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的晚上在知乎上更新答案這是什麽鬼……
恩,看見評論裏有不少討論,覺得有必要說得再詳細再清楚些,於是更新答案。
我之前說: (古代)很多工藝和技術是經驗積累的傳承,這些口耳相傳不見於文獻的知識,絕大部份失傳了,但這些全部可以以現代科技來解決,而不是以現代技術做不到——因此所謂用現代科技都達不到,是個流傳廣泛的謬誤。
於是有些朋友就提到一些具體文物的復原並不盡人意。
其實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所有這些不盡人意 ,從學術角度看,確實不屬於現代科技解決不了的難題——仔細想想我這話的定義,別想都不想就先跳起來哈。
譬如有朋友提到青銅劍鉻化問題。首先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只是極少數,並非如這位朋友說的那樣是量產,這個可以查考古報告的。其次是即便它真的量產了,也不能說明古代技術我們現在達不到。
技術達不到是什麽意思?是科技樹的高度不夠。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中國古代的黃銅生產。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介紹過中國古代黃銅生產,有興趣可以去看下:
歐陽修【日本刀歌】裏的「真鍮」 - 汗青論史 - 知乎專欄。我在裏面說:
黃銅在中國到底是什麽時候冶煉成功的,目前還無確切定論,但其成品最早是自西域傳入中原的這一觀點,是學界普遍認可的。雖然此前中國有少量的銅鉛鋅合金也就是黃銅制品出現,但早期黃銅制品質素和產量都很不穩定,而礦石中一般都是鉛鋅共生且難以分離,所以很可能系天然黃銅礦產品或偶然得之的產品,很難說是刻意為之。
另外,據新疆出土的高昌王國時期文獻記載,在公元四、五世紀,中國大宗「鍮石」主要還是來自西域的舶來品。到了隋唐時期,已基本可以認為中國能自行冶煉一部份,並普及到了民間,如唐【皇帝九鼎神丹經絕】裏就記載了「煉鍮石法」。此後中國自行冶煉產品逐漸增多。到明代,雖然還有繼續引進,如印度黃銅等,但國產「鍮石」無論在技術、質素和產量上,都已達到了相當高度,黃銅已成一種套用極其普遍的器用材料。
那麽現在問題來了,中國秦漢時期肯定無法提煉鋅,那當時的黃銅制造是否可以標到科技樹上提煉鋅的那個高度呢?
顯然不可以。因為這個現象其實和宋代燒制均瓷以及天青影青的問題一樣,僅僅屬於配方和材料問題,而不是科技難度,當時的古人並沒有真的掌握鋅提煉技術。同樣的例子還有印度烏茲鋼,等等,等等。
秦漢黃銅制品,實際上我們現在基本都認為是依賴天然鉛銅鋅共生礦得到的,因為其產品的元素成分和比例極不穩定,差異非常大,迄今無法呈現人為的痕跡。也就是說,是當時使用的這個礦的礦石成分和比例,正好可以煉出黃銅來,於是就煉出來了。等這個礦開完,古人就造不出來了。
印度烏茲鋼就是這樣滅絕的,因為他們的這個礦采完了。
青銅劍鉻化問題,實際上也是屬於使用的材料問題。基本上我認為鑄造這種青銅劍的材料,甚至可能在使用的範裏,有正好可以形成鉻化的構成成分在內。倘若不給具備這種天然條件的原材料,特意讓秦人去做鉻化工藝,我不認為他們能做出來。科技不夠就是不夠,當時科技水準不足以讓他們人為地有意識地完成這個工藝。
宋代均瓷的鈾色和胎,本質上和黃銅問題是一樣的。其難題在於材料和配比,用什麽料?比例多少?溫度多少?這些材料、配比表、工藝流程目前失傳,因此我們無法還原——這就是我說的,這些口耳相傳不見於文獻的知識,絕大部份失傳了。但這些全部可以以現代科技來解決,而不是以現代技術做不到。
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樹高度,要做一樣的鈾色,真不是難題。
但問題在於 文物和考古學上說的」復原「,其精確定義是使用「原材料「」原工藝「制造,也就是用宋代存在的技術和材料去制造。 這我們真做不出來——我們確實不知道他們憑那會的科技樹高度,是怎麽幹出這麽奇葩的產品的,反正讓我們幹肯定不成。除非允許我們使用現代科技。
一樣道理的還有現代的一樣器物——宜興紫砂壺。現在宜興的這個紫砂泥坑口,已經被封存,每年只從居里拿出一部份存料生產。一旦這個坑口料用完,可以肯定之後的產品和之前一定有差異。因為我們再也找不到一樣成分的泥了。
這些問題,從學術和科技角度看,都不是難度,都只是因為一些工藝的和材料上的缺失,導致我們現在無法百分百還原而已,但肯定不存在任何當代科技無法解決的難題。
其實在文物和考古領域裏,絕大部份讓專業人員撓頭的問題,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在當時的科技水準下,他們是怎麽幹出來的?而不是我們以現代科技都無法幹出來。
我們幹不來的,幾乎全是材料和配比及工藝問題,這些問題,幾乎全是是依賴於口耳相傳的經驗,一旦傳承滅絕,大部份就再也無法恢復了。
我再舉個例子,古代一種裝飾用材料:虬角。
這個詞組讀qiū jué,行內也叫」秋橛「。這實際是海象牙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