺失性給了語言以創造的空間,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裏說類比(分為類比形式和類比現象)是語言創造的原則

刻板印象認為Ne發散Ni收斂是錯誤的,因為發散和收斂本身就是辯證統一的一體兩面,不存在任何隨機和無源的聯想,都是①經由類比,看到了事物之間的共性因而才能進行發散,②而在進行發散聯想的同時,也是把事物的共性進行了歸類聚合

區別的是,Ne是外在概念,Ni是內在概念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Ni-Se軸是現象空間本位,Si-Ne軸是形式空間本位

正如上面所說的,這兩個空間都是客觀的,同樣地存在於世界,是全域且同構的(但非平行),並且這兩者在地位上沒有差別——語言參與了現實本身的建構

可以對稱地模擬一下兩軸的思路:

Si-Ne軸擅長從「形式空間」直接汲取資訊,但卻不擅長處理「現象空間」的資訊,所以會把「形式空間」投影到「現象空間」上再處理,而由於正交性,「投影」的內容不是復刻,而是一種趨勢的指引,所以Ne往往能看到「現象空間」隱藏的潛能所在

Ni-Se軸擅長從「現象空間」直接汲取資訊,但卻不擅長處理「形式空間」的資訊,所以會把「現象空間」投影到「形式空間」上再處理,而由於正交性,「投影」的內容不是復刻,而是一種趨勢的指引,所以Ni往往能看到「形式空間」精準的概念所指

Ne對現象的感知更窄化,並體現壓縮提煉的趨勢性,以「形式空間」指導「現象空間」,看到了現象中隱藏的潛能,同樣,Ni對形式的感知更窄化,並體現壓縮提煉的趨勢性,以「現象空間」指導「形式空間」,看到了形式上精準的概念

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正名」,就是說,每個名都有一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就是此名所指出的一類事物的本質,因此,這些事物都應當與這種理想的本質相符

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於實,於名,都是真正的君,這就是名實相符,不然的話,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們稱他為君

這其實會有一種Ni與Ne貫穿的味道,但顯然可以意識到孔子的說法是以現象空間為本位的(Ni-Se),反映實質的名稱才有意義

刻板印象裏說Si保守不知變通,這其實是由於sj的Ne劣勢導致他們習慣性接收文本化/秩序化的Ne內容,而沒有np那種秩序應然的變革性,但另外的角度看,sj的優勢在Si,他們在任何秩序下都擅長捕捉內心的私人化感受或者說小確幸,而秩序的變革之於他們是沒多大收益的,對sj強調Ne內容反而是舍本逐末

我們可以意識到,記憶反映資訊收集,而任何人格都是傾向於自己所偏好資訊最大化方向進行生活的,因為np無法像sj那樣享受現有的生活,才傾向於變革(Ni-Se是另外的不同維度)

還有沒提到的內容,比如,Ni-Se軸傾向於共時語言學,Si-Ne軸傾向於歷時語言學,所以會說Ne是一種符號行為,有空再展開

目前的閱讀量只能寫那麽多了,都是自己的理解,講得有點混亂,可能有錯誤,以後再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