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
除非消费电子行业再次发生产业革命,智能手机形态产生革命性变化甚至被其他设备(如AR眼镜)取代;
否则不仅不太可能诞生新的重量级手机厂商,现存的厂商还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首先,对于大多数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来说,巨头垄断都是必然的趋势。
智能手机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快,更加速了这个过程。
随着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历经数年的红海厮杀,业内玩家还剩几个?功能机时代引领行业的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相继阵亡
以工业设计著称的索尼借助本土市场苟延残喘
智能机浪潮初期辉煌一时的HTC节节败退转攻VR
海外巨头尚且如此,国内厂商呢?
曾经的中华酷联,唯有华为一枝独秀
波导、金立,在智能手机发现浪潮中先后掉队
国内最早的智能机品牌魅族如今苦苦挣扎
借产业革命风口一拥而上的众多品牌,乐视,360,大可乐,小辣椒,包括我锤,现在已经沦为炮灰
环顾全球,目前智能手机产业只剩下六大巨头:苹果,华为,三星,OPPO,VIVO,小米
我们都清楚,任何行业前几名的竞争者,凭借巨大的体量、充足的现金流、雄厚的资金储备,往往在上游供应链有更高的议价权。
同样的产品,小厂拿货的价格、预付款、供货时期,都难以同大厂竞争。
后发企业想要出头,无疑是难上加难。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曾经系统梳理过后发经济体产业升级的相关路径: 当时我就指出,产品更新换代快,低端产品难有容身之处,是半导体产业的进入难度高,后发追赶难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智能手机也颇符合这种高进入门槛行业的特征。
举个简单的例子,自从小米推出mix概念机之后,全面屏的发展经历了数次迭代
业界随之最先开始流行的是18:9的屏幕
然而没过多久,刘海屏的风潮来临
再之后是水滴屏,以及搭配屏下指纹或机械结构的真全面屏。
目前又出现了搭配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打孔屏
其次,智能手机行业看似只是没技术含量的组装,但实质上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不仅仅是重资产行业,更是高技术投入行业。
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是我们消费者日用品中产业链最长的行业之一。在大众消费品中,可能仅次于汽车产业。小小一部智能手机,涉及到的各种传感器芯片包括但不限于:液晶屏电容传感器、CMOS芯片、soc、闪存存储器、指纹识别传感器及芯片、通信基带、光学传感器距离感应器、GPS、陀螺仪、人脸识别模块等等
这些零部件选择采购的话,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自研关键零部件,所需资金更是天文数字。 然而仅仅依靠雄厚的资本,就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站稳吗?智能手机真的是像罗永浩口中说的那样,只是系统集成吗?
这方面索尼的手机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索尼是主动放弃手机领域的么?
不是。
索尼不仅在2011年斥10.5亿欧元的巨资收购了爱立信手中50%的股份,更是在2012年正式提出「ONE SONY」战略,集中力量在影像、移动和游戏领域发力。时任索尼总裁兼CEO的平井一夫更多次表态,要求各部门通力协作,集中资源做好智能手机。此后索尼不仅年年打造自家的高端旗舰Xperia系列,更推出T系列、M系列等争夺中低端市场。
当时不少索尼粉丝都在意淫,索尼的智能手机将在硬件上集成索尼独到的工业设计、三防机身、拍照黑科技、超高品质音质;软件上还会有索尼的音乐平台、游戏平台支持,将能够苹果手机分庭抗礼。
然而结果却是索尼的市场占有率步步下滑,直至彻底退出主流市场。2018年索尼还发布了最新一代旗舰XZ2,这部手机的传奇之处在于,论起打自家粉丝脸之重之狠,恐怕只有我锤的坚果3能与之相提并论。
最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产业链与半导体产业高度相关,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和性能优势很大。
余大嘴曾经多次表示:「这个行业很严峻,未来只有三四家能够生存」
他表示,其他规模较小的中国销售商正在进行整合,大多数将消失,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投资达到全球规模所需的研发、营销和品牌推广水平。他说,「如果你的市场份额低于10%,你就无法盈利。至少在10%以上,你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超过15%,你就能赚钱。」
有趣的是,目前行业内公认的御三家:苹果、华为、三星,都拥有自主研发的SOC芯片。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
本人曾经在知乎讨论时,反复强调过海思旗舰芯片出货量大,研发成本被摊平的问题;
以及更关键的,华为自研芯片与其他厂商外购芯片,成本差距巨大的问题:
尽管华为与高通的成本差距不太大,但是叠加上高通近60%的毛利率后,友商芯片拿货价自然居高不下。以骁龙845为例,拿货价400元,对应的成本大约250元;
而麒麟970后期摊平成本后,内部拿货价不到200元,基本反映了芯片出货量的差距。
芯片出货量较低推升研发成本,叠加高通近60%的毛利率。
友商和华为近三倍的芯片成本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今年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杀成血海,竞争之激烈大家有目共睹。
性价比,或者说价格战策略,自然也是非常常见的竞争手段。
从红米到荣耀,从IQOO到Realme,各厂商的性价比神机层出不穷。
在价格战如火如荼的时刻,谁能够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在这方面,自研SOC芯片的厂商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立于不败之地。
从产品性能的角度上来说:
一方面,自研芯片的厂商一旦性能超越同时代的高通联发科,对其他厂商的竞争优势不言而喻。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苹果,IPhone一直以来稳定流畅的体验,有赖于A系列芯片性能和能耗上的优异表现。
这方面更进一步归功于苹果自研CPU、GPU,且性能稳定超越ARM公版。
另一个例子是华为海思的次旗舰芯片麒麟810。
我曾经在回答中提到过,华为如果未来将麒麟970下方千元机,又将如何?
转眼半年多过去,事实跟当初的预测有一定出入。
旗舰SOC终究没有下放,而是推出了7nm的麒麟810,性能横扫次旗舰市场。
作为应对,小米推出了搭载联发科芯片的红米Note8Pro,宣传上主打游戏性能。
目前看,出于种种原因,红米Note8系列在国内并未复制Note7系列的成功。
尽管Note8系列相对弱势有着多方面因素,并不仅仅是处理器的原因。
但事实还是证明,海思一旦在性能上取得优势,一切基于SOC的性价比都将彻底崩塌。
因此,最极端的可能性是:未来仅有能自研SOC的厂商能够生存。
不过个人认为,御三家之外的厂商中,有一两家与上游芯片厂商达成较为紧密的合作,进而稳固市场占有率的可能性也不低。