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安博物院觀覽,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就是西安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安博物院有3大鎮館之寶,分別是唐代三彩騰空馬、隋代開皇四年董欽造鎏金彌陀佛像、秦代玉高足杯、。
1、「三彩騰空馬",1966年西安市蓮湖區西安制藥廠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長52厘米,由騎手和飛奔的悍馬兩部份組成。騎手為胡人少年,端坐在馬背上,頭發中分,兩耳旁各梳有一個發髻,面部豐腴,笑容滿面,雙拳緊握於腰間牢牢控制馬的"韁繩",胡人身穿藍色長袍,腰間系有革帶,革帶上挎了一個袋囊,腳上蹬尖頭靴子。馬的體型彪悍,作騰空躍起式,頸上鬃毛直立,馬鞍上有白、綠、黃三色相同的袋囊。這件胡人騰空馬,以生動、逼真的造型,鮮美的釉色,成為唐三彩中題材僅見的精品。雖是一個靜止的動作,卻表現出了駿馬疾馳,騎馬者不慌不忙的姿態,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藝。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三彩騰空馬」就是一位穿越歷史而來的絲路旅人,一路疾馳,追夢到長安。
2、鎏金佛造像,隋代鎏金銅器,1974年西安南郊東八裏村出土,現收藏於西安博物院,國家一級文物,西安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 隋代鎏金佛造像,通高約41厘米、座長約24.6厘米、寬約24厘米,佛造像由一尊阿彌陀佛,二尊菩薩,二金剛力士,一博山香熏,一座蓮花寶座和一張高足四方床,一對長毛蹲獅組成,通體鎏金,熠熠生輝。鎏金佛造像高足方四床的右側和背面有118字銘文,記載了隋代開皇四年由寧遠將軍武強縣丞董欽請人鑄造的鎏金銅佛造像。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是隋文帝楊堅(隋朝開國皇帝)的年號,楊堅出身於關隴豪族,自出生起便寄養在寺廟之中,登基後支持和復興佛教,促進佛教藝術文化的發展。隋開皇四年董欽造鎏金佛像,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面容清瘦,雙目平視,面帶微笑,身著袒右肩袈裟,兩掌手心朝外分別施無畏印與願印,有蓮瓣形頂光。二尊菩薩分立阿彌陀佛兩側,戴高寶冠,面容如佛,體態修長,佩項頸飾,身佩瓔珞,手挽帔帛,跣足立於蓮花寶座兩側,分別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二金剛力士分立於菩薩之前,頭戴寶冠,獅鼻闊口,瞋目怒視,上身袒露,胸佩瓔珞,肩搭帔帛,下著長裙。一博山香薰位於阿彌陀佛蓮花寶座前下,由一裸身力士用力托舉博山香熏。蓮花寶座為束腰蓮花高座,高足四方床的四角各有護欄。高足四方床前,有一對長毛蹲獅,昂首挺胸,露齒張嘴,作嘶吼狀,筋露骨棱,勁健十足。隋開皇四年董欽造鎏金阿彌陀佛像,造型端莊,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形態優美,形神俱佳,充分體現出隋代時期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工藝制作水平,堪稱佛教造像中極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3、高足玉杯,秦代玉器,1976年西安未央區秦阿房宮遺址出土,國家一級文物,西安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秦高足玉杯,通高約14.5厘米,口徑約6.4厘米,足徑約4.5厘米,玉杯由杯身和杯座兩部份組成,杯身呈大口小底的直口筒狀,杯座呈喇叭形高圈足,整個玉杯豐潤雄厚,玉質溫潤,精美秀雅。秦代高足玉杯,為青玉材質,沁色通體呈焦黃,部份呈褐色。 沁色是玉器長期與水、土壤以及其他礦物質相接觸,各種物質緩慢侵入玉器,使玉器的顏色發生變化的自然現象,沁色通常是鑒別一塊古玉的重要標準。玉杯杯身部份有四層淺浮雕紋飾,每層紋飾之間均有弦紋分隔,由上及下,第一層為四瓣柿蒂紋與連雲紋,有如意、吉祥的寓意。第二層為谷丁勾雲紋,勾雲正反相連,排列緊密,雲紋是中國古代套用廣泛、豐富多彩、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之一,富有高升、如意的寓意,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玉杯紋飾第三層為幾何形勾雲紋,營造出一種騰雲駕霧、氣勢恢宏的視覺效果。 第四層為變形雲頭紋,形似如意,又稱:如意紋。玉杯底座與杯身粘接而成,底座上部有矩形框,框內有相互交叉的極簡鳳鳥紋,鳳鳥紋源自古代先民的圖騰崇拜,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是最美的吉祥紋飾之一。玉杯底座上可以明顯看到黑色沁,沁色浸染深入。這只高足玉杯出土於秦阿房宮遺址,阿房宮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整個宮殿群雖未完工,卻享有「天下第一宮」的美譽,透過玉杯可以想象秦時阿房宮裏觥籌交錯、歌舞升平的景象。秦代雲紋高足玉杯,是迄今所知最早,且為秦代出現的唯一一件高足玉杯,在玉杯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來到西安特別推薦到西安博物院觀覽,這裏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