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什麽時候你曾意識到自己不普通?

2021-03-17科學

是在我把什麽事情都往最高處看,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就像喬布斯的夢想是改變世界。

你在200層高的樓頂,你能看見藍天下雲卷雲舒;
你立足在20樓,能極目遠眺,俯瞰整座城市;

如果你立足在2樓,可能就只能看見滿目的垃圾。

如果你站在地面,看到自己被垃圾包圍,你可能也會懷疑,自己就是垃圾。

而思維,就是你看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足點」。

選擇更高的「立足點」,就是提升一個維度看問題,這就是升維思考;

很多時候,當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升級思維的下一步,是降維打擊。降維打擊,就是我有一個面,你只有一條線;我有一條線,你只有一個點;或者更直接,我有一個面,你只有一個點。我就能輕松把你滅掉。

總結過去10年的快速成長和行動經驗,我有4個方法,來進行「升級思維模式。

方法一: 看的書越多,走的路越遠,接觸的人、事、物越廣。

就像人的成長、進步,到最後取得的成就,都會受到原生家庭影響。

你最早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一切,你學會了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去愛,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議事判事,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

你會發現,你身上的優點,都繼承自你的父母。

甚至你更多的缺點,也來源於他們。青出於藍,只是個理想狀態,更真實的情況是,你是他們的影子,很容易地,你又重復了他們的一生。

而人的本身,也難以擺脫這種重復。

我們觀察自身,能看到:今天的我,不過是昨天的我的重復。

你有沒有發現,好像你總會為特定的幾件事煩心,總是犯某些錯誤,總是後悔自己沒有做一些事情,也總是會吸引一些有相似特點的人來到你的身邊。

無論好事還是壞事,他們都在重復,也許形式不同,但本質一樣。

重演不是壞事,這甚至是生命的本質。你看我們現在的軀體、心臟、頭腦,都由過去的一個個細胞不斷復制和分裂而成。復制和重演,是我們生命最底層的規律。

由此可見,如果你對生活不滿,現在你的某個不滿,可能就是由一個很先前的不滿,慢慢復制,長大,然後爆發。

反過來看,今天為什麽要進步?為什麽要多養成一些好習慣?原因很簡單,就是:我的生命在明天重演時,就會把好習慣進行復制,把優秀的品質進行復制,效果也自然加倍。

無論是什麽,都是種子,只要你去澆灌,它都能長成大樹。好習慣是,壞脾氣亦然。

我們之所以困惑,也只不過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如果你是一棵小樹,要想變成大樹,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去研究那些已經長成的大樹,研究他們的成長方法和軌跡,再用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也成為大樹。

比如,之前一個朋友來咨詢我,問我該如何成為領袖,組建和管理好自己的團隊?

我告訴他:其實你根本不用看如何帶團隊這類書。

他說:那應該從哪裏去學呢?

簡單來說,你有自己的專業所長,你所有的時間都該用在自己最擅長的事上;而那些你不擅長的事,都是你不重要的事情,就把它們「外包」出去,讓更專業的人來完成。

比如我健身,我擅長跑步,但不擅長塑形,我就請一個私教來教我塑形,我就可以更專註,把我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地放在塑形。

再上升一層思考,和你人生終極目標或最終幸福不相關的,都可以定義為「不重要的事情」。

比如於我而言,請阿姨來打掃衛生,收拾書櫃和衣櫃;不自己開車,而讓司機接送等。

最近我還雇了一個發型師,每月定時來我家給我理發。

因為吃飯出行理發打掃衛生,於我而言,都是生活的瑣碎,我認為生命寶貴,不該被這些事情占據。

而我的這些舉措,都能大量為我節省精力,也給我每天大量的思考,創造出時間和空間。

你要記住,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其余都是不重要的。

如果你有空閑的錢,我的建議是,都用來為自己購買更多空閑的時間。哪怕是一點點也可以,起碼這是個好的開始。

快速復盤一下,你想更好地管理時間,於是不重要的事情就外包出去。

思維升高了,你自然就開始思考,什麽是你的專業,什麽又是你不重要事情,進而把你的「不重要的事情」都安排出去。

最後還能引申到一個結論,金錢的有效使用方式:花錢買時間。

我們可以推想一下,你因為得到了這麽一個認知,人生會走進一個什麽樣的新迴圈?

你開始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你開始學會只把註意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上,你開始用錢買時間。

有了空閑時間,你就可以思考、反思,從而更快地前進,以更快的速度,賺到更多的錢,也不會迷茫下去。

有了更多的錢,從而買回更多的時間。直到你可以買回所有自己的時間,也有了用不完的錢,達到財務和時間的雙重自由。

如果你想得到一個行業裏面最寶貴的經驗,就去研究該行業中,經典中的經典。再重復一遍: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切不過是重復再重復。

請記住,別人能教會你的東西,歷史必能教會你更多。

方法二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如果你能把人生當學校,在生活中學習,你的學習就會成為我一直提倡的「全方位,多角度」。在知識套用層面,你的表現是:很容易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簡而言之,跨界知識的靈活運用,是提升思維的第二個重要的維度。

只要把一些相關領域的知識或標準,移用到你的專業領域,你專業能力的呈現,就能輕松超越只待在這個領域內的人。

我開始反思:我的第一職業是資料員,第二職業是老師,第三職業是咨詢師。當我開始寫資料的時候,發現自己並不擅長,那我該怎麽開始呢?

甚至,我該如何界定自己寫的特點,從而在一開始,就盡量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維度呢?

我分析了一下從事過的幾個職業,資料註重的是圖紙和技術,教學註重的是解釋和傳授,而咨詢註重的是提問和引導。關鍵是,這些維度都由我的人生經歷組成,有過長時間的實操檢驗,短時間無法學會,也難以超越。

當然,跨學科知識的運用,並不代表你必須精通那個學科。有時候,你只要有常識,就可以構建維度更豐富的認知。

你把公司管理的方法,用在自我管理上,就可以做自己的CEO,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比如,商業上,公司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情緒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有了這個標準,放在自己的為人處世上,遇上不好的事情,你可能就不再怨天尤人了,你會開始問自己:這教會了我什麽?我又學會了什麽?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會問:如果我找不到這些舉一反三的提升思維來幫助自身的成長,怎麽辦?我想告訴你,不會找不到的,只有懶人,才會找不到。又或者,你沒有那麽想改變吧。

方法三 :行動無時差

過去這些年中,我不斷地問自己,人與人的差距到底是什麽造成的?

如果今天我和一個人比,我和他有差距,這個差距到底是什麽呢?

最後,我發現了一個讓自己無比震驚又十分簡單的答案。

人與人之間的唯一差別:時差。

一個是自己和自己的時差。比如,你今年30歲,但過去總在浪費時間;假設零零碎碎、漫不經心加起來,一共浪費了20年,所以實際上,你沒活30年,你只活了10年。30歲,你卻只活了10年,這就是時差。

一個是自己和別人的時差。比如,過去的10年,你的朋友每天努力學習,保持上進;你用同樣的10年,每天打遊戲,吃喝玩樂。10年後,你的朋友成了學習高手,你成了遊戲高手。這裏沒有誰好誰壞,只是從更普遍的角度,生活可能會對你的朋友更溫柔一些,這就是時差。

你要開始明白,你的歲數,只是生理年齡,並不能代表什麽。你無須在意一共活了多長,你只需在意活著的時間裏,你活出了意義,創造了價值。

就像你和同齡人進行比較,你們活了同樣長的時間,但為什麽你會不如人?

無非是因為他用了這些時間來做了正確的事,而你沒做;

他用了這些時間來努力,而你沒努力;

他用了這些時間為自己的人生做積累,而你沒有。

或者更簡單的理解是,你們活了一樣的時間,但他努力的時間、創造成果的時間比你多。

大家同活了26年,一個可能有50歲的人的思考水平糊洞見,而另外一個,卻只有10歲。這就是兩個人的時差。

另一種情況是,我主動學習你不主動,所以我現在掌握的資訊,你多年後才掌握。這也是時差。

先不論學習能力、轉化能力,光是資訊的層面,就是幾百年的時差。

如果這兩人一比……別鬧了,這能比嗎?

而造成時差的主要原因,有3個:獲取資訊、思考內化、投入使用。

由於拖延、誘惑的幹擾、目標不明確等原因,在這3件事的啟動上,又分別產生了時差。

其中「獲取資訊」是最為重要的。假設我讀了一本書,產生了思考,最後把書中的原理和原則投入生活中使用,幾年後,我的生活產生了質的飛躍;但作為同齡人的你,幾年後才讀到同一本書。這時候,你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

在真實的世界中,光是閱讀的時差,就足以拉開天與地一般的差距。

第一步就落後太多,更不用說後面的思考和行動了。但你別灰心,你要想,只要開始了就是好事,因為雖開始得晚,但比起那80%不讀書的人,你總歸是要更強。

就像你讀我回答的,我試圖帶給你更多的角度和思考,現在書在你手中了,我為你感到高興,因為你已經快人一步了,甚至可以追回之前落後的時差。

學好一門語言,真的會多一個世界。而所有商業的本質,都是資訊不對等。語言不通的不對等,給了我們預測未來的方法,同時也帶來了發展上的實質差距。

站在3~5年的時間點上,我們的差距好像也只有3~5年。但實際上,長年累月,認知時差和行動時差的疊加,周而復始,將會變成一個無法逾越的差距。

從個人的角度看,如果你不開始無時差學習,不進行無時差行動,哪怕你活在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想一想,除了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可以看電視以外,你和深山裏的土著,區別又在哪兒呢?

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可能無時差地獲取資訊,盡可能無時差地思考內化,盡可能無時差地進行使用和糾正。爭取在日後追回時差,或減少時差。從「跟別人有時差」的人,變成「別人跟你有時差」的人。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頂多是雞湯;我想跟你說,機會屬於無時差行動的人,這不僅是雞精、是雞肉,還是真相。

無時差,就是你可以使用的第三個維度。

為此,請養成一種能力:獲取一手資訊的能力;再養成一種習慣:隨時隨地地發問、思考、內化;最後,再養成一種態度:馬上行動,做了再說!

天下招式,唯快不破!這裏的快,不是速度,而是及時。

方法四: 把握可控

還記得一個失戀的朋友。她很愛一個男孩,在一起半年,男孩出軌,朋友傷心欲絕,提出分手。分開的4年裏,朋友每天都怨恨著男孩和他的背叛。她來找到我的時候,我跟她說了一句,她就釋懷了。

我跟她說:你有沒有發現,你對男孩的怨恨,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對你的傷害了;所以說白了,一直以來,你都是自己在傷害自己;而且,你好像還很樂意這麽幹。

朋友的註意力調整過來,便一下子想通了。

90%的問題,都是註意力放錯了地方。

比如,你把註意力都放在了問題本身,卻忘了想解決的方案;你把註意力都放在了壞情緒上,卻忘了問自己壞情緒給你帶來了什麽好東西;你把註意力都放在了過去,卻忘了去構想一下未來。

人都有一種慣性,喜歡把自己的註意力放在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上,卻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註意力放錯了地方,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感覺心累。

人的心怎樣才不累?怎樣才沒有痛苦?

吃飯的時候想著吃飯,挑水的時候想著挑水。

我恍然大悟。在實踐層面的註意力,其實有兩個境界:

一是,做什麽的時候,想什麽。

二是,想什麽的時候,做什麽。

這其實就是我們身心腦合一的體現,也就是專註。

如果身體在吃飯,頭腦卻想著挑水,當然會累啦!

我認為,對專註的最好詮釋,有4個字:把握可控。

意思是,把你的專註,把你的註意力,放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你不能控制的,就別管了。

比如你無法控制突發情況的發生,但你可以控制事情的走向甚至結果。你無法控制壞事的來臨,但你可以控制對這件事情的心情。你無法控制別人的閑言碎語,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做事態度。

你無法控制上班被老板支配的時間,但你可以控制下班後主動把握的時間。

人的成熟,得從意識到一件事情開始:我們處於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裏。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就意味著,有很多事情,不為我們意誌左右,不由我們所控制。但是,總會有你可控的事,事情中也總有你可控的部份。

遇事要冷靜,迅速把註意力調節到這個問題上:這件事情裏,有什麽是我可以控制的?

進一步的問題是:我應該怎麽控制,怎麽調節?

把握可控,只要執行,就能帶你的註意力回歸,讓你專註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你的註意力都在不可控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你的人生必然失控。

註意力在哪裏,結果就在哪裏。置心於一處,無事不辦。

你的人生,就是你時間累積的總和,也是你註意力累積的總和,更準確地說,是你做出一次又一次選擇,產生一個又一個成果的總和。

而把握可控,就是真正地把握住生命中重要的事,從而把握人生。

增加思維,增加可能性,過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