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搏击俱乐部的评分那么高?这部电影该如何深度分析?

2015-10-17影视

2019.08更新

评论中有小伙伴通知有人抄袭,请注意不要对他/她进行打赏:搏击俱乐部---深度分析 。现已举报,等待简书回应。

观点的分享本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转载我的文章注明出处即可。不要以错误的方式让知识的传播抹上污点。

——————

以下正文: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

我们的战争只是心灵之战,我们恐慌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搏击俱乐部】写于1999年的美国,可以说除了「电视」「车子」「衣服」现在扩张到更多方面,跟现在的中国非常像—— 我们就是一代在充斥着各种网红脸、成功学的媒体中浸润着长大的人,看着网络上令人艳羡的名人和他们的生活,跟着广告商的节日买买买和互相比包包,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却得面对自己平凡而按部就班的一生:上补习班-考个好学校-镀个好文凭-找个好工作-在催促下组建家庭-生个娃-拼命加班求升职-退休在家看电视,然后死掉 ……

到死的时候才发现, 明明很努力地活了一辈子,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dying in slowly desperation(在缓慢的绝望中死去) ",这就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也如上段文字所说,年代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一个动荡的社会是在打破规则。所以易于建立个体的价值感,很多英雄式的人物能够在这个时代冲出来,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和新的价值观;
一个安定的社会是建固其现有规则。凡是顺从规则就能够保证生存,如果再稍微比常人某一处优秀一点,那么就能物质富裕。想要打破规则的人?大多数都被纠正过来了,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不断吃苦中渐渐适应了。思维没有得以一致的那些,大部分被送进了监狱或医院,只有少数既英雄又顺应了潮流的人能够站到社会权力的高层——比如马云爸爸,然后人们看着这「极少数的人」,讴歌他们的与众不同的伟大,殊不知对大部分人来说……「与众不同」只是一条绝路。

中国社会恰好处于动荡与安定的夹层,传统文化缺失而新的文化尚未补足,所以 一方面社会依旧有很大的压力和束缚,个人价值感难以在社会实现;而另一方面规则和法律还并不完善,文化没有统一共识,助长了各地非常多的不公平现象。每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都是带着对这个社会跟自己童年想象不一样的愤怒又隐忍着,爬上来的 。你看到很多涌动的暗流和扭曲的价值观:人们在网络上一改平日谦谦君子道德修养尽失,那些在豪车上偷偷划刀子的人被人吹捧,一点点小小的碰撞就会让车主花半天的时间对骂……其实我们没有错,只是想从这些小事当中宣泄自己的不满,获得自己本该有的,却被生活剥夺去的价值。

好的一面是物质在这个时代史无前例地丰富,我们都享受了以前皇帝能够吃穿的东西,但同时又沦为东西的奴隶。 我们借助穿的衣服牌子、工作的地位和薪水、银行存款的数额中去虚拟地、自我安慰式地找寻自己活在这个世上的价值,把精神的缺失化为物质的实有,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赖以奋斗的全部 ;失去这些象征符号让我们感到不安、嫉妒、恐惧,像【搏击俱乐部】里房子被烧毁的杰克失声痛哭"I have nothing now. I am doomed."

其实并不是we are doomed,我们仍活着拥有自我,只是这个「自我」从未真实存在过,存在的是那些物质符号。有很多人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何现在诗词大会会流行(即使那些诗词大多都是中学要求背的)?为何之前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红成那样?更甚者,为何川普在大部分媒体均唱低的时候赢了选举?因为这些意向弥补了我们缺失的精神,因为这些是对这个想要填充物质和价值观的世界宣称「fuck off, I got something more."

但是短暂的憧憬之后,生活还得继续,意向燃起的理想仅存于茶余饭后,我们还是得在九点钟上班,六点半回家,然后看到我们的选择并没有改变生活什么 ,正如男主最后还是重新依顺了社会一样,社会价值观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要反抗它就得先杀死自己。

无法挣脱、无法反抗的荒芜感,我想是这个影片深刻地揭露了身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桎梏……

除了主题上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揭露之外,个人觉得影片的几处设计背后的哲理也是精彩之处。比如第一,精分。 为何杰克会精分出一个泰勒,而不是自己去实施那些内心里想去实现的事情?这其实映射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特别舒服、又不愿意改变现状的我们 。社会上有一个概念——「社会规制」,指就是教育家庭伦理将一个自我主义的儿童塑造成一个有教养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为了获得同伴们的认同,而不断激励自己变得更强大,从男主现有的工作地位来看,或许他一直是适应社会价值观比较好的那个。

但是这个规制过程本身也是 不断把自己本性改造成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标准的过程, 本性压抑久了人就迟早会反抗,而身体是最先发出信号的那个——那就是他开始失眠,持续失眠给他带来了很大困扰,终于激励了麻木的他去寻找方式。本来他是想通过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寻求释放的,所以到了互助小组放开哭泣;当实施这个办法的可能性被一个「怪女人」意外剥夺之后, 他就不得不去选择社会不认可的方式,但是潜意识他仍旧被社会意识所左右——怎么可以‘杀人放火打砸抢’呢,矛盾之下就出现了第二人格帮助他解决这个心理冲突 。从这个地方他就开始走错了,如果他一开始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需求的话,泰勒便会跟他一体,他便不会对后面的发展失去控制,不会必须自首杀死自己的绝路。 如果拿一个坐标轴比喻的话,脱离社会价值观在最左边,认可社会价值观在最右边,他就处于那个不左不右的位置,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即不能独立自主地反抗社会,又时不时莫名感到空虚和焦躁 (实际上就是自我在社会价值观下的逐步缺失造成的空虚感) 影片结局相当写实:他的失败是一个我们每个人在那个位置都会上演的自然规律—— 因为他要反抗的敌人已经潜移默化地存在在自己身上。

第二,泰勒。这个角色的发展非常有意思, 一开始他是反抗世俗强权的精神领袖,到后面实际上他建立的军队帝国又是另一个强权 ——组织里一系列「不能提问」等的规矩,就跟这个他们要反抗的社会里压迫人的规矩一样讨厌。手上都刻着唇印的「领导说一就是一」的成员们就跟他自己在公司当职员时候一样机械。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哲学课题,有时候, 反抗反而会回到反抗本身,就像凝视着深渊,深渊也会凝视着你一样 ;且在社会当中普遍出现——为何家暴家庭里出来的女性反而仍会找家暴男,为何那些LGBT维权机构也会内部互相歧视,为何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家仍旧继续建立一个封建王朝等… 因为反控制也是一种控制,一旦你适应安逸某一个形式,你很难超越它。 影片越是到后面,男主就越是感到这个自己建立的组织对自己的束缚——甚至告密了之后,规矩反而变成剪刀威胁到了自己身上,从这个意义上除了最终既炸裂大厦又一枪爆头之外,别无他法……这是上天跟每个反抗者开的一个玩笑。

那么有无解?导演其实并没有告诉我们,虽然【搏击俱乐部】剧情充斥着幻想和不可能,但是它本质上却是一个 用「白描」手法表现现实在人心中「具象」体现 的电影。最后,当男主看着对面高楼大厦被炸毁似乎做出某种决定的时候,影片却嘎然而止,陷入黑幕……

到底诺顿有没有死?到底枪打在哪里,以及有无子弹?导演把抉择的权利留给了观众,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在拷问我们的内心——在这一场荒芜而无果的反抗之后,是选择回归社会既定的标准,还是选择鱼死网破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诚然,杰克的经历证明了生活是一场无法去胜利的战争。但是你也可以理解生活就在于其抗争的意义,而不在于抗争的胜利, 所以选择生存,以一种「不苟延残喘「的积极态度。

然而实际操作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有情感有弱点的现代人, 在认识到社会的荒谬,和无力摆脱的唏嘘之后,是否还能勇敢无畏地坚定走下去,而不重新遭受「失眠」的困扰? 一个标准化的回答是「即使生活如此黑暗,依然热爱生活」,但是那只是理想的状况。对于我们每个人普通人来说, 这不是一次是否自杀的决定所能够回答的,而需要长时间、深刻的反复的对生活和自我的思考与拷问。 即便杰克最终选择不自杀,他也逃脱不了重新去面对「社会」与「自我」的矛盾,甚至重新去寻找互助小组的帮助。所以导演的留白是明智的,是杀死自己,还是继续?这个问题将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某一时刻,成为那个站在窗前拿着手枪的杰克,面对轰然倒塌的大楼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